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弘雅園:馬戛爾尼使團下榻的“國賓館”
清朝定鼎北京以后,海淀一帶的土地園林皆收歸皇室。深諳“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這一道理的新統治者,開始了對這塊土地的“文治”與歸化。
康熙皇帝在明清華園遺址上修建了清代第一座皇家御園“暢春園”,并常在園中理政。為了聽政方便,又在周邊改造和新辟了一些附屬園林,賞賜給他的兒子們居住。在勺園舊址重建的弘雅園即是其中的一處。
弘雅園建成之后,康熙親題了匾額。乾隆年間,此園一度作過鄭恭親王積哈納的府第。乾隆四十九年(1784)積哈納去世,園子收歸內務府,后供六部官員們上朝后退值休息。嘉慶六年,改稱集賢院。

馬戛爾尼
就在這不是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弘雅園中發生過一件影響近代中國歷史走向的事情。
乾隆五十八年(1793),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王喬治三世派遣 特 使 馬 戛 爾 尼 (George Macartney)率團出使中國。馬戛爾尼此次訪華,名義上是為乾隆皇帝祝壽,實際意圖是想修改通商章程和在北京派駐全權大使,以取得以往西方各國尚未能以武力或計謀獲取的商業利益與外交特權,同時還謀求在寧波、天津等處互市。
馬戛爾尼一行帶著喬治三世給乾隆皇帝的親筆信,乘坐英國當時最先進的軍艦“獅子號”,于8月22日來到北京。此時適值乾隆帝避暑熱河行宮,就被清政府安排在弘雅園小歇。弘雅園離乾隆聽政的圓明園很近,便于在那里等候朝覲。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等候乾隆皇帝接見期間發生了一場至今仍令人感慨唏噓的“禮儀之爭”。事情是這樣的:
清政府要求馬戛爾尼使團成員朝覲中國皇帝時要行三跪九叩大禮,而馬戛爾尼卻堅持用覲見英王的行單腿下跪的吻手禮。正是這場“禮儀之爭”使英方通過談判方式建立中英貿易關系的嘗試擱了淺。
當馬戛爾尼終于得以在圓明園朝覲乾隆帝時,他此行的目的遭乾隆一口拒絕。理由即是乾隆后來在給英王的書信中所說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觔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在澳門開設洋行,俾得日用資并沾余潤。”言下之意即是,我天朝什么都有,不需要從你英國進口什么,只因你們離不開我們的茶葉、瓷器、絲綢等,才在澳門設洋行特許經營。在信中,乾隆還警告英人不要再到浙江、天津等地貿易,否則必遭“驅逐出洋”。
馬戛爾尼此行帶來了英王給乾隆的貴重禮物,但乾隆并不在意,倒是對使團副使斯當東12歲的兒子小斯當東頗感興趣。這個藍眼黃發的小斯當東是使團的見習侍童,會講漢語,那天在殿前能和乾隆隨意交談。乾隆一時龍顏大悅,拉著他的小手在龍膝上撫摩一番之后,欣然從腰帶上解下一個檳榔荷包和一塊翡翠賞賜給了他。意猶未盡的乾隆后來又送給他許多禮物。
然而,讓乾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成人后當了英國下院議員的小斯當東后來竟然是極力主張對中國發動罪惡鴉片戰爭的重要人物。
其實在馬戛爾尼使團之前,英國曾經有過一次來華經歷。這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1986年第一次來中國時講的故事:“約390年前,我的祖先伊麗莎白一世曾寫信給中國萬歷皇帝,表示希望貴國皇帝考慮發展中英貿易。不過,特使在出使時發生了不幸,船在開往貴國的路上遇到了風暴,這封信始終沒有送到。”
那封沉入大西洋海底的信件于1978年被打撈上來,后來由英國貿易大臣親手交給了中國的外貿部長。

乾隆皇帝會見馬戛爾尼使團時與小斯當東交談(馬戛爾尼使團隨團畫家繪)
盡管中英兩國在歷史上曾有這樣一樁未能成功的交集,馬戛爾尼使團還是作為歷史上西方國家首次正式派遣的使團載入史冊。作為他們落腳的弘雅園也就打下了歷史的烙印。
馬戛爾尼本人的日記和副使斯當東的回憶文字都談到了弘雅園。從他們的描述看,園內“園徑蜿蜒,小溪環一島”,或仍有一點勺園的遺韻,而“堂廂環對,各為庭院”的建筑布局則已面目全非了。
馬戛爾尼使團住宿弘雅園,似屬小事,但在深諳北大校史的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先生看來,就“此中有深意”了。他在《燕園史話·弘雅園》一文中說:“回顧校園的過去,竟然在中外關系史上有這樣一段插話,似乎是出人意料的,然而這只不過是個開端,更嚴重的事端還在后面。”
侯先生這里所說的“更嚴重的事端”,即是后來在集賢院里所發生的和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相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