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們應當認識“資本”,學會駕馭“資本”,至少與它和睦相處,讓它造福人類社會。
資本具有相對稀缺性。如何有效籌集資本、配置資本和運用資本,一直是各個經濟體的重大制度和政策問題。我國法學界一直關注公司資本制度。公司資本制度方面的專著既有系統性研究資本制度的,也有對局部問題的研究。[1]有關資本制度的論文更是數量極多。資本認繳制實行以后,人們關于股東出資義務能否擴張、如何擴張的討論尤其熱烈。[2]尚嫌不足的方面主要是:首先,對我國資本制度的實踐情況缺少比較全面客觀的“畫像”??傮w而言,對國外法律制度的介紹較多,對我國投融資實踐、行政監管和審判案例的深入研究則相對不足。[3]其次,對我國資本制度的歷史演進和觀念基礎缺乏系統性的批判研究。在這方面,同樣存在重外輕內的現象:外國制度的歷史和理論介紹較多,而本國歷史(尤其是計劃經濟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的資本制度)和相關理論觀念的發展演變及其對當下現實的影響卻語焉不詳,甚至鮮有探究。第三,現有研究比較偏重資本形成規范而對資本報償規范研究不足??傮w來說,對資本形成規范的討論尤其是股東出資義務的討論,顯著多于對利潤分配、股份回購、減少資本等基于資本向股東支付回報或者償還資本的規范(簡稱“資本報償規范”)的研究。上述三方面的理論空白或薄弱環節亟待補充和加強。
我國當前公司資本制度的框架形成于全國人大常委會1993年12月通過的《公司法》(下文簡稱1993年《公司法》)。該法的觀念和制度基礎接續了1904年《公司律》所引進的西式公司法,也融合了1949年以后形成的一部分國家管制傳統。在具體制度的設計上則更多地反映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家“清理整頓”公司所積累的經驗。因此,1993年《公司法》的資本制度總體而言是“防弊勝于興利”,管制色彩較為濃重。盡管這套資本制度為國企公司化改造和私人投資設企架構了基礎性規范,但是,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經濟實踐很快就表現出對片面、刻板的法律條文的逆反。有些條文違背常規,實際上無法實施;有些條文被人們普遍規避,成為具文;有些條文則平時“沉睡”,個別時候突然“醒來”,成為打擊特定對象的法律工具。嚴格的出資管制并未收到防止公司“濫設”和保護債權人的預期效果,反而增加了投資和交易成本,推升了法律風險。
現實逼迫法律作出改變。為鼓勵投資設企,拉動經濟持續增長,國家漸次放寬公司資本形成規范。1993年《公司法》的“資本全額實繳制”,于2005年10月修訂為“二年分期認繳制”,2013年12月又修改為現行的“自由認繳制”。上述修訂主要集中在資本形成規范上。在資本報償規范方面《公司法》變化甚微,主要的修訂是2018年10月對股份回購規則的修改。[4]除《公司法》文本的修訂外,監管機構的各種規章和“通知”、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規定”和“通知”、各級法院的判決裁定等也一起加入了構建公司資本制度的“大合唱”。不過,這個“大合唱”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部分曲譜還有差異(《公司法》條文并非唯一的曲譜),因此不同的“聲部”時而和諧一致,時而“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
資本形成規范的松解大幅降低了投資設企的合法化成本。但是,借助公司形式制造“資本泡沫”或“資產泡沫”,構建枝蔓龐雜的法人集團和代理鏈條,利用資本報償規范的疏漏實施“資本運作”,損害、欺詐公眾投資者和公司債權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屢見不鮮。現有研究注意到了資本自由認繳制對公司債權人保護帶來的挑戰,圍繞如何擴張股東的出資責任范圍提出了許多對策和建議(例如:主張強制股東提前履行實繳義務的“加速到期”方案)。[5]不過,這些建議實質上并非解釋規則,而是試圖創設新規則,審判機關難以完全認同。而且,片面擴張股東出資責任的做法仍是“個別清償”思路的延伸,會進一步加劇公司不同債權人之間的利益沖突。[6]另一方面,資本認繳制盡管降低了出資門檻,但《公司法》在籌資靈活性、出資方式、出資真實性審查、股份基本構造等方面仍然存在結構扭曲和冗余管制,法律適用上也有較大不確定性。[7]而在資本報償規范方面,系統的批判性或者開創性研究更是稀少。
本書將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對我國目前的公司資本制度予以全面檢討: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評估現行規則的實際效果,討論實踐中的創新和探索,揭示現行法律規范的系統性問題,探討法律實踐背后的歷史和觀念基礎。我們將發現:有些規則并未發揮人們預想的功能,反而起到了其他作用;有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標準或觀念,實際上經不起推敲,更經不起實踐的檢驗;有些長期存在的規范性事實則被人們有意或無意地忽略;還有一些規則的適用標準極為模糊,適用效果十分不確定。此外,將若干規則結合起來觀察,我們還將發現不少系統性的缺陷。在對具體制度展開分析研究之前,本書將首先系統梳理資本和資本制度的基本概念、功能和歷史演進,構建以利益沖突為中心的分析框架。最后,基于對我國法律實踐和理論觀念的深入分析,本書將對改進我國公司資本制度提出一些設想。
本書由四個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資本與資本制度”通過對資本的含義、功能和歷史演進的梳理,界定和構建了本項研究的基本概念、歷史基礎和分析框架。公司資本具有調和公司股東與債權人以及股東之間、債權人之間利益沖突的功能。本項研究將緊扣三類基本的利益沖突,分析法律在股東資產投入公司(資本形成)和公司資產流向股東(資本報償)兩種情形中構建了何種約束機制,如何調和三類利益沖突,股東和債權人又如何回應法律的調整。
第二部分“資本形成(股東資產投入公司)”圍繞股東資產資本化和企業所有者權益股份化兩條線索,集中研究公司籌集權益資本過程中的各項主要法律制度。這部分由五章組成,分別探討注冊資本認繳制、可出資財產的類型、出資真實性審查、作為籌資工具的股份的基本制度(形式、面值、類型)、股東出資義務及其法律責任。
第三部分“資本報償(公司資產流向股東)”集中探討公司如何向股東分配或返還投資及其收益,法律如何調和其中的債權人與股東的利益沖突。具體包括以下內容:首先是對兩種資本報償規制方法的比較研究;其次是對我國的抽逃出資規則、利潤分配規則、股份回購規則、減少注冊資本規則的研究;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并提出改進我國資本報償規范的設想。
第四部分“總結與展望”則對本項研究的主要發現、結論和改進設想予以進一步總結和闡明。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強調透過真實案例對我國法律實踐予以深入考察和解讀,從實踐看法律而不是依據條文和理論想象法律。本書運用大量訴訟和非訴訟案例分析法律的實際運行情況,聚焦法律與實踐的緊張和沖突,關注實踐中的創新和發展,進而反思法律規則和相關理論觀念的合理性。因此,基于個案和類案的分析是本項研究最主要的方法。同時,法律比較和歷史分析也是本書的主要研究方法。法律比較為本項研究提供了橫向的參考系,歷史分析則鋪墊了具有歷史縱深的背景脈絡。此外,公司資本制度不僅是法律的規范對象,同時也是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長期關注的問題。因此,本書也嘗試借鑒這幾門學科的理論、視角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