“太尉,江北乃我大宋河山,人口皆大漢苗裔。
復我河山、護我苗裔,飛不畏死!”
聽到岳爺讓人熱血沸騰的口號,楊博有一瞬,也想將三萬甲士全部給他。
讓他帶著三萬甲士,萬五戰馬,跨江收復河山,守護大漢苗裔。
但目前的實際狀況是不成的。
沒有穩固的后方,單憑血氣浪戰。
七八月間,北上的人馬就會糧草斷絕。
真要不顧一切的血戰,也不怕糧草斷絕。
只是仗打完,江北也就完了,河南也一樣會玩蛋。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那還算是不錯的結果。
真要照此打法,楊博也有計劃,那就是一路以戰養戰,不殺到五國城,不絕滅金賊不算完。
只是,這樣的代價,怎么能付的出呢?
保守估計,這樣的戰法,投入是以千萬人為基數的。
“岳都統,若董平下了真州,能否嚇退撻懶部呢?
宗弼部被全殲,宗翰的東路軍損失過半。
如今正值青黃不接的時候,撻懶部的糧草也不會太多。
以董平部為支點,你與李成兩人,一部自黃天蕩渡江。
一部至鎮江驅宗弼殘部過江,同時以鉗形之勢,壓縮撻懶部的活動空間。
迫其倉皇北歸,攪亂宗翰帥帳的援軍。
之后,你與李成部繼續北上,同時收攝沿途義軍。
再以鉗形之勢,夾擊京東東路的宗翰帥帳。
虛張聲勢,再將宗翰的東路兵馬,嚇退到河北境內。”
將農耕文明變為劫掠式的軍事文明,楊博自忖沒那個本事。
以戰養戰之說,也只能在心里想想而已。
面前的軍神岳爺,第一個不會同意這樣的戰法。
人口也是紅利,大江之北還有幾千萬人,不能平白的放棄。
以歷史走向而言,劉豫的北齊,恐怕已經在吳乞買的案頭走流程了。
無論撻懶與宗翰兩部的援兵戰敗與否,兩淮差不多是能到手的。
至于京東東路,也就是山東全境、河南半部,能不能到手,就要全憑運氣了。
憑戰力,大江之南的淮東就得拱手相讓。
淮東一馬平川,騎兵之利盡顯。
如今金宋的戰力比,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岳爺雖是一代軍神,但沒有精悍的背嵬軍支撐,也只能面對破碎山河徒呼奈何。
以金兀術江南大敗為契機。
讓岳爺跟李成,擺出決戰兩淮、兩京的態勢,嚇退金賊,也算是不多的選擇之一了。
如今的兩淮兩京,對于還處在部落戰爭思維之中的金賊而言,已經是破敗之地。
楊博熟知歷史的優點,在這時候也是被最大化的。
借助歷史車輪的走向,輕輕的推上一把,岳爺最起碼也能在兩淮站住腳。
稍微運氣好一點,山東大部也可以盡入麾下。
“太尉,大義當前,職下不畏死。
只是李成部的人馬……
太尉,北上之事,飛一力承擔即可。
李成部的人馬,職下撥派一些精銳軍漢,再練數月之后,方可渡江而戰。”
自家事自己知,無論是楊太尉的三萬甲士,十五萬流民,還是他的本部,亦或是李成、董平所部。
人丁確實是精銳的,但在操練上卻是遠遠不足的。
岳飛本部,擴充之后,至少三萬余人。
李成那邊至少五萬,只有已經過江董平部人馬少一些,萬五左右。
帶這樣的人馬過江,只怕劉光世劉衙內帶散軍馬之事,很快會在江北上演。
對于本部人馬過江,岳飛這邊多少還有些信心。
至于李成、董平所部,他就有些忌憚了。
因為二人之前是亂匪出身,這兩路人馬過江之后,失了楊太尉的彈壓,一旦再次為匪。
后果也是岳飛不敢去想的。
李成、董平俱是悍將之流,如若在江北變亂,只怕他的本部人馬,也很難做出有效的彈壓。
如今兩京、兩淮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一旦兩人起事。
飽受饑餓困苦的災民,被這兩人振臂一呼,從者如云是一定的。
