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團體法:法理與規范
- 冉克平
- 1747字
- 2023-04-21 18:15:57
序
2020年5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調整范圍包括平等主體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標志著長期以來獨立運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以下簡稱《收養法》)等單行法在形式上向民法回歸。將婚姻家庭編納入《民法典》是完善婚姻家庭法制的最佳方案,不僅開啟了婚姻家庭立法的新篇章,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婚姻家庭制度以規范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為基本內容,與合同制度、物權制度等相比,具有較強的倫理色彩,因而常常被視為一國的固有法制,具有鮮明的民族性與本土特征。夫妻團體構成現代婚姻家庭的軸心,是觀察和分析《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重要概念和視角。《夫妻團體法:法理與規范》一書以我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制定與實施為背景,從立法論與解釋論兩個層面分析夫妻團體的價值變遷、夫妻團體中的意思自治、夫妻共同財產與個人財產的界分、夫妻共同債務與個人債務的區分及其清償、夫妻離婚協議中的財產分配條款、夫妻身份權的性質及其效力等問題。全書共分為十章,針對夫妻團體的法理與規范進行了系統而翔實的分析。我認為本書屬于近年來婚姻家庭法領域的力作,在以下三個方面頗具創新之處:
第一,從夫妻團體兼具共同體與結合體的雙重屬性出發,分析夫妻財產制度的復雜結構。本書作者運用法社會學的研究路徑,比較夫妻團體與經濟團體之間的本質差異:前者表現的是全方位的人格投入,成員之間的關系屬于情感的、不可計算性的結合,其他人不容易替代;后者的成員之間的關系屬于理性的、可計算性的結合,其相互關系可以替代。通常認為,《民法典》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民法上的人被假設為“理性人”。然而,《民法典》中的“理性人”假設主要存在于財產法之中,具有明顯的工具理性屬性;家庭法領域的主要角色系“倫理人”,帶有一定程度的道德色彩。夫妻團體的“倫理人”角色深刻地影響并塑造了夫妻團體財產制度,表現為家庭法的實質理性化與財產法的形式理性化兩個維度,由此形成的“夫妻團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之間的價值矛盾,是分析婚姻家庭財產制度的重要工具。
第二,從體系化的視角分析夫妻團體的相關財產制度,揭示《婚姻法》《收養法》回歸《民法典》之后引起的復雜體系效應。婚姻家庭編的內容可以分為婚姻家庭身份關系法與婚姻家庭財產關系法兩大部分,均具有倫理性。然而,近現代以來,源自財產法的市場經濟觀念與個人主義價值日益滲透至家庭法領域,家庭法的理性化漸趨增強。秉持工具理性的財產法與彰顯倫理屬性的家庭法之間的鴻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填充。典型的是意思自治原則在婚姻家庭編的適用及其限制,身份關系協議如何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民法典》合同編之規定,以及身份權的保護如何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人格權保護之規定等問題。《民法典》第464條第2款、第508條以及第1001條實質上成為架構婚姻家庭編、合同編、侵權責任編乃至總則編的重要橋梁。對此,該書均從體系化的角度予以闡釋,在理論研究上具有新穎性。
第三,注重理論結合實際,為《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制定與實施提出了寶貴建議。在《民法典》制定過程中,夫妻共同債務與個人債務的區分與清償是受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立法熱點,本書作者通過分析認為,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24條的“利益共享”雖符合法定婚后所得共同制,但是僅具有形式正當性,并引發夫妻團體取代個人的經濟自主與人格獨立的實質非正當結果,應當予以廢除。立法上應該以“家庭利益”作為界分夫妻團體債務與個人債務的法技術標準。在《民法典》制定之后,該書作者認為,夫妻共同財產的取得及其與個人財產的分配應堅持婚姻法的實質性“貢獻”理論,夫妻財產制契約、離婚財產協議等僅具有債權約束力。夫妻共同財產屬于共同共有,夫或妻單方處分共同財產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因夫或妻一方產生的夫妻共同債務的責任財產,僅限于夫妻共同財產與舉債方的個人財產。
克平是我的學生,近年來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領域潛心鉆研、勤奮耕耘,取得了一些具有良好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本書是這些年他在家庭法領域筆耕不輟的重要結晶,我對此感到由衷的高興!希望他繼續踔厲奮發,篤行致遠,能夠在學術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績!
王利明
202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