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至今,隨著社會主義法治目標的確立,刑事法治化開始受到重視,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在立法界和司法界中,一些重要的刑法原則和刑法價值都得到了確定,加之刑法學術領域的國際交流和合作增多,這些都積極地推動了刑法學研究。甚至可以說,我國刑法理論進入了繁榮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犯罪構成理論作為刑法理論的核心和基礎,再一次成為學界高度重視和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隨著外國刑法理論文獻被大量譯介到我國,我國學者對德日遞進式犯罪論體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基于這些成果,在這個階段,很多刑法學者認為當前犯罪論體系面臨的基本問題是如何解構或重構我國犯罪論體系,即對傳統犯罪構成體系進行“革命式”的改造。雖然傳統的犯罪論體系存在問題已經成為學者間的共識,但它是否存在完善的空間和意義,這也是當前刑法理論上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今天,這種犯罪構成理論研究的熱度已經降溫,但是并未終結,還有學者繼續保持對這個問題的研究。

大體而言,我國學者對犯罪論體系的視角不同,構想各異,這造成了不同學者之間難以進行有效的學術對話,筆者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對話性隔閡”。“對話性隔閡”表現的問題或許于實踐的影響不大,但是其背后所反映的知識范式差異不容忽視。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國刑法學研究將長期處于自說自話的境地。

為了消除“對話性隔閡”,本研究以我國犯罪論體系的理論困境為進路,通過對我國傳統犯罪論體系的理論分歧和主要爭議點的解讀,提出了犯罪論體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同時對遞進式、抗辯式與耦合式犯罪構成論體系做了深入的比較研究,進一步剖析中國犯罪論體系構造的基礎,展開了對犯罪論體系的理論、現實和科學維度的探究,并據此提出我國犯罪論體系構造的方向,對犯罪論體系的程式化構造、開放化構造和論辯式構造分別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論述。本研究還重點介紹了客觀歸屬論,對客觀歸屬論的構成基礎、構造和體系地位做了深入的分析,更對客觀歸屬論的價值展望與實踐檢討提出獨到的見解。同時對刑事責任的本質、地位以及新責任觀與寬恕事由的關系深入發掘,重點對違法性認識問題進行評判,對問題的破解闡明了筆者的觀點。本研究最后對關于期待可能性論地位的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并明確確立了期待可能性的理論地位。

與單純建構型理論不同,本書更強調以后現代(或稱為現代之后)方式來反思和處理我們當前所面臨的困境,并著重解決如下幾個問題:第一,注重對知識范式的轉向研究。每一種理論都是根據某種范式建立起來的,在筆者看來,當前我國犯罪論體系之所以遭遇困境,根本原因是對所發生的范式危機重視不夠,我們賴以構建的刑法理論體系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發生了轉型。第二,密切關注社會結構的變化。本書引入了風險社會的觀點,強調我們必須審視社會結構的變化對于刑法基本理論范式以及因果關系客觀歸屬論的影響。一方面對當前因果關系理論的重要流派進行了譜系性的梳理,尤其是對它們進行了學術性的批判研究;另一方面對客觀歸屬論進行建構性的觀照和盡可能合理的研討。第三,審視客觀歸屬論判斷于后現代范式的表現。對客觀歸屬論的兩種基本類型即危險制造和危險實現進行責任歸屬,并時刻關注危險增加論和規范的保護目的論等新理論。第四,從期待可能性與我國刑法理論體系的關系入手,通過對超責任犯罪構成要素說、責任要素說、刑罰事由說的介紹和評價,提倡將期待可能性作為刑事責任要素來把握,并據此確立了期待可能性的理論地位。在技術路徑上,本書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

第一,筆者以耦合式結構與遞進式結構為研究對象,根據它們的基本特征,將它們的共時性向度和歷時性向度予以明確闡述,尤其是注意到歷時性向度中作為犯罪構成理論的知識譜系的時代演變。經由這樣的考察,才可以對結構的功能性認識給予“祛魅性”的回答,也才可能對于結構的建構進行發散式的思考。這兩點對于當前所出現的“犯罪構成研究熱”,特別是對德國、日本理論的極度推崇,或者是與之針鋒相對的、對我國傳統理論的極力維護,具有一種不言自喻的意義。

第二,通過比較不同的犯罪證成模式、刑法結構、社會結構、犯罪構成論體系與刑事訴訟體制的關系等,分析了犯罪觀念的歷史發展,重新厘清犯罪證成的歷史圖譜。通過對犯罪論圖譜的歷史研究,為我們反過來更好地把握犯罪觀念、分析犯罪提供某種知識上的根據。筆者的研究表明,刑法的未來發展,要適應哲學思潮的發展,要根據目的合理主義的思考方式,并突破該主張的現有認識局限。我國刑法學基本上還停留在自然主義體系階段,針對這種現狀,筆者提出了個人的一些展望:首先,要重視犯罪構成要素中的規范性或者價值性含義。其次,合理把握形式要素與實質要素的界限與一致性。最后,實現客觀要素與主觀要素的統一與融合。

