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古代史(第十四卷):晚期古典世界:帝國及其繼承者(425—600年)
- (英)埃弗里爾·卡梅隆等
- 3612字
- 2023-03-30 22:59:57
《劍橋古代史》譯序
經(jīng)過八年的集體努力,《劍橋古代史》中譯本14卷19分冊終于開始陸續(xù)出版發(fā)行了。撫弄這部鴻篇巨制,感慨作者的高瞻與博識,譯者的真誠與執(zhí)著,出版者的遠見與魄力,當然還有國家重視文化建設的大背景助力,特別是國家社科基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基金的有力支持。
《劍橋古代史》是劍橋大學出版社自1902年以來出版的三部區(qū)域斷代史之一,另兩部是《劍橋中世紀史》與《劍橋近現(xiàn)代史》,我國學界習稱之為劍橋三史。這三部巨著問世以來,在國際歷史學領域一直是同類著作的翹楚,就其權威性、科學性、前沿性、綜合性和學術影響而言,至今無出其右者。歸納這三套史書廣受學界歡迎的原因,不能不提到最早面世的《劍橋近現(xiàn)代史》的編寫與出版群體。沒有他們最初的努力,就不會有今天三十多部洋洋大觀的劍橋斷代史、區(qū)域史、國別史、專史的集成,當然也不可能有讀者手中的這套中譯本。
1896年3月11日,劍橋大學法律史教授麥特蘭德(F.W.Maitland,1850—1906)、古典學教授杰克遜(H.Jackson,1839—1921)向劍橋大學出版社董事會提議編寫劍橋史書并得到董事們的認可。但起初的建議者和董事會成員都希望編寫一部范圍更為廣泛的著作,如《世界史》或《通史》。劍橋大學近代史欽定講座教授阿克敦勛爵(Lord Acton,1834—1902)受邀主持編寫工作后,說服董事會把范圍縮小至近現(xiàn)代史,因為那不僅是他熟悉的領域,而且是他認為史料最為充分、成書條件更為成熟的選題。
他邀請英語世界的學術帶頭人參與編寫,為整個工作制訂了必須嚴格遵循的基本原則,即19世紀史學客觀主義或?qū)嵶C主義原則的著名表述:“我們的方案要求所有的作者不能顯露他所屬的國家、宗教和黨派”,“我們將力避發(fā)揮不必要的議論或擁護某一立場。撰稿者要懂得,我們不是處在西經(jīng)30度而是在格林威治的子午線上,我們所編寫的滑鐵盧戰(zhàn)役必須使得不論法人、英人、德人與荷蘭人閱后都能感到滿意”。
這種客觀中立的治史原則雖然在歷史寫作實踐中難以徹底貫徹(人畢竟是傾向于主觀的動物),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所有撰稿人的認同與遵守,并深刻影響到后來展開的劍橋古代史和中世紀史的編纂,成就了劍橋史的盛名。這三部大書后來成為西方史學關于一定時空范圍內(nèi)的世界史的最新資料與最新詮釋的權威之作,被世界各國歷史學科及其他相關學科圖書館列為基本藏書,某種程度上具有了工具書的性質(zhì),也因此使劍橋史書與牛津辭書一道成為英國出版界與學界的驕傲。這一切與開創(chuàng)者阿克敦制訂的基本原則存在著必然聯(lián)系。
但阿克敦本人并未看到《劍橋近現(xiàn)代史》(1902—1912年)的出版,他在該書第一卷問世之前便不幸辭世,繼續(xù)主持劍橋史編寫工作是同代的另一位客觀主義的大史家伯里(J.B.Bury)。他先是主編了《劍橋近現(xiàn)代史》的姊妹篇《劍橋中世紀史》(1911—1936年出版),又與庫克(S.A.Cook)、阿德考克(F.E.Adcock)等教授合主編了12卷本的《劍橋古代史》(1924—1939年,另有5卷圖表)。
《劍橋古代史》的本意并不是要敘述整個古代世界的歷史,而是西方文明的古代史。而敘述古代西方文明,就不能不提近東史,如伯里所說:西方文明的源頭無法到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的蠻荒森林中去發(fā)現(xiàn),只能到埃及和西南亞文明中尋求。所以《劍橋古代史》把埃及和西亞文明的歷史納入書中,這就確定了《劍橋古代史》的空間范圍。
由于早期史學研究方向的局限,《劍橋古代史》第一版仍以傳統(tǒng)的政治史、軍事史為主題,經(jīng)濟史、社會史基本處于作者的視野之外(除了第5卷涉及少量經(jīng)濟史的內(nèi)容),且因書成眾手,全書內(nèi)容與觀點的統(tǒng)一存在一些瑕疵。進入20個世紀50年代,隨著西方史學的顯著發(fā)展,劍橋三史的內(nèi)容已落后于學科的進步,劍橋大學出版社啟動了《劍橋近現(xiàn)代史》第二版的編寫,同時帶動了古代史和中世紀史的改編。1961年,新版《劍橋古代史》編寫工作啟動,1970年先期完成的個別卷印行,全部14卷19分冊至2005年全部出齊,可謂40多年磨一劍,內(nèi)里的含辛茹苦可知。
新版《劍橋古代史》在書名上是新劍橋三史中唯一沒有冠以“新編”(New)字樣的一部巨著,但這不等于它沒有“新”。相反,其新意在書中無處不在,全面反映了古代史學科六十多年的進步和時代特點,其中包括大量新增的經(jīng)濟史、思想史、文學藝術史、社會史及婦女、奴隸、低下等級社會成員的內(nèi)容,編年范圍也自舊版的4世紀延伸到6世紀,即古代晚期。更值得一提的是新版編寫方針的轉(zhuǎn)變,它把適應一般讀者需要的舊版改變?yōu)槊鎸κ穼W專業(yè)的讀者,包括古代史的研究生和其他史學領域的專門人才,因此大大提升了整套書的學術性,即使縮小了讀者面也在所不惜。這也是它為何附有詳盡的注釋,對存在爭議的問題進行不厭其詳?shù)慕淮脑颉8叛灾@是一部經(jīng)得起較長時間檢驗的學術著作。
