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西方文明及其傳統
  • “通識聯播”編輯部
  • 4146字
  • 2023-04-20 17:48:27

博雅GE微訪談 時空坐標中生命的關照[2]

朱孝遠

對話通識教育

Q:朱老師,請問您理解的通識教育是什么樣的?您是如何在課程中貫徹通識教育的思路并且設計這門課程的?

A:通識教育主要就是通選課,是發展的大趨勢。國外早就有了,現在北大也有了。我最近寫了一篇北大通選課和加利福尼亞大學通選課之間對比的文章,很快就會發表出來。我們這里的通選課主要是解決知識面太窄的問題,美國的通識教育分量比我們更大一些。美國的課程有學校規定的、學院規定的、系里規定的和專業規定的,層次比較豐富。學校和學院要求的課比如有寫作課程、公民教育課程等等。我們這里進入系里主要是專業訓練,因此,我們的通識教育和國外相比比重還不是很大。

首先,很高興學校重視這些課程,我一開始考慮的是一星期上兩次課,一次用來上課,另一次用來閱讀、討論。其實這個閱讀、討論的課程并不是要求大家必須來,而是大家自愿的。但是在選課系統上沒有說清楚,這讓很多同學覺得負擔太重了。這個核心通選課我覺得有幾個原則,第一個是要講一些基礎的東西。我們其實對于文藝復興的歷史是比較熟的,我們國家有一個老教授——劉明翰教授,他動用了四十多個學者、十多所大學,用了十來年編著了一部十二卷的《歐洲文藝復興史》。這部書是按照內容編的,比如政治卷、藝術卷等等。對于一門通選課來說,這樣太寬廣了。我們要用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加上閱讀來讓大家理解。第二個是要有一些創新性,要回答一些之前沒有能夠回答的問題,比如:“文藝復興為什么延續了350年?”“為什么文藝復興藝術品的標志是兩面神?”“和古希臘藝術的聯系和區別?”第三個是要重視閱讀,我們準備了很多閱讀材料。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讀書,自己看一遍比聽講一百遍都有用。以前的學生讀書的計劃性比較強,比如這個學期要把莎士比亞這本書讀完,就一定會去讀完。現在同學們讀書有一些隨意性,看到什么就讀什么。我們這門課的主要目的,往淺里說,是培養大家的學習興趣。往深里說,是把大家引入一個領域。就這個目的來說,文藝復興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因為它剛好從中間把歐洲文明分開了。往前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以及中世紀,往后可以到啟蒙運動和全球文化。從中間切入,對于了解整個歐洲的文化是有幫助的。

每周的第二次課是同學們自愿參加的,我本來設想的是成立一些讀書興趣小組,我們的書單里有很多書,不能一本本講,但可以通過這些小組的閱讀來加深理解。

Q:朱老師,請問在上課過程中,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課程要保證學術水準,但面對的是非專業的學生,您如何平衡二者的關系?

A:北大學生見多識廣,接受新的東西特別快,不存在陌生的感覺。北大學生是比較敏銳的,我講得好、講得壞,一下子就能被他們聽出來。其他學校的有些學生養成了一種記憶性的學習習慣,覺得記住了,考試時候拿出來用就夠了。我覺得這個不對。大學是一個創造新文化的地方,我們面對的是未來世界,所以最好的結果還是你對學問產生興趣。就這個目的而言,有沒有學過文藝復興的相關知識就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門課能激發起某種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

何謂歷史學?

Q:朱老師,您對歷史學的理解是“時空坐標中生命的關照”,您可以細講一下這一點么?