岳飛本就是佃戶出身,知道底下百姓過的是什么日子。
只要有糊口的糧食,換個朝廷,對底層的百姓而言,跟換個主人家差不多,無非換個吃飯的地方而已。
青黃不接的時候,從賊,無疑是很好的一種選擇。
“無妨,李成這邊吃夠了反復的苦,即便過江反復的機會也不大。
至于董平,有李成彈壓,多半是無礙的。
過江赴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如今的兩京、兩淮正值青黃不接的時候。
建康府的存糧全部給你們,也不過十萬石左右。
除去春播之糧,七八萬石,就是建康府能承受的極限。
十萬人馬,七八萬石糧食,大軍過江,后繼乏力啊……”
自汴梁開始,糧食問題一直困擾著楊博。
岳爺北上,楊博也不敢將李成留在身邊。
李成那廝,金六郎是彈壓不住的,唯有岳爺可以震懾李成、董平二人。
岳爺過江,李成也必須跟著過江,這不僅是為了楊博自身的安全,也是為了江東的安穩。
但軍糧又成了問題,進軍兩淮之后,不能以戰養戰。
岳爺的大軍能不能出兩淮,威懾京東東路一帶,糧食將會成為最關鍵的問題。
宗弼戰敗之后,宗翰的帥帳必然會投鼠忌器。
在青黃不接的年月,展開大戰,但凡宗翰、撻懶有點智商,就不會干這樣的傻事。
撻懶部跟宗翰帥帳的援兵不配合,不進入黃天蕩引頸就戮。
一下就讓戰局僵持了下來。
僵局不僅是在戰場之上,目前建康府這邊也是僵在了原地。
如何破局,楊博心里的謀劃不少,但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緊缺的糧食。
有了糧食,無論是戰場還是民事,就有了喘息的機會。
解決目前的糧食危機,方法也是唯一的,那就是從江南西路、荊湖兩路、廣南兩路、福建路買糧。
錢,楊博這邊是不缺的,但渠道卻是緊缺的。
岳爺、李成、董平過江之后,也沒機會返回。
一旦劉豫的偽齊立朝,內部戰爭也必須打響。
三人過江之后,軍勢勢必在流民、義軍的團團包圍之下,繼續大漲。
過江十萬人,七八月間,弄不好就是三十萬或者五十萬人。
黑洞一般的糧食缺口,讓楊博想想就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
三人的大軍,各路義軍,江北如今在手的城池,對糧食的需求只會越來越高。
破了面前的僵局,以后糧食問題,還是連續的僵局,不敢想,真是不敢想啊……
“太尉,大軍過江,朝廷那邊應該會劃撥一批軍資的。
如若收復兩淮以及兩京的部分區域,職下等人必然會有所繳獲。
在軍糧之上,我等再節制一下,挨到秋收,當無大礙。”
岳爺想的,跟楊博想的,是完全不一樣的。
楊博這邊想的有點多,他想直接鞏固兩淮,而岳爺這邊想的簡單一些。
收復失地,是軍漢的指責,至于治理就不是他能涉及的問題了。
“行吧!
你且準備過江。
過江之后,你自真州奔運河方向,跟李成換一下轄區。
我這邊將糧草沿運河北上,且戰且看吧……”
許多事,楊博也沒法跟岳爺明說。
江南地帶,他能控制的也就建康府周邊了。
再往南擴張,勢必引起小朝廷的彈壓。
弄不好就是趙茍爺跟文臣士大夫的合力絞殺。
建康府勢力的拓展,只能往北不能往南。
拓展勢力,也一樣需要大量的人手,人員的缺失,對楊博而言也是一片僵局。
至于將兩淮讓給小朝廷,只怕他這邊肯讓,小朝廷那邊也不敢接。
兩淮、兩京地帶缺乏文臣主導,也將是未來的常態。
看著岳爺帶著易水寒氣下了府衙大堂,楊博輕輕一嘆。
“倒不如做個一問三不知的狗官了……”
楊博這邊一個勁兒的喟嘆,一直在側的李易安,忍不住開口獻計獻策。
“少安,楊老夫子弟子故友遍天下,是不是聯絡一下?