然而,學術分量的增強也加大了翻譯的難度。盡管主持各分冊翻譯的學人皆是世界古代史領域的專家,不僅熟諳英文,許多人還熟悉或較為熟悉諸如象形文、楔形文、古希臘文、拉丁文等專業(yè)所需的死語言,既是自己負責的卷冊的譯者,也是該卷冊的質(zhì)檢員;但吃透原文并能將它們轉(zhuǎn)化為準確流暢的中文仍然是一件艱苦備嘗的工作。此套書中有太多的復雜語境和歷史文化背景,太多的艱澀人名和地名,太多的只有在實物和現(xiàn)場才易理解的分析與說明,這一切要求譯者具有廣泛深入的背景知識與語言能力。整個翻譯過程都是譯者不斷學習、切磋、商議與不斷糾錯的過程。以中外譯名對照表為例,僅僅推敲5萬多個譯名的正確音譯便消耗了譯者集體的大量時間和精力。為了一個詞的正確譯法,教授們往往吵得不可開交,爭得面紅耳赤。有時某個卷冊的譯者遇到一句一詞的障礙,幾天都難以通過,當時的痛苦與煎熬宛如分娩的難產(chǎn)。迄今整個翻譯工程已經(jīng)持續(xù)了四年,如這部皇皇巨著編寫時遇到的情況一樣,總體上仍看不到竣工的盡頭。鑒于此,我們只能依循原版編寫者的做法,完成一本并認為大體成熟了一本,便先出一本。
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已經(jīng)多處發(fā)現(xiàn)原作者的筆誤,并在譯文中加以指出。但我們并不認為自己比原作者高明,因為人不是神,總有主觀與客觀的局限,如學力的局限,知識背景的局限,純粹的“信達雅”只是翻譯工作者的“一個高貴的夢”(a noble dream)。我們只能盡力而為,爭取自身最大限度的譯文通順、似真度和雅致。由于難于做到絕對的真,我們在翻譯過程中難免要加入主觀的因素,因此這個譯本的疏漏之處與原作者的疏失一樣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誠摯地期待讀者對譯本提出改進意見。
參與此項工程的各卷冊主持人名單如下:
第一卷第一分冊:《導論與史前史》
汪連興教授(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
第一卷第二分冊:《中東地區(qū)早期歷史》
劉健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第二卷第一分冊:《中東與愛琴地區(qū)約公元前1800—前1380年》
吳宇虹教授(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張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第二卷第二分冊:《中東與愛琴地區(qū)約公元前1380—前1000年》
李政教授(北京大學外語學院)
第三卷第一分冊:《巴爾干半島史前史、中東與愛琴海世界公元前10—前8世紀》
王以欣教授(南開大學歷史系)
第三卷第二分冊:《亞述帝國與巴比倫帝國以及近東其他國家公元前8—前6世紀》
拱玉書教授(北京大學外語學院)
第三卷第三分冊:《希臘世界的擴展公元前8—前6世紀》
黃洋教授(復旦大學歷史系)
第四卷:《波斯、希臘與西地中海地區(qū)約公元前525—前479年》
張強教授(東北師范大學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第五卷:《公元前5世紀》
郭小凌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第六卷:《公元前4世紀》
晏紹祥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第七卷第一分冊:《希臘化世界》
楊巨平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第七卷第二分冊:《羅馬的興起至公元前220年》
胡玉娟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王大慶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
第八卷:《羅馬與地中海世界至公元前133年》
陳恒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
第九卷:《羅馬共和國末期公元前146—前43年》
裔昭印教授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
第十卷:《奧古斯都帝國公元前43—公元69年》
宮秀華教授(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第十一卷:《帝國盛期70—192年》
金壽福教授(復旦大學歷史學院)
第十二卷:《帝國危機193—337年》
徐曉旭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
葉民副教授(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第十三卷:《晚期帝國337—425年》
陳仲丹教授(南京大學歷史系)
第十四卷:《晚期古典世界:帝國及其繼承者425—600年》
祝宏俊教授(南京大學歷史系)
宋立宏教授(南京大學歷史系)
在本書開始付梓之際,我對以上合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對汪連興教授在全書翻譯規(guī)則的設定與譯名統(tǒng)一方面所做的突出貢獻表示高度的敬意。在這里還應感謝項目總負責人武寅研究員對翻譯工作的指導和支持,感謝趙劍英、曹宏舉、郭沂紋、魏長寶、王茵為代表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領導、有關編輯和工作人員以及所有關心、支持這套書翻譯與出版的人。
在翻譯工程剛剛啟動時,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在讀研究生朱毅璋、劉衍鋼、張軼、陳超、宋新泉、陳釵、白樹軍參與了譯名的整理篩選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并祝福這些年輕的學人在工作崗位上一切順利。
是為序。
郭小凌
2019年7月15日于北京京師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