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我國犯罪論體系的理論困境與研究思路

第一節 我國犯罪論體系:傳統與反傳統

一、傳統犯罪論體系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刑法是關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罰)的法律規范。[1]基于這個傳統的觀點,很長時期以來,刑法學體系被劃分為刑法總則、犯罪論、刑罰論和刑法各論幾個范疇。其中,犯罪論體系長期以來被視為刑法學理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犯罪論體系是1949年在學習蘇聯刑法學的基礎上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新中國刑法學進入初創時期。這一時期不僅是新中國全面學習蘇聯的時期,而且也是中國法學、刑法學全面學習蘇聯法學、刑法學的時期。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大陸地區,學術界掀起了一股學習蘇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經驗的熱潮,正是在此歷史背景下,新中國的刑法學者奠定了中國當代通行的犯罪構成理論,也就是傳統犯罪論體系的初步框架。[2]

對于新中國犯罪構成理論發展的歷史,刑法學界主要有四種觀點:兩階段說、三階段說、四階段說以及五階段說。[3]但是,我們很難說清這些不同觀點誰對誰錯,孰優孰劣。首先,各個觀點給定的政治標準不一樣;其次,各個觀點之間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因為持不同觀點的學者對于我國犯罪構成理論沿革的主脈,基本態度是一致的,他們都承認我國犯罪構成經歷了形成或確立、停滯以及發展這三個階段,其他的一些階段不過是這三個階段基于不同政治背景而發生的較為具體的分合與演化。由于我國犯罪構成理論是圍繞傳統的四要件犯罪論體系(或所謂的耦合式犯罪論體系)不斷展開和發展的,因此,本研究采取與我國學者王勇觀點相一致的劃分方法,[4]根據我國耦合式犯罪論體系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命運,將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發展史劃分成三個基本階段,即確立階段、改良階段、改革階段。

耦合式犯罪論體系確立于1949年至1982年期間。這個階段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犯罪論體系確立、停滯和發展三個時期。新中國成立后,建立新法權成為當時的重要任務。一方面,社會主義政權廢除了國民黨時期通行的一切法令和制度;另一方面,迫于當時國際和國內的緊張政治形勢,新中國做出了選擇,站在社會主義陣營這一邊。由于上述情況,基于意識形態的考量,新中國開始全面學習蘇聯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當時剛剛在蘇聯刑法理論體系中成型的耦合式犯罪論體系被全面引入中國刑法當中。當時我國學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將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移植到我國,使耦合式犯罪構成體系在我國學界得到正式確立,之后,這種體系漸漸發展成為我國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的通說。不過,在學習蘇聯犯罪構成理論的基礎上,中國刑法學者并不是簡單地照搬照套蘇聯學者的理論成果,而是根據當時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需要對耦合式犯罪構成體系進行了初步簡單改造,使耦合式犯罪構成體系成為更符合中國實際、更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于1957年編寫并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總則講義》,首次以教科書的方式勾勒出了我國犯罪構成體系的基本輪廓。該教科書提出,我國的犯罪構成,“就是我國刑法所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要的一系列事實特征(這些事實特征叫做犯罪構成的要件)的總和,這種總和是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的唯一根據”。不過,這種界定是紙上談兵,因為當時我國除了極少數幾部單行刑法之外,并無系統規定犯罪和刑罰的刑法典。這種立法現狀注定我國犯罪論體系帶有強烈的蘇聯刑法特色。在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1958年由王作富等翻譯的蘇聯著名刑法學家特拉伊寧的《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一書。該書對犯罪構成理論從概念到體系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論述,從而“建立了作為刑法學核心和基礎的社會主義犯罪構成理論”。該書對我國犯罪構成理論體系的研究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在中國犯罪論體系中還能明顯發現其基本架構和色彩。遺憾的是,好景不長,剛剛興起的(刑)法學研究很快就進入了停滯期。犯罪構成理論甚至被視為資產階級的東西和修正主義的產品,相關研究也成為一個禁區,遭到了全面批判和徹底否定。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目標和任務。翌年,新中國第一部刑法典正式頒布,這標志著包括刑法學在內的法學研究和法學教學全面恢復。在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中,刑法無疑是最重要的部門法之一,與之相呼應,刑法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否定的。而作為刑法學基礎理論的犯罪構成理論自然重新受到學界的關注。1981年,楊春洗教授等出版了《刑法總論》一書,認為“犯罪構成就是按照刑法規定構成各種犯罪的諸要件的總和。它是行為人負擔刑事責任的基礎。”[5]1982年,高銘暄教授主編的高等學校法學試用教材《刑法學》出版,該書認為,“犯罪構成是我國刑法規定的,決定某一具體社會行為的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的一切客觀和主觀要件的總和”。這部教科書在我國刑法歷史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對理論和實踐的影響極其深遠。該書所建立的四要件體系也得到絕大多數學者和實務工作者的認同,是我國刑法學界公認較為科學、合理的犯罪構成論體系,為此后的犯罪構成理論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至此,我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移植于蘇聯的犯罪構成理論以官方教材的形式完成了理論上的復活。迄今,它所確立的理論體系以及基本的內容觀點,都未發生根本上的變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社會發展出現了開放的態勢。境外、國外法學思潮不斷被引介到大陸地區,刑法的思想禁區不斷被打破,一些學者不再滿足于傳統犯罪論體系,而開始對傳統四要件理論的不足進行批判,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完善建議,這導致相應的理論研究熱點的出現與理論爭議現狀的發生。這一時期產生了大量關于犯罪構成的著作和論文。例如,1987年,樊風林教授主編的國家“六五”規劃法學重點科研項目成果《犯罪構成論》出版。1988年,曾憲信、江任天、朱繼良合著出版了《犯罪構成論》,該書探索了犯罪構成理論涉及的一些主要問題。1989年,高銘暄教授主編了《中國刑法學》,對犯罪構成的概念、犯罪構成的要件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并再次以權威的形式正式確立了我國犯罪構成的概念與四要件理論。1991年,馬克昌教授主編的《犯罪通論》一書出版,該書對犯罪構成進行了深入的專題研究。1991年,張明楷教授的《犯罪論原理》一書出版,該書指出我國犯罪構成理論中的一些缺點。1993年,趙秉志教授主編了《刑法學通論》一書,該書在尊重傳統理論的基礎上,探討了若干犯罪構成研究中的熱點問題。1993年,謝望原教授發表了《關于犯罪模式論的反思與構想》一文,分析了犯罪模式的宏觀和微觀系統,并致力于建立犯罪構成的主體模式。