當年的那些太學生,也是可以聯絡一下的。”
到了一定的高度,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同小異。
李易安的對策,跟楊博想的差不多。
可怎么聯絡,卻是個大問題。
一無人員名單,二無家庭住址,三無伯祖楊時的威望。
楊博一個三無的故交,想要聯系家族的關系,在目前的建康府城,難度也是極大的。
“行在漂泊不定,金兀術還未伏誅,江南依舊離亂,這些人在哪,李娘子清楚嗎?
楊夫子倒是想在建康這邊發個檄文,只是膽子不是很大,不敢發!”
楊博說的是很現實的問題,殺杜充,那是小事兒一樁。
但在江南發檄文召集伯祖楊時的故交,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
只要楊博敢發這個檄文,岳爺轉手就會帶兵來剿滅他這個江南匪首的。
聽到楊少安的回答,李易安這邊也只能回了一個白眼。
如今建康府小楊夫子的公文,都是經江上的韓太尉轉手。
如此私密的書信,還真是不敢讓那位跋扈的韓太尉再經手了。
“如此僵局,少安該如何破解呢?”
沒了對策,李易安就來了一記激將,這位端坐大堂的小楊夫子,應該是腹有良謀的。
“唉……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前局面,只能靠天吃飯了。”
楊博嘴上說著靠天吃飯,心里卻在想著糧食的事兒。
建康府周邊可以強征的土地數量絕對少不了,有沒有充足的人手耕種,也是個不小的問題。
無論是育秧還是播種,十八萬人的流民,是可以做到的。
但平時的澆灌耕作,這十八萬人就不夠了。
而且十八萬人之中,除去三萬甲士,除去老弱婦孺,再除去不會耕種的城鎮居民。
真正能去種田,而且會種田的人數,五六萬人都算多了。
“又是半闕嗎?
少安,你的半闕集,我看可以準備刊印了。”
楊博不經意的一句詩,讓李易安雙眼一亮,默默記下之后,才開口調侃。
“這個建議還是可取的。
待會兒問下金六郎,讓他找的刊印邸報之人找到了沒有。
之前在路上跟他說過,前些時日枕于戰事,將這個忘了。”
回想不經意間又剽了陸夫子一首,楊博聽到李易安所說的刊印,眼前一亮。
揚名立萬,算是個不錯的手段,文人有了文名,自然會有人來投效。
投效,也算是很不錯的招聘手段。
想到金六郎身上的擔子,楊博就將揚名之事,丟給了身邊的李娘子。
或許還能沾沾這位大詞人的光,加快揚名的速度。
楊博跟李易安之間的互動,讓站在李易安身后的女書史常平,撇了下嘴。
莫府山下,經過金三娘的點撥,常平對李易安加了小心。
見這官夫人主動撩扯小夫子,她的心里多少有些不熨帖。
只是小夫子如今在謀劃大事,倒是不好給他添亂,不然非要駁斥一下這官夫人的。
手底下的人各懷心思,坐在大堂上的楊博,也不怎么在乎。
如今的建康府真是百廢待興,立足之地的營建,需要時間跟時機。
如今時機有了,時間也不缺,人手的缺失,看來只能慢慢用時間來補足了。
岳爺走了大概半個時辰,金六郎才急匆匆的回到府衙大堂。
望著一臉倦意,但精神頭不錯的金六郎,楊博這邊只能無視他的疲倦,繼續給他加擔子。
“六郎,稻種育秧之事,可選好了人手?
近幾日,趕緊派合用的人手下去。
可以種稻的田地,一概種稻。
其余田地,讓底下的農人看一下,該種什么就種上什么。
關三郎那樣的人手,多派出去一些。
目前建康府的存糧不多,加價從各地收糧吧!”
金六郎也算是人員調整的一個樞紐,對于建康府面臨的問題。
楊博這邊也是撿著最重要的去安排,至于修繕、建造的事項,目前是急不過農時的。
“小夫子,征地造冊之事,上官悟與我說過。
只是建康府周邊,盡是寺產、官莊。
如今雖說無人打理,但事后的麻煩不少。”
聽完之后,將小夫子說的記下,金六郎這邊才提了一下建議。
府城周邊,尤其是建康府城周邊,因為有秦淮河以及各處湖泊的存在。
府城周邊田地,俱是上等的良田。
這樣的田地,除了寺產、官莊之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官員的職田。
這些田地不是想征就可以隨便征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