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米萬鐘其人

明末大造園家計成《園冶》一書認為,園亭興筑“三分匠、七分主人”。這是說,園景的優劣高下,主要取決于主人(“主人”,指“能主之人”,即園主或聘請的設計者)的人格情操和藝術修養的高低。同一座園子,如果更換了主人,面貌和氣質就有可能發生很大的改變。同時,園主人的園居生活亦關乎園林的品格,也值得關注和研究。

米萬鐘既是勺園的主人,又是勺園的設計者,并有豐富的園居生活,所以,我們在品評勺園時,先要對米萬鐘其人有一個了解。

勺園勺海亭(《紀念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藏書票》)

“水境慈母”與廟堂清流

米萬鐘(1570—1628),明代書畫家,字仲詔、子愿,號友石、湛園、文石居士、勺海亭長、海淀漁長、研山山長、石隱庵居士等。錦衣衛籍。陜西安化(今甘肅慶陽市慶城縣)人,隨父徙居北京宛平縣,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南宮)后裔。

其父米玉,曾任昭信校尉錦衣衛百戶。其兄米萬春,隆慶五年(1571)考中武進士,任分守通州參將;其弟米萬方,在錦衣衛任錦衣冠帶總旗。

米萬鐘萬歷二十二年(1594)中舉,翌年考中進士,列三甲164名。其后,分別補任四川銅梁縣令、江蘇六合縣令。萬歷三十八年(1610)遷戶部主事,后又至浙江、江西、山東等地任職。他為人正直,為政清廉,關心民間疾苦,注重文化教育,所到之處,無不稱頌,有“水境慈母”之譽。

米萬鐘對權奸佞臣卻剛直不阿,決不同流合污。明神宗死后,朝政混亂,大宦官魏忠賢乘機把持朝政,后又得明熹宗寵信,網羅黨羽,閹黨爪牙一時遍布朝廷內外,要害部門盡為其把持。許多官員趨炎附勢,米萬鐘則孤松獨立,與閹黨格格不入。宦官前來求書畫,他都一律謝絕,對炙手可熱的魏忠賢也不例外。天啟五年(1625),終因屢次發表不滿閹黨專政的言論,遭魏忠賢爪牙倪文煥彈劾誣陷為東林黨魁而被削職奪籍。直到崇禎元年(1628),魏忠賢集團潰滅,倪文煥被處死,他才得以復職起用,任太仆寺少卿理光祿寺寺丞事。然而,當時的朝政已陷入極其腐朽黑暗的境地,他憂國憂民,積勞成疾,于是年駕鶴西歸,終年59歲。

米萬鐘為官清正,人格高尚,身前身后都為人敬重。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所載一事可為佐證:“米太仆萬鐘勺園在暢春園側,卒即葬焉。迨御園成,其家以逼近故,欲改卜,圣祖知之,命弗遷,仍許歲時上冡。”由此可見,連康熙皇帝也很敬重米萬鐘。只不過因為詩文書畫和園林建造等方面的盛名,反而使后人很少關注他政治方面的表現了。所以,有人說他是一位“書名掩其政名者”。

“南董北米”

米萬鐘自幼勤奮好學,又畢生手不釋卷,故博才多藝,不僅詩文翰墨馳譽天下,在書畫、石刻、琴瑟、棋藝及造園藝術等方面亦均有很深的造詣。其一生著述豐贍,計有《澄澹堂文集》十二卷,《詩集》十二卷,《易經》十二卷,《石史》十六卷,《象緯兵鈐》十二卷,《琴史》八卷,《奕史》四卷,《篆隸考偽》二卷等。

米萬鐘主要成就在書畫方面。時人稱其“馳騁翰墨,風雅絕倫”。其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時謂“南董北米”。亦有人將其與董其昌、邢侗、張瑞圖并稱為“明末四大書家”。其繪畫風雅高古,氣勢浩瀚。徐沁《明畫錄》謂“米萬鐘畫山水,細潤,精工皴斮,幽秀渲采,備極研潔,自足名家”。

