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妻團體法:法理與規范
- 冉克平
- 1634字
- 2023-04-21 18:16:01
二、現代家庭法的理性化傾向及其與財產法的趨同
20世紀以來,家庭法領域經歷重大變革,甚至超越財產法而成為私法改革和修訂的重心。由于男女平等思潮的影響,善良家父和夫權在家庭的內外事務中所具有的單方決定權被取消,妻子的民事行為能力的限制被廢除。[38]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擴張在全球范圍內推動了家庭結構的方向性趨同,個人的流動性與專業化導致傳統大家庭逐漸解體。[39]相應地,少子化現象與核心家庭大量形成,職業女性的人數在近幾十年大幅度增加。[40]傳統的“家庭主婦”婚姻模式逐漸消解,“職業婦女”婚姻模式演變成重要類型。傳統家庭在諸多方面呈現去功能化的趨勢,如生產、經營活動就由效率更高的市場或其他組織取而代之。[41]傳統的大家庭結構與超個人主義的家庭觀相適應,形成家庭成員之間生存相互依賴和家長制決定的并由法律加以保障的以強權和暴力關系為內容的自然倫理秩序。[42]當大家庭結構本身已經瓦解時,超個人主義的家庭觀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的發展,家長制家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一方面,隨著個人主義的勃興,氏族、宗族等逐漸衰微,家庭關系的范圍逐漸縮小至核心家庭,并成為社會的細胞和基本單元。在家庭關系之中,夫妻團體成為家庭關系的主軸,是家庭與社會相互聯系的路徑。[43]另一方面,家庭所肩負的社會職能大大縮小。除了農莊和一些小型家庭企業外,家庭和工廠已彼此分離,家庭逐步失去其作為生產單位的意義,而成為純粹的消費單位。可以說,個人的工作和職業已經基本上從家庭中剝離出來,只通過間接方式和家庭發生聯系(如扶養義務)。[44]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由于“福利國家”的興起,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失業保險和社會救濟)又替代了原有家庭的部分功能,使家庭的負擔大大減輕。同時,家庭社會功能的縮減正好強化了家庭作為個人之處所的特征。夫妻團體主要是因為人的原因而不是功能的原因聚集在這一處所。[45]誠如學說所言,個人主義之所以取代了家庭本位,是因為傳統社會中許多家庭功能已被現代社會中市場和其他組織所取代,而后者則具有更高的效率。[46]
個人主義的家庭觀適時地取代了家長制的超個人主義家庭觀。在個人主義勃興的背景之下,家庭顯得比從前要開放很多。雖然夫或妻是家庭共同體的成員,但是和外部的聯系變得日益重要和多樣。在意思自治原則之下,夫或妻作為自然人能夠與外界形成法律關系,并以其個人財產對外承擔個人責任。由于市場力量的持續發展,其已由經濟領域侵入到非經濟領域,大有占領整個社會生活領域之勢。麥克弗森據此將該現象稱為“全盤的市場社會”,而哈貝馬斯則稱之為“目標理性對生活世界的殖民”[47]。個人主義在整體上正在轉變成一種人類的唯一性的現代觀念,而大多數當代法律都直接地體現了這種觀念。[48]盡管個人主義與目標理性的急劇擴張導致團體主義與價值理性的貶抑而值得深思,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前者不可能從家庭領域被完全驅逐。在私法領域,財產法臣服于目標理性,家庭法則深受目標理性的影響,目標理性成為溝通民法的一般品性。[49]個人主義和目標理性對家庭法的滲入致使傳統的自然倫理作為家庭法權威來源與基礎的式微。然而,自“二戰”以來,隨著人權哲學理論的興起,人權和憲法基本權利的客觀價值秩序如男女平權、自由權、尊重個人和家庭的生活等,取代自然倫理秩序成為家庭法新的價值基礎。[50]
與家庭法在20世紀深受個人主義滲透及形式理性化趨勢相反的是,自19世紀晚期以來,財產法上自由平等的“抽象理性人”假設在現代生活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人與人之間實際的強弱差距和不平等現象,在私法領域產生難以忍受的結果。[51]尤其是在社會群體日益分化為雇主與雇員、經營者與消費者之后,這種現象致使意思自治的實現面臨極大的障礙。[52]為了應對財產法所面對的社會危機,立法者從實質理性出發,強調對“弱者”的保護,所有權、契約自由、過錯原則均受到制約,試圖矯正自由主義的流弊。[53]在財產法領域,民法不再將人作為“抽象人格”而平等處理,而是依據“具體人格”作必要的區別對待,消費者/生產者、勞動者/雇傭者等差異化處理即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