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計法的理論與制度實現:以《審計法》的修正為背景
- 胡智強
- 5611字
- 2023-04-21 20:25:17
第四條
【審計工作報告】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審計工作報告。審計工作報告應當報告審計機關對預算執行、決算草案以及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重點報告對預算執行及其績效的審計情況,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報告對國有資源、國有資產的審計情況。必要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審計工作報告作出決議。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問題的整改情況和處理結果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立法目的】
本條是關于國務院和各級人民政府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履行審計報告義務的規定。
【條文解讀】
為更好地行使《憲法》賦予的審計監督權,履行審計監督責任,《審計法》除設定了我國獨特的審計處理處罰機制外,通過審計報告實現審計監督是審計機關履行監督職能的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我國《審計法》規定,各級審計機關每年對本級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審計后,應分別提交“兩個報告”:一是向本級政府(上一級審計機關)提交審計結果報告;二是受政府委托向本級人大常委會提交審計工作報告。業界稱之為“兩個報告制度”,在學理上統稱為“審計報告制度”,其內容分別由本條和第19條進行規定,審計報告制度對提高審計監督治理效果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本條對“兩個報告制度”中的審計工作報告制度作出了規定,審計工作報告制度反映的是我國立法機關對政府(審計)工作的監督。“審計工作報告”本質上是國務院和各級人民政府委托審計機關,實際上也是審計機關必須依法履行的強制性信息披露義務。本條從對象、內容、時間和重點四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從對象和內容上看,審計報告的重點是預算執行情況和對國有資源、國有資產的審計情況。從時間上看,審計機關必須每年進行披露——履行審計報告義務。
為了保障國務院和各級人民政府(審計機關)更好地履行審計報告義務,《審計法》不僅規定審計報告的對象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還特別規定:第一,“必要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對審計工作報告作出決議”;第二,國務院和各級政府“應當將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問題的整改情況和處理結果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
如此,大大強化了審計監督的權威性:一是審計監督可以在特定條件下直接轉化為權力機關的監督。當然,《審計法》并沒有對“必要時”進行明示性規定,需要后續相關立法進行細化和列舉,明確適用情形,以規范自由裁量權的行使。這樣既可以避免權力機關監督的廢置,又可以避免權力機關監督可能出現的濫用,在權力機關與審計機關之間形成良好的制衡和促進關系。二是國務院和各級政府還因此負有整改和處理并進一步就此進行報告的法定義務。
本條對審計對象(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定了法定反饋義務:應當將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問題的整改情況和處理結果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從單純的強制性信息披露轉化為行為矯正,體現了法對社會關系的干預和調整機能,大大加強了審計監督的力度,為審計監督的高效運行提供了保障,避免了“屢審屢犯”、浪費審計資源的現象,提高了審計監督的效能。
值得注意的是,本條明確提出了審計整改制度,比《審計法(2006)》第4條第2款的表述[39]更加明確和有力,有利于推進審計整改工作。本條明確將審計整改情況正式納入審計報告制度,今后審計整改情況報告將屬于法定報告內容?,F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第123條對審計整改制度有相應規定,通過實踐反復檢驗后加以提煉并修入《審計法(2021)》,其地位得以提升,拘束力得以增強。
對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預算執行、決算草案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監督,是審計機關最重要的法定責任。本次修改增加了審計機關對決算草案的監督責任,拓寬了審計對預算的監督范圍,落實了我國預算法加強對預算監督的規定,也對審計機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修改還增加了審計機關對國有資源、國有資產的審計情況的監督,體現了新時代審計全覆蓋的要求。
本條應當結合第52條的規定進行理解,第52條規定了被審計單位、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主管機關、單位以及審計機關對被審計單位履行整改義務時應當負有的法律責任,并對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如何運用進行了規定。
【理論分析】
現行預算執行監督制度是從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實施以來逐漸形成的,對于審計監督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但在實際運行中也屢屢出現財政資金違規、違法使用以及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等問題。其濃厚的行政主導色彩更適應計劃經濟以及改革開放初期以經濟建設為主的發展要求。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案母锏姆较蚴菍崿F預算執行監督制度從行政機關主導向權力機關主導轉型;審計機關脫離本級政府的領導,直接向權力機關報告工作?!?span id="niaddrv" class="super">[40]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依然實行的是政府主導的預算制度[41],我國行政型審計體制在短期內難以改變,《審計法》和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預算法實施條例》)第92條均規定了內置于政府的審計監督。[42]
基于此種政府自我監督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本次修法尤其注重從外部權力制衡的角度予以平衡,適當強化了權力機關在預算監督(有關預算的審計結果利用)中的作用。本次修法從審計組織法的角度,進一步完善了審計機關與同級人大常委會之間的橫向關系,其具體機制有三:
第一,政府機關的法定報告義務。國務院和各級政府提出本級審計機關每年就預算執行、決算草案以及其他財政收支情況作報告的法定義務。
第二,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議權。授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審計工作報告必要時的決議權。
第三,政府機關就整改情況和處理結果的法定報告義務。國務院和各級人民政府將審計工作報告中指出的問題的整改情況和處理結果[43]向本級人大常委會報告的法定義務。
【案例與實踐】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省審計廳《關于1998年度省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的決議
(1999年9月27日湖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2次會議通過)
湖北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2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省審計廳副廳長高林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關于1998年度省本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會議認為,審計部門在對1998年省級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審計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審計查出了一些違法違規問題,有的問題十分嚴重。為了嚴肅法紀,鞏固審計成果,會議特作如下決議:
一、省人民政府對這次審計查出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要責成有關部門和有關市縣嚴格依法查處,并追究直接責任人和領導者的責任,決不能姑息遷就;對預算執行中一些不真實、不合法和不規范的問題,要督促有關部門和單位限期整改,并將查處和整改結果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
