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北京大學教務部部長 傅綏燕
通識教育是近些年來一個非常流行的詞,但可能還沒有一個所有人都認可的準確明晰的定義。通識教育也在以各種形式開展著,但無論哪種形式的教育,其實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給予學生創造生活的能力并獲得生命豐滿的機會。簡單來講,“學以成人”大約可以涵蓋通識教育最為核心的部分。
作為中國最為優秀的大學之一,北京大學肩負國家人才培養重任。引領未來的人,不僅要有優秀的專業能力,更要有人文的情懷、歷史的觀念和全球的視野。在中國內地高校中,北京大學最早提出要將“通識與專業相融合”,并將通識教育的目標確定為“懂自己、懂社會、懂中國、懂世界”。作為一個自然人,社會人,有情感、有理性的人,今天的大學生,只有去了解、去認識、去理解,才能真正地“懂”。人是不斷成長的,通識教育很難說能在哪一個特定的時間內完成,理解“自我、社會、中國與世界”大約應該是持續一生的過程。當然,大學是最好的提升階段。
通識核心課是北京大學為實現通識教育的目標而建設的系列課程。希望學生在北大讀書期間,通過對人類文明發展歷程及現代社會問題的學習和認識,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了解人和自然的關系、了解人和人的關系、了解現代社會的秩序以及這一切的來龍去脈。只有這樣,才能跟自然和諧相處,才能跟其他人和諧相處,才能實現國和國之間的和諧相處。我們希望,通過幾門課程的學習、幾本書的閱讀,教師可以將最基本的方法教給學生,教會他(她)如何讀書、如何思考;給他(她)開一扇窗,使之看到一片天地的存在。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一些基本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就能夠培養起來,例如閱讀、思考、交流、合作等。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上,學生可以將這樣一種經驗、體悟擴展到或遷移到其他方面,進行自我塑造,并逐步走向成熟。
自2010年起,北京大學開始推動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試點工作,在課程的選擇、老師的選擇、課程的講法以及如何去契合通識目標上都非常謹慎。我們特別強調經典閱讀以及對根本問題的思考和研討,希望借此奠定北大本科生共同的理念、知識和問題意識。至2020年,北京大學共組織建設了89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北大通識核心課”叢書共分為5本,涵蓋中華文明及其傳統、西方文明及其傳統、現代社會及其問題、人文與藝術、自然與科技等主題,將過去幾年來北大老師在建設通識核心課中的寶貴經驗和實踐成果進行凝練和整理,希望借此深化中國大學對通識教育的理解,對營造大學育人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202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