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古代史(第十四卷):晚期古典世界:帝國及其繼承者(425—600年)
- (英)埃弗里爾·卡梅隆等
- 3056字
- 2023-03-30 23:00:00
第一部分 年代概述
第一章 西部帝國,425—476年
425年10月23日,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Valentinian)被任命為羅馬帝國西半部的統治者。這一行動對狄奧多西安王朝(Theodosian)來說是一次勝利,而且乍一看來,這也是帝國統一的明顯標志。因為,瓦倫提尼安的舅舅、皇帝霍諾里烏斯(Honorius)在423年8月15日死后,這個王朝曾經一度失去對西部的控制。年輕的瓦倫提尼安(生于419年7月2日)甚至在霍諾里烏斯死之前就已經被他的母親加拉·普拉西蒂婭(Galla Placidia)帶到了君士坦丁堡。瓦倫提尼安的父親弗拉韋烏斯·君士坦丁(Flavius Constantius)曾經在5世紀初的10年間為重建帝國西部做了很多努力。417年1月1日,他在第二任執政官任期剛開始之際,娶了加拉·普拉西蒂婭(霍諾里烏斯的妹妹)為妻,并在421年2月宣布自己為西部的共治皇帝。他的自我任命本來能夠得到君士坦丁堡的認可,但他在這一年的9月就死了。他的死使西部愈演愈烈的權力斗爭失去了控制,這些斗爭首先集中在如何控制那個無能的霍諾里烏斯。
在這些斗爭過程中,公元422年,普拉西蒂婭和瓦倫提尼安逃到了東部。霍諾里烏斯死后,西部的權力一度被一個當地高官、“速記員”(the notarius)約翰篡奪,東部的皇帝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us Ⅱ)最終決定支持瓦倫提尼安和他的統一事業。425年春,一支巨大的東方軍隊——包括艦隊和陸軍——向西方開進,盡管這支軍隊的司令官阿達布里烏斯(Ardaburius)被俘,但這支軍隊還是很快平息了篡權行為。瓦倫提尼安與狄奧多西的女兒、比自己年長三歲的李錫尼婭·歐多西婭(Licinia Eudoxia)締結婚約,從而鞏固了帝國的統一。這一系列事件被歷史學家奧林匹奧多洛斯(Olympiodorus)相當詳細地記錄下來,他記述了帝國西部二十年的危機和重建歷史,最后的結果則是瓦倫提尼安令人愉快地就職。
因此,奧林匹奧多洛斯站在東部立場上(實際上,他是一名東部的外交官),可能會給自己的著作冠以“西部怎樣獲勝”的名稱[1]。然而,對于在西部擁有土地的羅馬上層來說,瓦倫提尼安的就職未能解決任何問題,這些問題的原因的確影響深遠。對425年末的西部帝國的一個簡要的調查,既解釋了帝國混亂的事實,又對這些混亂的原因給出了一些提示(參見圖1)。
在帝國的邊緣,帝國徹底喪失了對它們的控制。羅馬—不列顛地區的社會上層約在410年宣布他們脫離霍諾里烏斯而獨立,他們邊疆防御好像是依靠北海對岸的雇傭兵(盎格魯和撒克遜人)。越過英吉利海峽,大概在同一時間,阿莫里卡(Armorica,泛泛來講,即今天的布列塔尼)發生了一系列類似的事件(Zos.Ⅵ.5.3)。雖然到417年,帝國中央的管理正在恢復,但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高盧的西北部仍然是分離主義分子的一個中心。在西南部,哥特人,即我們所知的西哥特人,在416年或418年通過正式的條約已經定居在阿奎丹(Aquitaine),即波爾多(Bordeaux)和圖盧茲(Toulouse)之間的加龍河谷(the Garonne Valley)地區。[2]他們在5世紀20年代,利用中央內部的權力斗爭,來竭力維護自身的利益,例如他們曾經圍困阿爾勒(Arles)地區(見下文)。這個時期,在阿爾卑斯山以北,阿爾勒已經取代特里爾(Trier)成為帝國的權力中心。
其他地方,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高盧東部,沿著萊茵河邊界,這里在425年還沒有任何有關法蘭克人(Frankish)、阿拉曼尼人(Alamannic)或勃艮第人(Burgundian)的活動記錄,但這些人或者作為一個共同體,或者作為一個獨立單位,他們的野心形成一種持續性的威脅,并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比如,在413年,他們支持高盧的篡位者約維努斯(Jovinus)反對霍諾里烏斯(Honorius)的統治[3],而且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這三支日耳曼人都利用了5世紀20年代中葉的危機。

圖1 帝國西部的威脅
