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詩情畫意“風煙里”

勺園,又稱“風煙里”。其外園柴扉門上的題額即是“風煙里”這三個大字。

據侯仁之先生《燕園史話》考證,“勺園不僅是我校校園開辟最早的一塊地方,同時也是海淀園林開辟的先驅”。

幽燕之都北京水資源并不豐沛,但勺園所在的海淀卻得天獨厚。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水所聚曰淀。”約在七千年以前,古永定河流出西山,在石景山一帶折向東北,再由今西苑、清河鎮北部匯入溫榆河。今海淀鎮以西直至玉泉山、萬壽山等均在該河河道的波動區域之內。距今四五千年前,永定河改道向東南,原來的河道變為低地,常年聚水便成“海淀”,并使這里擁有玉泉山水系和萬泉河水系。后來,農人在這里蓻稻植荷,至元明時期便呈現出一派碧波蕩漾、紅荷接日、稻花香里話豐年的江南風光,吸引了一些京城的文人雅士前來泛舟唱和,“輸君馬匹西城去,十里荷花海淀還”,此地便因此獲得“丹稜沜”的美名。不少文人名士都在這里留下足跡和詩句。如明文徴明有“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的佳構,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亦有“雁被西風驅遣,人被西山留戀”的吟詠。

同時,海淀又臨近西山,有逶迤環列、如屏如障的峰巒遠景作園亭空間的拓展,亦成為造園的天然優越條件。因此,這里很早就成為皇室貴戚修建離宮別院的理想之地。玉泉山下,遼建有行宮,金代建有離宮芙蓉殿,元代建有昭化寺。從明代開始,一些達宮顯宦和文人學士也開始在這里營造自己的私家園林。及至明中葉,北京西郊園林日益增多,其間最負盛名的即是清華園和勺園。清宋起鳳《稗說》即言:“京師園囿之勝,無如李戚畹之海淀、米太仆友石之勺園二者為最?!?/p>

那時,私園多以園主之姓為名,故清華園又名李園,勺園又名米園。

“游者必稱米園”

勺園與李園相鄰,一在東一在西。兩園雖然僅有一墻之隔,旨趣、規模和氣象卻不大一樣。李園“綺艷絕世”,是“雄拓以富麗勝”的明代京城貴戚勛臣園的代表,勺園則是崇尚山林之風、迷戀江南風光的文人園之代表。

李園的主人李戚畹,過去一般都認為是官封武清侯的李偉,他是萬歷皇帝的外祖父。但經研究者考證,李園的主人應是嗣祖父之爵的李偉之孫李誠銘。據清于敏中等編撰《日下舊聞考》引《譻詝》載,李園落成之時,曾請“鄰居”大書法家米萬鐘為其“顏之曰‘清華’”,亦即題寫園名。由此可見勺園成于李園之前。勺園建成時間是萬歷四十二年(1614),那時李偉已去世31年。

還需說明的是,此李園并非今清華大學校內的清華園。據苗新《熙春園·清華園考》,清華的清華園最初是康熙第三子胤祉賜園熙春園東半部,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乾隆三十二年(1767)附歸圓明園。道光二年(1822)一分為二,東稱涵德園,西稱春澤園。咸豐帝即位后改涵德園為清華園,并御題園額,是為清華園得名之始。

明代李氏清華園是當時北京最著名的一座豪門園林。其規模巨大,方圓十里,廣達數百畝?!度障屡f聞考》引《明水軒日記》云:“清華園,前后重湖,一望漾渺,在都下為名園第一。若以水論,江淮以北,亦當第一也?!眻@中建筑設施也豪華鉅麗:“侯門矜壯麗,別墅也雕甍”(《帝京景物略》引《集李戚畹園》);“雁翎檜覆虎紋墻,夾道雕欄織畫梁。錦石三千成翡翠,珠樓十二繞鴛鴦”(洪業主編《勺園圖錄考》引《珂雪齋集選》)。

[明]仇英《清華園》

相形之下,米萬鐘勺園就要“寒儉”多了。清孫承澤《春明夢余錄》云:“海淀米太仆園,園僅百畝。”明代大書法家王鐸《米氏勺園》更是說,勺園造型樸素,整體風貌頗似江浙村落:“郊外幽閑處,委蛇似浙村。”

