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文明及其傳統
- “通識聯播”編輯部
- 5768字
- 2023-04-20 17:48:27
博雅GE微訪談 學人的讀書生活[3]
張新剛
對話通識教育
A:我看過你們之前推送的其他老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覺得他們已經講得很好了,我沒什么新的觀點。對我來說,通識教育主要是給本科生一個比較健全的人文教育。大學階段是大多數學生塑造基本人生觀、價值觀的一個階段,也是容易思考“意義”問題的關鍵時期,而對于這些問題,讀經典總是最有幫助的。并且從長時段來看,在大學里養成的習慣會陪伴人一生,而在這些習慣中,讀書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個,在這個意義上,經典著作又是最好的伴侶。所以,如果能通過通識教育來接觸和深入理解人類文明的一些經典文本,我覺得對大家未來的生活和思考方式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A:我把“古希臘羅馬歷史經典”這門通識課定義成一門讀書課,而歷史學系的通史課程更側重對歷史脈絡的理解。通史課需要講授公元前后500年間長達一千年左右的歷史,由于時間的限制,不能十分詳細地照顧到每個細節,因此只能關注一些大的脈絡。這一大脈絡就是以政治史為線索來梳理西方古代秩序構建的內在機理,而希臘史和羅馬史則會分別側重城邦和帝國的演變兩條主線。通識課設計的初衷則是把它作為一門讀書課,在這個課上,修昔底德和李維一方面被作為史家,另一方面也是作為思想家來被閱讀。除了和學生一起來閱讀和討論兩部經典中的具體問題外,還希望慢慢教會學生摸索和掌握讀書的方法。因為經典閱讀總是要面對那些偉大的作家,進入每個作家心靈的路徑是不太一樣的,這是不同文本和作者對讀者提出的要求,希望這個課能夠幫助不同學科背景的人一起進入修昔底德和李維的心靈,通過文本細讀把自己變成他者。當然,兩門課相同的地方也很多,在通史課上曾經提過,古希臘、羅馬的歷史,不只是一個斷代史或者地方史,因為希臘和羅馬是西方文明傳統的非常重要的源頭。希臘城邦為后世貢獻了“政治”這種獨特的共同體組織形式和思考方式,羅馬在政治上的成就更是一直影響了后世歐洲的秩序演變。具體到修昔底德和李維,他們在撰寫兩部著作的時候,腦子里想的也都不是一時一地的事情,而是人性、共同體構建、生活方式、道德等普遍性問題。
A:具體地說,哲學和歷史學肯定有不同的訓練方法。寫一篇史學論文,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有沒有可靠而充分的史料,而哲學論文處理的主要對象可能是哲學文本和哲學命題。不過,我更愿意看到二者作為人文學科的共通之處。不妨以我這兩門課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講授做一個比較。在通史課上,我們會介紹不同學者對于這場戰爭爆發原因的看法。而在讀書課上,我們會更強調修昔底德在作為一個作家的意義上是怎么寫這本書的,其他人關于這場戰爭的不同解讀則相對不是那么重要。但是,這二者還是能夠結合在一起的。比如在對戰爭原因的討論中,我們可以借助后世學者的研究,把修昔底德少有涉及的宗教等原因一并予以考慮,再返回到修昔底德這里,思考他為何弱化這個主題而格外強調雅典勢力的上升與斯巴達的恐懼。這無疑會加深我們對修昔底德的理解。中國史可能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前段時間,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文研院)還請了中文系的程蘇東老師講《史記》的編纂問題。對于材料或者文本,我們還是要去揣摩作者本身的意圖,這其實也構成了歷史事件之外的另一種真實,這同樣能夠讓我們進入遙遠的古代世界。
A:文研院的講座給人文和社會科學青年學者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這里“跨學科”的意義是,每個學者已經在自己的學科內部和關心的議題上做出一些研究,在這個基礎之上,不同背景的學者之間產生的碰撞可能會加深我們對某個具體議題的理解。最重要的是,它能夠讓學者回到對問題本身的關注上,或者說讓學者從自己的專業重新回到一個更為廣大的問題脈絡中去。通識課的跨學科不是在這個意義上的,它是想給這些學生一個更廣闊的和專業的視野,使他們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專業比較正統的知識教育和思維方式的訓練。
課程的安排與目的