二、各級人民政府應從依法治省的高度正確認識和對待這次審計查出的問題。要加強對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的教育,進一步增強財經法制觀念,嚴格依法理財;要舉一反三,認真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規范理財行為,從制度和機制上杜絕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要加強對審計工作的領導,大力支持審計部門依法履行審計監督職能。
三、審計部門要嚴格執法,嚴肅處理審計查出的各種問題。要繼續認真履行職責,依法做好各項審計監督工作,維護經濟秩序,為我省國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四、各級人大常委會要加大監督力度,對這次審計查出的涉及本地的問題,要進行跟蹤監督。要加強輿論監督,努力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法制環境。
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監督的決定
(2021年3月31日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十三屆〕第五十五號
《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監督的決定》已于2021年3月31日經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1年3月31日
為深入貫徹中央關于加強人大對審計整改工作監督的改革部署,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進一步加強各級人大常委會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監督的意見》,省人大常委會就加強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監督作如下決定:
一、加強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的監督,是省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重要思想、對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是依法開展預、決算和國有資產等監督的重要方式。要堅持黨的領導、依法監督、問題導向、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的原則,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人大審計整改監督工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高度的責任感做好審計整改監督工作,深化拓展監督內容,探索創新監督方式,強化監督結果運用,健全規范制度機制,保障黨中央重大方針政策、省委工作部署貫徹落實,推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
二、省人大常委會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省委工作部署,聚焦審計查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和反復出現的問題,結合問題性質、資金規模、以往整改情況,結合人大代表、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預算審查監督的重點內容,確定跟蹤監督的突出問題和重點部門單位,制定監督工作方案,深入開展跟蹤監督。對審計查出的突出問題,著重從政策制定、制度執行、預算管理、項目管理、績效評價、監督檢查、責任落實等環節,督促相關部門單位深入查找原因,跟蹤監督整改情況。
三、省人大常委會每年聽取和審議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根據需要,可聽取審計查出突出問題重點部門單位的報告和專項審計整改報告。整改情況報告應與審計工作報告揭示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相對應,重點反映審計查出突出問題的整改情況并進行評價。必要時,可以依法對審計工作報告、整改情況報告作出決議。決議應當對報告作出評價,提出整改要求。
結合實際情況,可運用專題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滿意度測評等監督方式,加大監督力度,拓展監督深度,增強監督效果,督促整改落實。專題詢問每屆至少開展一次。滿意度測評結果向省委報告,向省人民政府和省委組織部通報。
四、省人大常委會有關工作委員會跟蹤監督審計整改情況,應選取典型案例,采取聽取匯報、實地調研、調閱資料、隨機抽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情況,深入剖析原因,助推問題整改。必要時,可以聯合省審計機關進行監督。審計查出的突出問題涉及下級政府的,可以與下級人大常委會協同開展監督,實現各級人大監督工作聯動,形成監督合力。
五、結合審計查出突出問題及其整改情況,加強預、決算和預算執行審查監督,推進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在初步審查意見和審查結果報告中,應就做好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工作等提出意見建議。在開展重點支出與重大投資項目、部門預算、政府債務、轉移支付、預算績效管理監督工作中,應將上年審計查出突出問題及其整改情況作為監督的重點內容,推動解決問題,強化預算約束,增強預算執行的規范性和有效性。
推進省人大預算和國有資產聯網監督系統與審計、財政、國資等部門相關信息系統的網絡聯通和信息共享,建立審計整改在線監督平臺,拓展人大監督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審查監督的科學化、智能化水平。
六、結合審計查出突出問題及其整改情況,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監督,推動年度審計工作安排與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的規劃和年度計劃相銜接,進一步發揮專項審計對省人大常委會履行國有資產監督職能的支持作用。國有資產審計及整改問責情況應作為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年度報告的重要內容。
七、發揮代表和第三方專業力量作用。可邀請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系代表、預算審查聯系代表、提出相關議案建議代表、相關專業領域代表等,參加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跟蹤監督工作,也可通過人大代表履職平臺、預算聯網監督平臺等途徑,提出意見建議。有關部門單位應當及時將辦理結果答復代表,并抄送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等工作機構。組織高校、專家及中介機構等第三方專業力量對審計整改監督工作中的重點問題開展專題評估,供常委會參考。
八、省人大常委會應當加強對審計監督結果的運用。
督促省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認真落實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審計工作報告、整改情況報告的決議和審議意見。
建立與紀檢監察機關和審計、財政等部門工作聯動機制,監督和支持有關機關和主管部門依法對審計查出問題的部門單位進行處理,對整改不到位的進行督查或約談。
督促省人民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加強對審計查出體制機制性問題整改情況的跟蹤監督,完善制度,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推動省人民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建立健全審計查出問題整改與預算安排和政策完善掛鉤機制,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應作為優化財政資源配置和完善政策的重要參考。
九、省人民政府應當健全完善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向省人大常委會報告制度。做深做實審計“后半篇”文章,及時研究部署審計查出問題整改工作,將審計查出突出問題的整改落實工作納入督查范圍。
省審計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審計查出問題整改長效機制,健全完善審計查出問題清單、整改責任清單和部門預算執行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情況清單制度,加強對整改情況跟蹤檢查,切實減少“屢審屢犯”問題,發揮審計監督“治已病、防未病”作用。
審計查出問題的責任部門單位應當扎實開展整改工作,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做到按時整改、應改盡改。
省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及時向省人大常委會提供審計查出突出問題及其整改情況的詳細材料。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報告,應當全文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十、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開展審計查出問題整改監督,結合本行政區實際情況,參照本決定執行。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