米萬鐘有多幅書畫作品傳世。除北大珍藏的《勺園修禊圖》以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他的《竹菊圖》《竹石菊花圖》等。其中有一幅書法作品,是他在一塊白綾上寫的《爛柯山》絕句一首:“雙丸閱世怪他忙,為羨仙翁歲未央。假爾片時成異代,人天卻比洞天長。”這幅作品寫得筆墨飛舞,毫無館閣氣味。蘇州博物館藏有他天啟元年(1621)所作《劉景孟八十壽詩》軸,灑金箋,凡5行,共806字;縱171.1厘米,橫40.6厘米。評家稱其用筆勁健豐潤,提按輕重分明,書寫時筆鋒富有彈性,點畫凝重而輕靈活潑,字態多以縱取勢,時以拙取巧,俯仰向背之間頗有情姿。全篇布局上密下疏,但整體效果上仍然十分和諧。通觀全幅,其書法流利自然,不愧為大家手筆。另外,還有天津藝術博物館藏《秋山蕭寺圖》、上海博物館藏《雨過巖泉圖》、蘇州博物館藏《紅杏雙燕圖》、山西博物館藏《勺園次韻詩》軸、香港虛白齋藏《碧溪垂釣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山水圖》等。在民間亦有收藏,如日本私人所藏《峰巒清逸圖》,就是一幅很有韻致的佳作。

[明]米萬鐘《峰巒清逸圖》

清李維楨《米仲紹詩序》又稱贊其詩文與人品:所謂“將事觸景,興會輻輳,發言為詩,登高作賦,如取如攜”,其人則風姿秀拔,談吐錦繡,“姿儀朗潤,玉立霞舉,談謔辯答,拔新領異,四作厭心”。又,清王崇簡《米友石先生詩序》稱其“以詩文書畫名天下”,“雖婦人孺子,無不知其名者”。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米家四奇”。

“米家四奇”

所謂“米家四奇”,即是指聞名遐邇的米家園、米家燈、米家石和米家童。每一奇,時人都有歌謠傳頌之。

這四奇中,鬧得動靜最大的是“米家石”。

米萬鐘愛石成癖,其癡迷勁兒一點也不在人稱“米癲”的乃祖米南宮之下。故時人目為“石癡”,他亦自號“友石”。據載,他一生走了很多地方,為尋奇石跋山涉水,不畏艱險,收藏了大量奇異怪石。他有一套自己的“相石之法”,對每一塊石頭都細心觀察,認真品評,畫貎題贊。收藏在北大圖書館中的《絹本畫石長卷》即是他這方面心血的結晶。

其間,還時有故事發生。據說他在六合縣令任上,第一次見到雨花石,嘆為奇觀,于是懸高價收購。“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當地藏家爭相割愛獻石,一時之間諸多奇石匯聚于米氏之手。自此他公務之余,常于“衙齋孤賞,自品題,終日不倦”。有時也請人前來觀賞。每次示寶之前,都要“拭幾焚香”,并設宴招待。在眾多奇石中,他將其中15枚絕佳的奇石,分別題以“蒼松白石”“廬山瀑布”“藻荇縱橫”“萬斛珠璣”等美名。他還將所藏珍品繪圖題詠,這些品題一直流傳至今。

清汪啟淑《水曹清暇錄》曾記載有一個米萬鐘與房山奇石的軼事:“房山向有玲瓏巨石,高約三丈,廣幾七尺,色青潤而洞透。米萬鐘曾竭力欲運安勺園,行次良鄉,石重竟不可致。乾隆年間,取入萬壽山之樂壽堂,錫名‘青芝岫’。”這件軼事,后來在民間衍化為“敗家石”的傳說。說米萬鐘見到這塊天下少有之奇石后,撫摩良久,興奮得不能自已,于是癡性大發,欲將此石搬到勺園之中。然此石太重,無法起運。出于愛石之心,他不惜花費重金,雇了數百人,先修道挖井,隆冬時井水灑在路面上,凍成厚厚的冰道,然后又雇了44匹騾馬,拉了七天,方將此石拉下山,然后又花了五天時間從房山運至良鄉。正當他準備一鼓作氣,將巨石運到勺園的時候,卻不幸遭魏忠賢閹黨的迫害而罷官(一說因耗盡家產)而無力繼續拖運,只好將巨石棄之路旁。當地鄉民由此認為此石不吉利,遂稱其為“敗家石”,從此無人問津。到了清代,乾隆皇帝赴西陵掃墓路經良鄉發現此石,喜出望外,見其“石巖突兀如青芝出岫”,便名之曰“青芝岫”,并下旨將此石運回清漪園(頤和園)。因其巨大,運至“水木自親”碼頭后不得不破門而入。這便是今日人們所見樂壽堂前的“青芝岫”。對此,乾隆的母親很為不滿,咒罵此石:“既敗米家,又破我門,敗家石啊!”