因此,明薛岡《天爵堂文集筆余》云:“都人皆極羨貴戚李園綺艷絕世,而以勺園為寒儉不足觀?!辈贿^,據《春明夢余錄》云,京城不少文人雅士卻不這么看,他們心儀的還是勺園:“旁為李戚畹園,鉅麗之甚,然游者必稱米園焉?!?/p>

那么,京城文人雅士何以鐘情米園呢? 主要原因就在于,在江南文人園林幽野自然風尚的影響下,達官貴人崇尚的“巨麗”已不入明清文人園林欣賞者之眼了。所以,《天爵堂文集筆余》云:“米氏海淀勺園,一洗繁華。蒿徑板橋,帶以水石,畝宮之內,曲折備藏,有幽人野客之致,所以為佳?!薄兜劬┚拔锫浴份d:明末朝中清流的代表人物、宰輔葉向高亦曾如此評價二園——“李園壯麗,米園曲折;米園不俗,李園不酸。”清宋起鳳《稗說》亦云:“米園具思致,以幽窅勝。李園雄拓,以富麗勝?!?/p>

確實,從時人關于勺園的詩詞、游記和米萬鐘自己繪制的《勺園修禊圖》、好友吳彬的《勺園祓禊圖》看,勺園無論是在園林布局還是在園林建筑等方面,都是匠心獨運,非常不俗。

“至門惟見水,入室盡疑舟”

據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一書云:在園林設計方面,“米仲詔進士園,事事模效江南,幾如桓溫之于劉琨,無所不似”。米萬鐘自己也說:“先生亦動莼鱸思,得句寧無賦小山?!边@種模效,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末著名文學家王思任《題米仲詔勺園》就云:“夢到江南真已到,吳兒歌板放秋舩?!?/p>

勺園以水取勝?!洞好鲏粲噤洝吩?“一望盡水,長堤大橋,幽亭曲榭。路窮則舟,舟窮則廊,高柳掩之,一望彌際?!惫才傻拇砣宋镌械馈镀呦子咽讏@》詩云:“到門惟見水,入室盡疑舟”“看山真是近,得水最為多”。確實,米萬鐘將自己創作書畫的體驗應用到造園之中,讓水真正成為園子的主角和靈魂:如同作山水畫一般,以碧波蕩漾的水面為畫布,點以堤橋、崗、阜及定舫、曲廊等水上建筑分隔水面,從而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出清流縈回、曲徑通幽、煙水迷離的無限景致和廣闊意趣。

勺園平面圖(采自賈珺《北京私家園林志》)

1.風煙里(園門)2.牌坊3.纓云橋4.雀浜(照壁)5.文水陂6.小院7.定舫8.松風水月9.逶迤梁10.勺海堂11.湖石12.泉亭13.濯月池14.燕云樓15.太乙葉16.水榭17.林于澨18.翠葆樓19.松坨20.茅亭水榭21.槎枒渡22.水榭23.石臺樓閣24.半圓石合25.假山26.后堂

賈珺《北京私家園林志》根據古人的史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繪制了一幅《勺園復原平面圖》?,F在,我們就以這幅圖為向導,參照米萬鐘自己的《勺園修禊圖》、吳彬的《勺園祓禊圖》以及陳從周、蔣啟霆編《園綜》收錄的明孫國光《游勺園記》,去勺園探勝求寶——

勺園用垣墻分為內外兩園:東部為外園;西部為內園。外園園門朝東,為一簡易柴扉,上書“風煙里”。入門為長堤,沿長堤西轉南折,過一道牌坊,有“危橋之聳”,形似垂虹,橋名“纓云”,橋下通舟。站在橋上可以眺望內園景致,游園之前可如《游勺園記》所指出的:“先令人窺園以內之勝,若稍以嘗游人之饞想者”。方擁主編的《藏山蘊海:北大建筑與園林》一書認為,這種布置很是獨特,“古典園林的出場通常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避免游客一入園就看到所有景色,到游園結束時,才設一座高樓,登樓一望,全園盡收眼底,有豁然開朗之感。這座大橋是勺園的獨創,站在橋上眺望似乎對勺園已了然于心,但入園后才發現并非如此”,這樣無疑會大大增加游園的樂趣。

今日勺園水景

纓云橋下有一艘長方形的船在水中游弋,這便是可供游人泛舟水上的“海桴”。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引黃建《蕩舟》詩云:“偶為乘涼坐海桴,一灣流水澹鷗鳧?!?/p>

