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結構下中國刑法體系的構造
- 童德華
- 1899字
- 2023-04-20 16:36:06
二、犯罪論體系理論研究的爭議點
必須承認,當前在我國刑法理論研究中,犯罪論體系和犯罪構成論作為一對密切關聯的理論課題,已經進入到一個極其炙熱的研究階段。德國理論模式不僅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29]對于我國現階段的理論研究也具有“風向標”式的意義。德國刑法模式的基本構造是“犯罪論—犯罪的法律后果論”。犯罪論是該理論的核心范疇,其基本模式現在主要采納以行為為中心的一元論構造,將犯罪的構成要件分為三個:第一個要件是行為的構成要件符合性(或譯為構成要件該當性),指行為事實是否符合犯罪的構成要件(主要看行為、結果、因果關系以及構成要件的故意和過失等)。第二個要件是違法性,即考察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一般而言,行為符合構成要件,即具有違法性。但是,例外的違法性阻卻事由也是存在的,如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第三個要件是責任或者說有責性,主要評價行為人是否具有非難可能性。一般情況下行為人有責任,但是如果行為人沒有責任能力,沒有故意、過失或者沒有期待可能性,就沒有責任。總體上看,只有當行為人的行為既符合犯罪構成要件,同時沒有阻卻違法和責任的事由,才構成犯罪。另外,最近的理論表明,德日犯罪論體系的前兩個要件也可變形為客觀不法要件,第三個要件可變形為主觀要件,而形成所謂的二元結構。我國當前重構論大體也體現出這種思路和態勢。
由于德國模式對于日本的影響很大,日本刑法理論對我國影響明顯,所以,學界將德國模式和日本模式合并統稱為德日模式的習慣由來已久。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德日犯罪論體系有如下方面的優點:第一,在邏輯上具有遞進性,有助于明確要件之間的邏輯關系;第二,具有層次性,能厘定各種要件之間的界限;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該體系具有高度理性,能夠維護法律適用的安全性,有助于實現結果的正義性。[30]
反之,雖然耦合式犯罪論體系在我國還是有很大程度的代表性,并得到了廣泛認可,但是,我國學者認為耦合式犯罪論體系存在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它是封閉的犯罪構成,而不是開放的犯罪構成;第二,它是平面耦合的犯罪構成,而不是遞進式的犯罪構成;第三,它難能兼顧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的統一;第四,它重視經驗分析,忽視價值評判;第五,它的邏輯體系不明確,容易導致各種要件的混淆;第六,它不能體現控訴和辯護的統一。[31]
可見,關于犯罪構成論的比較,主要集中在如下兩個方面:第一,犯罪論體系的邏輯自洽性。在大多數學者看來,層層推進才具有邏輯性,不是層層推進就無邏輯可言;第二,犯罪論的科學理性。在大多數學者眼中,德日模式具有高度科學理性,有助于維護法律的安全,因此是科學的。反之,中國傳統犯罪論體系重視經驗,無科學理性可言,因此是不可取的。
在這場論爭當中,我們不僅僅要問自己持何種立場和觀點,而且還應當進一步追問支配自己觀點的理論依據是什么。但筆者認為,前述考慮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考慮犯罪論體系的現實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據刑事法治的一般要求,如何正確認識犯罪、如何合理處置犯罪人,這才是現代刑法學的基本目的,因此,刑法學體系應當圍繞對犯罪的認識和評價展開。這個要求是我們從一種更為寬泛的考察基礎上提出來的。更為寬泛的考察,將會使我們注意到不同法系的犯罪構成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會發現在法治相對完善的一些國家,如德、法、意、日以及英、美等國,其刑法學的體系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現象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思考:在這些國家,為什么可以通過不同的模式實現一個基本相同的目標呢?進而,當我們訴求以德日理論來替代我國刑法學構造時,顯然意味著我國刑法學構造和上述諸國的差距很大,似乎完全不足以實現法治主義的目的。這一結論或疑惑又將使我們不得不關照一個最為基本和現實的問題:我國刑法學體系在實踐運用中的癥結是什么,德日理論是否不存在類似的問題呢?
可見,為了較全面地解答這個問題,不僅要考量我國自身的刑法理論構造,而且要對我們意欲借鑒的理論,即德日犯罪論體系和英美國家的犯罪論體系加以充分評判。特別是在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所謂的改造自然是難得響應并貫以事實,進而注定只能成為一座座孤芳自賞的‘象牙塔’”時,[32]我們自然有必要對“重構論”所推崇的外國理論模式進行審慎估量。鑒于德日理論體系受到我國一些學者的特別推崇,因此,本文擬以德日理論的評價為出發點,同時參考對英美刑法理論體系的評判,總結這兩種體系的理論根據和實踐價值,進而和我國理論體系進行比較,闡述三種體系在運用上的差別,在理論構造方式中的差異,并結合法治的要求和理論的文化特質,以及文化融合的趨勢與限度,從規范主義的立場提出個人對完善刑法理論體系的一種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