A:我一開始上課的時候做了一個統計,課上大概有來自15個院系的同學,這對我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對于理工科的同學,他們可能在高中的時候就舍棄文科了,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對這些問題充滿熱情。我有一個經驗,我以前開設“古希臘羅馬政治思想”課程的時候,到最后有幾個化學和物理專業的同學成績非常好。這不是說那門課很簡單,而是說這幾個人可能是發自肺腑地就喜歡這些東西,但因為各種原因,之前被引向了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我們剛才說,人文和社會科學培養出的學生有差別,和理工科的訓練就更不相同了。以經典文本為核心的通識課甚至呈現出與理工科日常學習相背離的體驗,就是一本書似乎并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老才越經典,特別是對于古希臘羅馬的古書,尤為如此。但是,經典文本自身所具有的能量是巨大的,它們對人性、政治和道德關系、秩序構建的思考始終在發光發熱,讓你覺得有魅力,能夠吸引你去思考。如果能和學生一起把這層意思讀出來,我想學科差異的隔膜基本就會消失。再舉一個時髦一點的例子,特朗普的勝選演說,我還把它轉發到了課程群里。因為剛剛讀完了修昔底德,學生可以對照修昔底德杜撰或者記述的那些演說來看特朗普、希拉里或者奧巴馬的演講,會有更直觀的感受。
A:這個作業的要求是讓你深入到文本中去,去體會修昔底德如何看待伯里克利和阿爾喀比亞德這兩人。首先,你要把修昔底德關于這兩人的記述全部整理出來,有一個總體的把握,然后再通過修昔底德的評述以及總體的寫作安排來理解修昔底德的意圖和思考。理解一個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試圖變成他,如果成功地做到這一點,才敢說你對這本書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這個題目是鼓勵學生熟悉文本,不要把自己停留在讀者的角度,而是真正入戲、入書。我很期待看到這門課程的作業。
A:主要的目的還是讓大家產生一些興趣。我覺得做一件事情,興趣是很重要的。我推薦的一些電影,還有一些是BBC或者Discovery的紀錄片,他們都是請牛津、劍橋的學者來寫劇本,帶你到現場去看。這會給你一個直觀的感覺,觸動你想起小時候讀過的荷馬史詩或者是羅馬的神話等等,可以讓你更加主動地去學一些東西。不一定是要你對我說的政治史或者是秩序構建感興趣,你對任何方向感興趣都可以,重要的是能激發你自己的興趣和沖動。課上我能做的,就是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考范例和繼續深入的地圖,至于造化,就在個人了。
關于古代史研究
A:首先需要澄清的一點是,我接受的訓練其實準確地說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它本身就帶有一定的跨學科性質,需要政治學、哲學、歷史學的一些綜合的訓練,可能還有一些社會學的知識。比如我們的李強老師,經常教導我們要盡量拓寬自己的視野,要盡量在專業訓練的基礎上開放心態。我的碩士和博士訓練,除了政府管理學院的課程之外,大部分是在哲學系和歷史學系度過的。而現在我在西方古典學中心,它本身就是一個跨學科的機構。狹義地說,公元前五百年到公元后五百年,環地中海文明,包括歷史、政治、哲學、文學、戲劇、藝術等等都在古典學的研究范圍內,而我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從政治學角度來厘清這個傳統。不管是政治史還是政治思想史,可能并不是古典學界最前沿或熱門的問題,但是對于我們來說,理解他們的脈絡還是很重要的。這也是我在通識課上強調城邦和帝國兩條主線的原因,就是希望把它的筋骨拎出來。這個背后需要努力的就是理解西方整個的秩序構建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這個基礎奠定了之后,我們才能更好地去思考其他相關議題。
A:選這兩個文本的理由非常簡單。一方面,對于歷史學系來說,我們其實有很多通識教育的課程,但是嚴格讀一兩本書的課程并不多。我一開始考慮的是報一個希臘羅馬史,因為在這兩個開端中,一個塑造了政治的開端,另一個成功塑造了混合政體和帝國的政治傳統。最能夠反映城邦政治的史家可能就是修昔底德。希羅多德也有獨特的貢獻,但是修昔底德可以把希臘城邦內亂和戰爭這兩個特質更好地展現出來。選李維的原因是,我們要尋找一個開端,而李維的第一卷恰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至于塔西佗或者其他共和晚期的作品,對以前不太了解羅馬史的同學來說,可能會是一個比較大的負擔。另一方面,西塞羅或者波利比烏斯等等在理解羅馬功績時也強調歷史的機理,我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回頭看羅馬早期的王,每一個都對羅馬的政治制度貢獻了自己非常獨特的東西。雖然這可能是后來的史家和作家的建構,但是理解這個建構本身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們希望能通過這兩只“麻雀”,了解希臘和羅馬兩種秩序的核心特征。