第三,我國犯罪論體系研究的主要問題不是定性準確與否,而是欠缺對責任的合理評價,所以明確確定責任在刑法理論構造中的地位,對刑法司法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刑法理論的構造來說,也是當務之急。合理的犯罪論體系必須致力于幫助刑法解釋和論證實現這一目標:基于刑法的正義要求,根據真實的事實和材料做出的符合刑法規范目的的法律論證,并且大體上可以為當前社會所接受。在此要素中,正義向往是合理性解釋的結構性前提和目的性前提,經由正義理念的向往和保證,促使刑法結構和犯罪論體系的建構致力于達成一個可以妥協的結論,從而派生出可接受性這個最直觀也最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標準。

第四,當前我國犯罪論體系爭議的焦點在于中國應該選擇哪一種犯罪論體系,通過考量我國自身的刑法理論構造以及對我們意欲借鑒的理論——德日犯罪論體系和英美犯罪論體系——加以必要的評判和審慎的估量,來確定選擇哪一種犯罪論體系。為了不過早介入理論紛爭,避免“先入為主”的預判所造成的不合理結論,本書通過認真分析每一種犯罪論體系產生的背景、根據,梳理出每一種犯罪論體系的根本性缺陷,從而結合我國當前的法治狀況,選擇一種適合我國的犯罪論體系,并提出個人對完善刑法理論體系的構想。筆者論述了程式化轉向的基本方式,即罪責構造理論的程式化轉向,必須經由對異質性要素、開放的體系和論證模式等三個基本方式的重新設置來實現。

第五,本書以中國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的局限性分析作為問題的切入點。筆者認為,當前通說關于刑法因果關系特征的表述雖無明顯理論破綻,但盡顯頹勢。為了更好地說明研究的旨趣,筆者通過建立“前現代性范式”和“現代之后的范式”兩個概念,為后面的分析提供路徑指引。本研究試圖從對當前的研究困境的一般性闡述出發,力求從作為社會科學的哲學范式這一深度尋求相關理論的新資源,并期望借助一種新的理論范式,對主流性因果關系理論的方法和路徑予以比較研究,進而從側面了解客觀歸屬為何可能替代因果關系論,以此作為對前面所提出的前提性問題的回答,促成學術界與實務界人士對客觀歸屬理論加以必要的關注和正視,并為今后的理論分析和司法實踐提供一個較為可行的理論模式。

本書在對犯罪論發展和演變的背后的法哲學理論構造進行詳實論證之后,采取全球視野比較分析了不同犯罪論體系的差異并闡明了各自所存在的不足,力圖在借鑒各國刑法犯罪論理論的基礎上,探索出當前我國傳統四要件理論所面臨的理論和實踐難題的解決路徑。囿于研究課題范疇和篇幅結構,本書還存在以下幾處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地方:

其一,本研究雖闡明了我國犯罪論體系構造的程式化和開放化構造的基本方向,但在篇幅和行文字數限制之下,就我國犯罪論體系的具體構造方式和途徑等技術性問題未能進一步深入展開。我國現有犯罪論體系構造存在問題已是共識,但究竟如何走出這一困境,破除實踐所面臨的難題,相關論證卻顯得不夠充分。本研究立足于全球視野,在對比分析以德日為代表的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和以英美為代表的英美法系犯罪論體系,梳理我國耦合式犯罪論體系產生及發展的歷時性和共時性向度之后,指出了重新對我國犯罪論體系進行構造的時空向度和現實及理念維度問題。囿于“犯罪構成論比較研究”這一研究課題,就在“現代之后的范式”之下如何進行和實現我國犯罪論體系構造的轉向,也成為本研究尚未進行深入研究的“真空地帶”。

其二,作為研究基礎理論支撐的風險社會理論以及范式轉化程式理論,如何實現與我國刑法立法以及刑事司法實踐的融合,這也是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之處。特別是在刑法理論界,將風險社會理論運用到刑法領域并因此提出的“風險刑法”概念還存有較大爭議。有爭議之處自然就需要學者們展開學術研究,予以論證,研究中所提到和運用的風險社會理論也只能算是筆者個人在此問題上的一點啟發和感想,希望能夠為風險理論以及風險刑法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添磚加瓦。另外,研究中所依賴的另一個重要理論——前現代性的范式危機和范式轉化,在不太注重法哲學特別是真正意義上的刑法哲學研究的我國刑法學理論界,還有待學者們的進一步研究。

其三,期待可能性理論是現有犯罪論體系重構之下又一重要的理論支撐,就我國刑法學界研究的整體概況而言,該理論似乎并未得到學者們的高度重視。就本研究而言,由于體例和結構安排,對此未能展開更加詳細的論述,筆者深感遺憾,同時也希冀研究中的相關介紹能夠為學者們的后續挖掘拋磚引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桐柏县| 武定县| 广西| 平南县| 靖安县| 改则县| 三台县| 和政县| 朝阳县| 酒泉市| 铁岭市| 金川县| 乐东| 阳高县| 邹城市| 三江| 天镇县| 酉阳| 衢州市| 长垣县| 四川省| 梓潼县| 田林县| 公安县| 拜泉县| 芮城县| 紫云| 灯塔市| 柳河县| 灌阳县| 道孚县| 淮阳县| 九江县| 洞头县| 平定县| 独山县| 松原市| 钦州市| 繁峙县| 长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