頤和園樂壽堂前的“敗家石”——青芝岫

米萬鐘雖遺房山奇石,但曾另有所得。清吳振棫《養吉齋叢錄》載:米萬鐘曾得巨石“青云片”,后被移至他城里的湛園。幸運的是,此石今安置在北京中山公園內。米萬鐘還在湛園中辟有“古云山房”,專收各種奇石。包括珍貴的“鎖云石”“非非石”等。

米萬鐘為何如此嗜石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得了乃祖宋代大書畫家米芾(元章)的嫡傳,患了中國文人的“通病”。

中國文人有玩石的傳統,白居易、蘇東坡等唐宋文人尤愛石成癖。米芾更是嗜石如命,人稱“米顛”。他曾自嘲道:“癖在泉石終難醫。”他在江蘇漣水做官時,經常藏在書屋玩石不出。在安徽無為牧民時,還曾有跪拜“石兄”“石丈”的佳話。費袞《梁溪漫志》載:“米元章守濡須(今安徽無為),聞有怪石在河壖,莫知其所自來,人以為異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游之玩。石至而驚,遽命設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葉夢得《石林燕語》亦載:“知無為軍,初入州廨,見立石頗秀,喜曰:‘此足以當吾拜。’遂命左右取袍笏拜之。每呼曰‘石丈’。”

石兄,石丈,意即石夫子、石先生,皆儼然一人也。

米芾在長時間與石為友的親昵中,還總結出四字相石經:瘦、漏、透、皺。此相石經已然成為后世相石的經典,無論是以清、丑、頑、拙評之,還是謂之蒼、雄、秀、深等,皆是脫胎于此。

中國的文人雅士們如此嗜石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的。

他們愛石,不是獵奇,不是無聊,更不是炫富,而是一種美的享受,一種精神的渴求。誠如朱良志《頑石的風流》一書所言,那默默無言的頑石,寄托了中國文化太多的感情,幫助他們認識了生命的真諦和宇宙的秘密,“中國人玩石,與其說是品石,倒不如說是品人,通過石來品味人生,品味生命”。

米萬鐘愛石,還與鐘愛文人園林有關。這一點,也是得自乃祖米芾的真傳。

[明]陳洪綬《米芾拜石圖》

朱良志在上引書中還指出,所謂文人園林,并非特指具有較高文化水準的文人士大夫所創造的園林。這里的“文人”非指身份,而是指一種與重技術、重體量、重外在氣勢的園林相對的一種園林范式。它重視詩意境界的創造,而不是外在的形式鋪排;重視心靈的體驗,而不是外在技術性的追求。

中國園林發展中“文人園林”的萌芽始于唐代,到明代中期即蔚為大觀。其間,北宋是其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米萬鐘的先祖米芾則是這種園林范式的極力推闡者和實踐者。他所做“研山園”,就是以文人的雅趣作為重要的追求,并獲得了成功。而在文人園林的構筑中,“石”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計成《園冶》說:“片山多致”“寸石生情”“偉石迎人,別有一壺天地”。正是在這一拳石、一勺水的精神構筑中,伸展了人的心靈,極盡了大千意味。有的頑石還可成為園林的靈魂,如蘇州留園的冠云峰就是一個范例。據馮多福《研山園記》載,米芾所做研山園中,石就起有重要作用:“以一拳石之多,而易數畝之園,其細大若不侔,然己大而物小,泰山之重,可使輕于鴻毛,齊萬物于一指,則晤言一室之內,仰觀宇宙之大,其致一也。”