過橋后迎面屏墻(照壁)一堵,墻上嵌有巨石,上刻“雀浜”二字,由此沿著長堤轉180度,方到達內園。內園園門上懸“文水陂”額。院內,有書齋“定舫”跨于水上,外觀似橋,又似船。西邊有土山臨水,松檜蟠然,有額曰“松風水月”。再前行,土山突然為水所斷,以九曲橋相通,其形宛若盤龍,橋名“逶迤梁”。逾梁而北,為勺園正堂勺海堂?!疤们肮质籽?括子松倚之?!?《游勺園記》)其右為曲廊,有屋如舫,似浮水仙舟,名“太乙葉”。夏秋時節,周邊水池中白蓮盛開,芳香襲人。東南皆竹,有碑名“林于澨”。竹林中有高樓浮現,名“翠葆樓”,亦稱“翠葆榭”,《游勺園記》認為這里是園中觀賞園景和西山秀色的最佳處:“登斯樓也,如寫一園之照,俯看池中田田,令人作九品蓮臺想,更從樹隙望西山爽氣,盡足供柱笏云?!?/p>

從樓下往東,有土崗臨水,其上有數棵松樹枝干遒勁,高大參天,名曰“松坨”。坨之東為“茅亭水榭”,以茅草苫頂,樸素可人。

自翠葆樓繞園西南岸北行,有石筍林立,怪石嶙峋,極盡峻峭崢嶸之勢,大有林壑深秀之態。園之西側,水旁以古樹根充作渡橋,名為“槎枒渡”。再北有一榭臨水,后接一石臺,臺上有高閣,名為“色空天”,內供觀音大土像。從此處再通過曲廊與“最后一堂”相接。入堂開北窗則“稻畦千頃”。園外西北方向略遠處,還可見一座大型石拱橋,此即海淀名勝婁兜橋(也叫簍斗橋),橋旁依稀有農舍小院。在造園藝術上,是絕妙的“借景”。

由此再返回勺海堂,經水榭,有一小亭,亭中有一泓奇特泉眼,似藏蓮花于其中。從亭折而南,有“濯月池”,池在屋中,池形與窗楞皆如偃月。池南為浴室“蒸云樓”。

經如此一游,勺園之“曲”已略可領會。然而,勺園的妙處更在于“迷”。米萬鐘把勺園變成了一個迷宮。他的布景原則是,“水之,使不得徑也;棧而閣道之,使不得舟也”。即是說,景致之間用水隔開,使路無法直通,同時又以橋、屋為界,使船不能穿行。因此,常常景致已近在眼前,卻隔有水流,不能直達,如《游勺園記》所云:茅亭水榭“正與定舫直,而不相通”;最后一堂“堂前與勺海堂直,仍是蓮花水隔之,相望咫尺不得通”;蒸云樓“仍與定舫直,而不相通”。如此曲折輾轉,門移戶換,使得游人“卒不得入,即入也不解何出”,以致有人“再三游賞仍迷惑,園記雖成數改刪”(《帝京景物略》引公鼒《勺園》詩)。何以如此? 王思任《米太仆家傳》云:此乃園主人故意為之,“客方悶迷,公乃快”。正是這種“迷”使游人和主人都得到一番難得的樂趣。

米園在品題定名方面也極有特色。園名“風煙里”,謙稱其小而簡陋,亦描繪了園子周邊的環境風光,頗富文人清雅高潔之氣。匾額則用典古奧,且與景色合宜,特有文化氣息。如正堂名“勺海堂”隱含“取海淀之一勺”的立意;畫舫名“太乙葉”以道教太乙真人蓮葉舟典故暗示周圍的水池蓮花,有飄然若仙之意;拱橋“纓云”則借自佛經中“纓絡云色”的典故。據《中國古代服飾大觀》載,“纓絡”又作“瓔珞”,原為古代印度佛像頸間的一種裝飾,后隨佛教傳入中國,唐代時被愛美求新的女性模仿和改進而為項鏈,加之其形制較大,于項飾中最顯華貴。米萬鐘此處借用,應是著眼于橋與水面倒影相合所成的圓環狀。其他像“逶迤梁”“雀浜”“文水陡”“林于澨”“槎枒渡”“蒸云樓”等命名也都形象、生動而富有情趣,俱頗切所題對象之形態或氣質。故明蔣一葵《長安客話》贊其“種種會心,品題不盡”。更為難得的是,園中匾額或集自前賢名帖,或由自己動手,或請當時大書家書丹,如“纓云橋”取自蘇東坡,“雀浜”取自黃庭堅,“文水陂”取自呂洞賓;“定舫”“松風水月”“逶迤梁”等自書;“勺海堂”由當時書家吳文仲篆,“太乙葉”“林于澨”“翠葆樓”由當時書家鄒迪光書。賈珺《北京私家園林志》認為,這些題額或篆或楷或隸或行,“典雅已達極致,幾成絕唱”。