A:霍布斯翻譯了修昔底德的第一個完整的英譯本,而馬基雅維利對李維的書做了一個詳盡的分析,這兩個人還不太一樣。馬基雅維利,本來就是一個佛羅倫薩人,他對于羅馬的德性或者羅馬在歷史上的成功是非常欣賞的。他心目中的羅馬是要比斯巴達更為卓越的,而且羅馬的案例也能很好地結合他那個時候君主的力量和共和政體的力量。但在古代希臘,君主的力量通常不被特別強調。除了超凡卓越的王,君主反而會被當作危險的對象。因此,羅馬更符合馬基雅維利的設想,將政體的獲取和保有更好地結合起來。羅馬,按照李維所揭示的,可以通過其中的平民、貴族之爭這種張力來保持其活力。內亂是希臘史里永遠解決不了的問題。羅馬能夠擺脫內亂,用自己獨特的邏輯來化解這種張力,既沒有撕裂這個共同體,還能將共同體的力量進一步強化,這是羅馬十分有趣的地方。而對于霍布斯而言,學者通常是從兩個階段來看他的。翻譯修昔底德是他人文主義階段的終結,他從此就成為一個受現代自然科學影響的人了。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關于具體的相關內容,學界有很豐富的討論。如果我們去看列奧·施特勞斯的解釋,他會說修昔底德給霍布斯提供了一個政治史學的立場和角度:我們不能奢望現代人都具備古希臘貴族的德性,而是要在這個普通人的基礎上去建設一個新道德和政治秩序。如果這個講法有一定道理的話,那么修昔底德的政治史給出了一個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那里的最佳政體不太一樣的視角。修昔底德沒有那么明確地給出最佳政體的答案,他自己是有一些傾向的,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從另一個方面把人性的問題同樣揭示得很深刻。
學術與生活
A:對于老師來說,主要做兩件事:一件是教學,一件是做研究。嚴格意義上說沒有什么生活和學術的差別。我想,人文的學者選擇這個行當,肯定不只是為了混口飯吃。他犧牲了其他選擇來做這個事情,是因為他真正喜歡這個事情。有老師說過,大學老師的好處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有人付你工資,讓你天天看書,這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如果把看書都視為工作的話,平時就真沒有什么工作和非工作的區別了。2015年暑假,我去羅馬的伊特魯里亞博物館,在那里待了三四個小時,把所有能拍的東西都拍下來了。在那里我首要的想法不是仔細地看每一樣東西,而是在想“我可以把這個用在我第幾講的PPT某一個地方”,挺悲催的。(笑)至于生活的其他方面,我想大家都差不多,非要說點不同的話,大概是念書對生活的“禍害”,因為各種經典文本已經把晦暗的人性和世界圖景揭示得很清楚了,很早就失去了很多虛妄的念頭,這反而會促使你活得更加積極一些、通透一些、有趣一些。
A:如果你是對古代感興趣,或者對中世紀感興趣,那拉丁語和古希臘語還是越早學越好。年輕人活力充沛,能多學一點就多學一點。我的同事程煒老師和范·韋里克(Hendrikus van Wijlick)老師現在都還開設有系統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課程,大家如果想學,這是非常好的機會。
A:我想,對于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而言,大部分學科恐怕永遠也無法做到像理工科那樣普世。最理想的狀況是有扎實的學術訓練,并輔之以正確的問題意識。因為致力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者,除了純粹的學術興趣之外,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中國的問題意識或者關懷的,畢竟人類文明幾千年的累積,可供研究的東西太多,最終個人的學習和研究還是會集中到非常具體而有限的問題上去,它需要我們為自己找出一個具體的理由。中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很多家庭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非常早地把孩子送出國,再加上中國孩子又很聰明,完全可以在傳說中的一流大學接受系統而專業的訓練,這是非常大的優勢。但是,這些年我們也慢慢看到專業化帶來的另一方面的影響:研究的精細化一不留神就讓人滑向碎片化或無意識化,而忽視對自己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的反思。當然,在具體的研究中,似乎一說要有中國問題意識和中國關懷很容易被認為是大話、空話,或者被誤解為自絕于國際學界而不思進取,我并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能否將具體的繡花技藝和所繪制的大圖景結合起來。只有找到一個真問題,才能使自己的學術思考生根發芽,進而穩健成長,否則學術的“術”的層面會壓倒思考的層面,很難長時段維系學者自己的快樂和興趣。其實平時我們會注意到,中外好的學者和思想家總是能夠在具體的研究中看到有意義的問題關懷。比如有一次聽到閻步克老師關于制度史觀的座談會發言,我的觸動就很大。閻老師的研究一直在試圖給出理解中國史和政治傳統的新范式,我想這是我們年輕學者應該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