米萬鐘對文人園林情有獨鐘,自對奇石更為癡情。他在勺園主體建筑勺海堂置有奇石(今立于鳴鶴園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院中,為勺園唯一實物遺存)。此石為“米友石”,也有人稱“敗家石”為“大青”,此石為“小青”。青者,青芝岫之謂也。青睞“小青”,就顯示了他獨到的眼光,未嘗不可將其視為勺園之靈魂和園主獨立人格的表征。當年勺園中還置有不少奇石。明人詠勺園詩中就有不少是贊其疊石之美的,如“壘石詫巉巖”“巖姿奇向七支藏”等。

今置于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院中的勺海堂奇石

“米家四奇”中,藝術含量最高的是“米家園”。米萬鐘出任河南、四川、江蘇三個縣縣令的十五年時間里,深受南方山水園林的熏染,對我國南方的水鄉秀色和文人園林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加之乃祖米芾嗜園的基因以及試圖在京師喧囂政治環境中安置自己心靈的內在驅動,他在萬歷三十八年(1610)入京師供職后,便先后建造了三個園林:其寓所附近的“湛園”“漫園”和海淀的“勺園”。其中的勺園最為有名。都中人士無不為之耳目一新,交口稱贊。當時京城有這樣一首詩:

一奇奇是米家園,不比人間墅與村。

天與山川共賞會,人將魚鳥共寒溫。

莫非地轉昆侖圃,定是池非阿耨源。

試想主人游涉日,仙耶佛耶任評論。

米萬鐘自己對勺園也格外珍愛,以“勺海(勺園中一個主要景觀)亭長”“海淀漁長”等自號并將此二號刻成印章,鈐于書畫作品之上。他還饒有興致地把勺園景色描繪在花燈上,燈上園景“丘壑亭臺,纖悉具備”(明蔣一葵《長安客話》),于是又有了走紅京城、因畫而貴的“米家燈”。當時有文士為米家燈題詩:“天工暫許人工借,山色遙從夜色翻。”其實,他畫米家燈,深層意味并不在夸耀勺園景色之美,而是如《長安客話》所說“仲詔念園在郊關,不能日涉”,所以只能學學南朝畫家宗炳了:《宋書·宗炳傳》說宗炳好山林之趣,遍游名山大川,晚年因足疾,不能外出游覽,遂將所歷名山大川圖于四壁,然后面壁彈琴。他說:“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這時,山水對他表現為一個音樂的境界,于是,可以拿音樂的心靈去領悟宇宙,領悟“道”,這就是中國美學史上有名的“澄懷觀道,臥以游之”。

至于“米家童”,一般說是米萬鐘家風肅然,善于教子,其二子一女皆清秀俊雅,知書達理。尤其是長子米壽都(吉土),能詩善文,入清后曾任江蘇沭陽知縣,有《吉土詩集》傳世。賈珺《北京私家園林志》一書則認為,從時人“四奇奇是米家童,不在嬌喉與孌容”“天教速變男兒相,人莫還猜兒女唇”的詩句看,這些男孩當是“專門蓄養的優童”,他們“具有女性般的美貌和歌喉”,由此推斷園中應同時設有觀戲場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江县| 民丰县| 策勒县| 敖汉旗| 丰宁| 宣化县| 佛教| 环江| 浦城县| 茌平县| 陵水| 南通市| 通道| 壤塘县| 鱼台县| 福清市| 积石山| 福泉市| 古蔺县| 呼图壁县| 凉城县| 新源县| 孙吴县| 定结县| 崇仁县| 玉田县| 丹阳市| 从江县| 临江市| 望都县| 阜南县| 青铜峡市| 论坛| 平安县| 西贡区| 尉氏县| 吉木乃县| 石狮市| 苍南县| 玉田县|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