A:第一,歷史鏡頭要對準人。中國傳統就是對準人,《史記》《三國志》都是圍繞著人來寫的。現在我們很少講人,只講政治結構、經濟結構而沒有人,我覺得不太好。因為有人才有趣。第二,歷史學是一個離不開時空的學科,空間是橫向的,時間是縱向的。古代各個國家的歷史是分散發展的,縱向對其發展比較重要,但發展得較慢。現代世界橫向沖擊影響很大。比如,引力波的發現對我們的影響要比古代某一事件對我們的影響還要大些。所以,是時間、空間和人組成了歷史。

Q:您提到歷史學不是一種知識的記憶,但是從上課的感覺來說,我們還是很難進入歷史學的話語體系。

A:這個問題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歷史學比較基礎;政治學比較現實,更接近現實的社會一些。中國的文科分為兩類,一類叫基礎研究,一類叫決策研究。中國的問題是,這兩部分是兩撥人做兩撥事,兩者沒有很好地結合起來。我們并不是想把歷史研究變成國際關系研究,但是,我們要在基礎研究分工的基礎上與別的學科相交融。關鍵的問題是建立起一種機制,把決策科學建立在一些基礎學科的研究之上。這樣的話,決策科學就比較深刻,基礎學科就比較有用。現在很多同學不喜歡歷史學,覺得現代社會變動很快,古代的經驗離我們有點遠,學習歷史學沒什么用。其實,深層原因就在于,基礎研究與決策研究相對分離、分立。國外一般有只屬于政府的研究機構,主要是對基礎成果進行再研究,為決策提供依據,這可能就是一種可以參考的機制。我們的目的是要讓這兩種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互動起來。

Q:對于其他專業,尤其是理科專業的同學來說,他們進入歷史學是不是會遇到一些困難呢?

A:一個學問越深刻它的受眾面就越狹窄,越淺受眾面就越大。歷史學在文學和哲學之間,內容比較寬廣,因此受眾比較復雜。如果你是在研究相對論,這就很少有人能理解。如果是戲劇、藝術、教育、培養情操等等,想了解這些的人是比較多的。這些都是人之常情,無論你是什么專業的,你都是無法抗拒的。比如我們現在注重的人類發展指數,用來衡量人的幸福程度,包含了預期壽命、幸福程度、教育程度、生活狀態、自然生態等等,從更多方面來考察,而不只是用經濟指標來說明一切。這里,文化就是一個根本的要素。文藝復興作為一個文化運動,不存在太深奧的東西。雖然有一些書比較難讀懂,但有一些書是很好看的。

讀書與學問

Q:您怎么看待歷史小說,或者通俗的歷史讀物,和我們這門通識教育課程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呢?

A:人的文化是很難用一個標準來界定的。通俗作品有的寫得很好,比如朱自清的《經典常談》寫得很好。大作家寫小作品一般都很好,因為他們通了,不會因為他們寫的是一種通俗讀物就顯得低級。關鍵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你弄懂了沒有。當你不通的時候,你做出來的東西就會變成故弄玄虛,看起來高深莫測,其實是因為你自己還沒有真正理解。真正的學術你做不到,真正的通俗你也做不到。不通的話,即使你堆滿了史料,還是不通的。通了,即使用平常的語言來講,也是很好的。所以我們現在不那么追求形式,而是追求有所發現、有所理解,這樣就能把學科往前推,突破學科現在遭遇的瓶頸。從這個意義上講,通選課不是一種比專業課學術水準低的課,它只是課程的一種不同的類型。

Q:您這門課推薦了很多本書,這和精讀一本書的區別是什么呢?

A:讀一本書也是好的,老子的《道德經》就五千字,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足夠了。我們并不一定讓大家全讀完,但是教學大綱給了大家,就給了大家一種引領,有時間的話隨時都可以讀。我不可能要求大家全讀完,不能讓大家在有限的時間里做無限的事情。我希望給大家留下一個印象,如果大家以后想研究文藝復興,可以根據提綱較有系統地讀書。需要強調的是,多和少在這里也是一種辯證的關系,有些人看一本書可以寫十本書,有些人看十本書但是一本書也寫不出來,這是沒有固定模式的。

文藝復興與我們

Q:文藝復興這個話題里的文學、藝術與歷史之間的關聯和區別在哪里呢?