(本書地圖系原書插附地圖)
同樣,在伊比利亞半島,帝國中央政府的統治同樣受到了威脅。409年,汪達爾人、阿蘭人和蘇維匯人(Sueves)越過了比利牛斯山。正如編年史家海達提烏斯(Hydatius)所說:“有人說是9月28日,另一些人說是10月12日,但這一天肯定是星期二。”(34[42])隨后,他們瓜分了西班牙的行省,雖然在5世紀10年代后半段,汪達爾人的一部分與許多阿蘭人被羅馬—哥特人聯合發起的一系列戰役擊潰,但分布在貝提卡(Baetica)和加里西亞(Gallaecia)行省的哈斯丁汪達爾人聯合體(the Hasding Vandal)(現在也包括許多阿蘭人)與蘇維匯人仍然未被征服。至少,霍諾里烏斯的死及其產生的后果給汪達爾人提供了很好的擴張機會。425年前后,他們占領了貝提卡的首府塞維利亞(Seville),進入迦太基尼恩西斯(Carthaginiensis)行省,他們還占領了拜勒里克群島(Balearic islands),甚至首次進入了北非的毛里塔尼亞(Mauretania)(Hydat.Chron.77[86])。
因此,在瓦倫提尼安三世(Valentinian Ⅲ)戴上皇冠的那一刻,在西部帝國的傳統版圖中,只有意大利半島及富庶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北非行省免遭重大破壞或威脅。但是,他的上臺并沒有終止帝國西部的爭權奪利,只是重新定義了這種爭奪的性質。一個6歲的男孩根本不可能進行統治。在425年之后,再沒有叛亂者試圖攫取皇位,但瓦倫提尼安皇位背后的權力爭奪依然如故,并將各方的政治野心彰顯無遺。
然而,在我們審視這些事件之前,需要簡略地考察一下在瓦倫提尼安開始執政初期西部戰略態勢中一個更有影響力的因素:匈奴人。事實上,他們直接參與了425年所發生的事件。由于缺少足夠的力量擊敗狄奧多西的軍隊,篡位者約翰(the usurper John)派遣一個他信任的支持者——埃提烏斯(Aetius)去尋求匈奴人的幫助,以支持他所謂的政權。這個時候,匈奴人在多瑙河中部的大匈牙利平原(the Great Hungarian Plain)已經建立起他們的國家,而且很可能他們的國家已越過了帝國的邊界線——多瑙河。之所以選擇埃提烏斯,似乎是因為他在幼年時曾作為人質在匈奴人那里度過一段時間。埃提烏斯沒有及時抵達匈奴從而拯救約翰,但是他帶來了一支非常龐大的軍隊(據說,令人難以置信地達到了6萬人),以至于西部帝國的新統治者不得不討好,而不是消滅埃提烏斯。[4]
憑借匈奴人的力量,帝國西部的主要特征已經形成,基本格局也確立起來。425年,東部帝國的政府重申王朝的統一性,但西部帝國已經遠遠不是完整無損的了。境外部族(如匈奴人、法蘭克人、阿拉曼尼人、勃艮第人),外來移民(如哥特人、汪達爾人、阿蘭人和蘇維匯人)以及內部的分離群體(尤其是不列顛和西北部高盧),使整個國家在新形勢下面臨強烈的前所未有的離心力。這些力量使一些地區徹底脫離了位于意大利的帝國政治中心的管轄,其他地方的中央統治也遭到嚴重破壞。羅馬帝國原本是由文化上統一的地主階層所控制,同時也為他們而存在,現在,這種文化統一性面臨著嚴重的壓力。
雖然,4世紀帝國的運轉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組織方面暴露出許多問題,但是沒有絲毫的跡象表明,帝國會在自身的重壓之下即將崩潰。但是,5世紀初發生了突如其來的外來侵略,從405年開始,數量巨大的外來者組成一個個相對緊密的團體,進入西部帝國境內。由拉達該蘇斯(Radagaisus)領導的一支哥特人在405年和406年入侵了意大利,汪達爾人、阿蘭人和蘇維匯人則在406年渡過了萊茵河,阿拉里克(Alaric)為隨后發生的混亂所吸引,在408年帶著更多的哥特人向西挺進,而且勃艮第人就在此時將他們的權力中心遷到了帝國邊境,也可以說是進入了帝國的境內。
為什么這一切會同時發生,這已經引起了很多爭論。但是,依我看,匈奴人的活動提供了這些事件的答案。我們都知道,匈奴人向西挺進促使一部分哥特人后來在阿拉里克的領導下,于376年越過多瑙河。難以理解的是,遲至4世紀90年代,匈奴的政權中心仍然位于黑海以北至喀爾巴阡山脈(the Carpathian)東部的地區。到425年,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他們已經大規模地遷移到匈牙利,當然,在5世紀前十年,哥特人、汪達爾人、阿蘭人、蘇維匯人和勃艮第人越過羅馬邊境幾乎就是匈奴第二次向西擴張引起的連鎖反應。[5]到425年,正如我們所見,這些入侵給西部帝國造成了巨大的麻煩,瓦倫提尼安三世在425年的上臺根本解決不了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