[清]吳彬《勺園祓禊圖》(采自賈珺《北京私家園林志》)

米園不僅在視覺景觀、意境的創造方面極有造詣,在聲境的創造方面,也顯示了不凡的功力。聲境的創造是中國古典園林的題中之意,江南園林中就曾有聽雨軒、聽櫓樓等佳構。聲境可以創造,也可以借,《園冶》云:“焚音到耳,蕭寺可以卜鄰”,即是借臨近寺院的鼓磬誦經之聲。勺園中的聲境十分優美。如《游勺園記》就幾次提及:“未入園,先聞響屧聲”,“此中聽布谷鳥聲與農歌相答”“黃鸝聲未曙來枕上,迄夕不停歇”“午后再雨,同西臣飯太乙葉中,聽蓮葉上濺珠聲,快甚”等。水流聲、鳥鳴、農歌、雨打荷葉聲在這里匯成一曲優美的田園牧歌和靜謐的園林小夜曲。

“詩意地棲居”

私家園林的品位,不僅表現在園林布局和景致風格上,也直接表現在環境氛圍和具體的園居活動中。

李園的主人是皇親國戚,他造園林,為的是彰顯皇家氣派,貪圖奢華享樂。明梁清標《李園行》曾描繪過李園的游宴盛況:“戚畹生當全盛世,張筵招客多貴游。十五妖姬侍后閣,千金騕褭羅前頭。朱履稱觴金鑿落,牙檣載酒木蘭舟。勝賞四時歡不改,花落花開春常在。”

米萬鐘則不然,他筑勺園,只是為取“海淀一勺”,有一個暫時躲避骯臟的權力中心、“悠然把酒對西山”的所在:

幽居卜筑藕花間,半掩柴扉日日閑。

新竹移來宜作徑,長松老去好成關。

繞堤盡是蒼煙護,傍舍都將碧水環。

更喜高樓明月夜,悠然把酒對西山。

(《海淀勺園》)

1625年,因得罪權臣被削職奪籍后,他果然就蝸居在這里“療傷”。

而平時的園居生活中,他們更多的是夏賞花、秋觀葉、冬踏雪的閑適和應時的文人雅集。例如,立春、二月十二日花朝、三月初三上巳這幾個重要的春日前后,往往都要在園中聚會賞花、臨水宴飲。尤其是常于三月三日舉行的修禊活動。修禊,意在祓除歲穢,獲取新生,后來逐漸演變為文人雅集的盛會。王羲之《蘭亭集序》云:“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蹦翘?文人雅士們曲水流觴,“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偃仰嘯歌,一古今而渺宇宙,是一次心靈的大解放。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米萬鐘勺園剛成之際,即效法書圣王羲之,修禊于勺園,并請好友吳彬作《勺園祓禊圖》,以志新園甫成。兩年后,米萬鐘又依其為藍本仿作《勺園修禊圖》,于是便有了這兩幅寶貴的勺園圖像。其他像七月初七七夕節、七月十五中元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等,也往往有聚會宴集、嘯歌詠詩。著名詩人袁中道就留有《七夕集米仲詔勺園》詩。

如是觀之,勺園“幽居之樂”,幾可直追陶淵明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良县| 南京市| 龙泉市| 蕲春县| 车致| 龙门县| 汕尾市| 福贡县| 兴城市| 余江县| 韶关市| 洛扎县| 左贡县| 绵阳市| 蒲城县| 安平县| 迁西县| 赤城县| 文安县| 开鲁县| 鸡泽县| 章丘市| 五常市| 交城县| 梅河口市| 睢宁县| 观塘区| 当阳市| 乌拉特前旗| 台湾省| 富裕县| 荥经县| 睢宁县| 横峰县| 庆阳市| 南平市| 通州区| 建始县| 泾阳县| 陵川县| 滨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