A:我們確實在談藝術,但不是從藝術的角度在談藝術。比如沒有讀過歷史的人,不見得沒看過蒙娜麗莎,但是他的理解是表面的,他能看到這個東西很好看,但是沒有因果解釋、沒有分析。學過歷史就知道了,希臘人的唯美主義是和當時的政治分裂有聯系的,所以用奧林匹斯神山上的諸神來做號召,把他們雕塑得精美絕倫,成為所有希臘人都認同的文化符號,用來一統希臘。這樣一種歷史認識就相當專業了,就不是表面的第一印象了。所以,我們要避免從淺層次上對藝術品、文學作品做介紹,而是要去揭示其中深刻的內容。我們這種講法肯定和美院的講法不一樣,這是我們學了歷史才能得出的講法,它是自成體系的。

Q:早期人文主義者——比如但丁——其實是有很強的神學背景的,我們怎么看待這種背景呢?我們現在不處于這個背景當中,學習歷史時如何來克服這種困難呢?

A:我們要學習、要了解歐洲,不能不了解他們的宗教。學宗教不容易,但不學習就很難和歐洲人溝通。宗教文化、哲學思想等等都是人與人之間深層了解的工具,我們不能用一種排斥性的心理來理解。我們要保持一種開放性,要保持一種興趣,去了解世界各地文化上的豐富性。同時對不了解的東西我們更要保持一種好奇心:外國人為什么這么過日子,為什么他們會信仰這種宗教?把這些問題弄清楚很有趣。這是一種加法。我比較喜歡過豐富的生活,喜歡去了解一些我們不熟悉的東西。這些東西不一定有用,但是好奇心促使我們了解一些表面看起來沒用但長遠看很有用的東西。北大教的學問其實要比我們馬上就能應用的知識更多、更廣泛一些,這就培養了我們的眼光和看問題的深度、廣度。技術性的東西容易很快過時,但北大教給學生的知識、方法不會過時。所以,大學教育不能十分功利地界定什么有用、什么沒用,因為我們追求的是世界的豐富化。你要讓世界越來越豐富,就要做加法,不能做減法。知識中有很多是不能立即派上用處的,但放在那里,你就覺得有一種依靠。中世紀歐洲人沒有知識,所以會去依賴神,他們沒有確切的知識,因此只好去求神。我們現在有各種科學、知識,所以我們就生活得穩靠多了。一個問題你有十幾種答案,你可能就更安全。就像今天你出門,你衣柜里是沒有衣服可以選比較好,還是有十幾件衣服可以選比較好?肯定是后者比較好。現代學問的一種進步是用多元說代替一元說,不完全是一個起因,不是cause,而是expression。

Q:那各種各樣的知識之間是不是會發生沖突,反而會帶來學習困難?

A:有選擇總是幸福的。如果你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那才是痛苦。但是,你也確實有可能在很多選擇中迷失。搞歷史的,重點在于展現歷史的豐富性,不用某種決定論來規定一切。過去我們是講決定論的,以為歷史學和自然科學是一個東西,有幾個條件就一定有某種后果。現在,我們發現事情并非如此,同樣一件事情對于不同的人來說可能會產生完全不相同的結果。人與自然界不同,不是簡單的刺激和反應,還和接受這個刺激的受體有關系,這里就多了一個步驟。所以,就算我現在可能已經了解到很多東西了,我還是希望有一個更加豐富的人生。體驗了多樣性之后,你才能知道哪種東西、哪種學問是好的,哪種東西、哪種學問是不好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敦化市| 红安县| 台北县| 固阳县| 武城县| 桓台县| 绩溪县| 龙游县| 抚宁县| 沙河市| 唐河县| 沭阳县| 杭锦旗| 南昌县| 黄骅市| 北碚区| 抚顺县| 眉山市| 抚宁县| 原阳县| 贡觉县| 尚义县| 乡宁县| 深圳市| 静乐县| 张北县| 河津市| 瑞安市| 舟山市| 建宁县| 平原县| 晋江市| 东辽县| 分宜县| 修水县| 巩义市| 麟游县| 吐鲁番市| 手机| 丹东市| 甘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