總的看來,上述作者還是維持傳統犯罪論體系的基本架構。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在刑法學術界聽到的基本上還是完善或者改良傳統犯罪構成理論的呼聲。考慮到這個時期又是完善犯罪論體系呼聲最高的時期,因此,我們將這一階段稱為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改良階段。這一階段的研究有兩個特點:第一,改良階段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如何完善傳統犯罪論體系,而不是解構或者重構犯罪論體系。因而,此階段的研究主要是圍繞我國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犯罪構成的分類、犯罪構成的屬性、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和犯罪構成要件的排列順序與層次結構等形式問題進行的。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在堅持既有理論的基礎上展開的,學者們在此階段所作的努力仍然局限在既有犯罪論體系內部,并沒有突破犯罪構成的基本體系。因此,此階段只能稱為“改良”,而不是“改革”。第二,在改良階段,學界就犯罪構成理論在一些問題上基本達成了共識,比如犯罪構成與犯罪概念的關系、犯罪構成的分類等,但是有些問題并未達成共識,如犯罪構成的屬性、犯罪構成要件的數量和犯罪構成要件的排列順序等,而且存在較大分歧。其中關于犯罪構成的屬性主要有法定說、理論說、區別對待說和兼有說。[6]關于構成要件的數量問題,有兩要件、三要件、四要件和五要件之爭。關于犯罪構成要件的排列順序,除了通說堅持的從客觀到主觀的排列順序外,還有觀點主張從主觀到客觀的排列順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武县| 太原市| 沅陵县| 金山区| 茶陵县| 密云县| 绍兴县| 余江县| 靖边县| 福州市| 乐业县| 琼结县| 芦山县| 白朗县| 青神县| 尉犁县| 达拉特旗| 南溪县| 叙永县| 自贡市| 博罗县| 会昌县| 开远市| 万山特区| 特克斯县| 华坪县| 秭归县| 漳浦县| 文水县| 中江县| 梨树县| 迭部县| 长葛市| 四平市| 马尔康县| 虎林市| 石阡县| 阆中市| 阿拉善右旗| 壶关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