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以后拿《三國演義》當兵書
- 鹽販狂飆:野性崛起,皇帝慌了!
- 泉釋一切
- 3650字
- 2023-03-30 23:57:55
其實,伏湶想要給韓齊、步臨湘、陳堂邑三人,講《三國演義》的故事,并不是他為了在三人面前,展示自己,才決定講的。
他之所以如此,也是因為他想到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本書,在后來明末反賊、后金螨清和太平天國的軍隊里面,幾乎成了軍隊將領,必須知曉的兵書了。
對于將領的個人軍事素質,有后世經驗為佐證,伏湶知道他日后如果想要造反,那就必須要讓手下的將領們,全都“知兵”才行!
想想看,方臘為什么會起義失敗?
除了本身制定的造反方略不對,剩下的原因就是方臘軍中的將領素質太低了。
就是方臘,軍事素養也不高。
否則,方臘也不會在幾乎已經席卷東南半壁,有了和大宋劃江而治的情況下,就被大宋朝派遣最能打仗的西軍,南下平定了。
起義前后時間,也就不到一年。
這其中,有西軍能打的原因,也有方臘軍隊里面,將領軍事素質不高的原因。
畢竟,方臘的軍隊,既然能夠在初期起義成功,將大宋朝在東南的官軍打敗,其手下的兵卒,在個人武勇方面,肯定是不差的。
哪怕大宋朝在東南的軍隊再弱,但也不會都是菜雞,伸頭讓得方臘這些泥腿子,來砍頭的。
伏湶想來,若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本書能早點出世,那方臘和他手下的軍隊將領,制定好合適的造反方略,并且軍中上下都有一定的軍事素養的話,西軍想要鎮壓成功方臘起義,那肯定是非常困難的,就是讓巔峰時期的岳飛,帶領最精銳的西軍,也不一定能夠平定這樣的方臘軍隊。
畢竟,彼時大宋朝已經失去東南半壁的民心,除了東南世家大族以外,百姓幾乎都主動起義,呼應方臘,沒有民心支持,哪怕岳武穆再厲害,也不一定能夠把代表著東南民心,手下又有一批擁有一定軍事素養將領的方臘叛軍,給平定。
當然,伏湶說方臘軍隊里面,將領軍事素養普遍不高,絕非他胡編亂造。
其中原因,也很簡單。
那就是方臘軍中,普遍都是識字不多,甚至于就是文盲的泥腿子。
雖然大宋朝的評書早已在市井流行,但歷朝歷代,并非所有書籍,都能讓民間隨意傳播的。
像《孫子兵法》、《尉繚子》、《吳起兵法》這些古代兵書,全都是封建朝廷壟斷的軍事機密,私學兵法,甚至普及兵書內容,就會被問罪。
這一手,成為了封建王朝最有效的降低平民百姓起義的危害的手段。
畢竟,就算平民百姓初期造反成功,但軍事素養低的他們,遇到軍事素養高的朝廷平叛軍隊,自然是不可能對付得了朝廷軍隊。
當然,即使這些兵書,偶有流傳到民間,封建朝廷也不怕,畢竟只要兵書內容不普及,百姓沒人講解兵書,那在文盲眼里面,這些兵書也等同于天書,只有少部分能夠自學的泥腿子天才們,才能在造反中,對付得了官軍。
在所有的農民起義戰爭中,絕大多數農民領袖都是不懂兵法的,因此朝廷鎮壓他們也毫不費力。
而這種情況,在《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本書出世之后,就徹底改變了。
看了《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之后,平民百姓們在不知不覺中,便學會了兵法。
明末反賊、后金螨清和太平天國的諸多將領,就是看書知兵,哪怕不識字,也會找人來說書,傳播軍事知識的。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將白話小說當成兵書,簡直是胡鬧,肯定是會打敗仗的,但歷史證明《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這兩本書,還真能當打仗和造反的教科書。
明末張獻忠之所以能縱橫天下,就是因為他在行軍打仗時,經常找人給他說《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所以他手下的將領軍事素質都很高。
甚至于,張獻忠留下的軍事遺產,最后還成了日后南明抗清軍隊里的主要勢力。
而在明末農民戰爭中,張獻忠不是唯一一個喜歡《水滸傳》的領袖,許多義軍首領沿用了《水滸傳》的人名或稱號,如張汝金混名燕青、許得住混名雷橫、王中孝混名宋江。
他們在作戰中,將《水滸傳》中的計策融會貫通,讓得明軍苦不堪言,甚至于最后打到北京城里面,建立了大順朝。
在一次作戰中,明末農民軍趁著天降大雪突襲明軍大營,俘獲了明軍主帥。
對此明軍主帥很好奇,曾向農民軍發問:“你們不識字,不通兵法,何以知道利用此天時?”
明末農民軍將領卻是回答:“吾等不知兵法,只知宋公明雪夜賺索超耳。”
正是因為出于對《水滸傳》的仇視,所以在明崇禎年間,朝廷便開始大力禁止《水滸傳》傳播。
當時,山東爆發李青山起義,李青山義軍在《水滸傳》的影響下占據了梁山地區。
李青山被鎮壓后,崇禎皇帝立即下令“凡坊間家藏《水滸傳》者并原版速令燒毀,不許隱匿”。同時還命人丈量梁山,將此地收為國有,以免再有人效仿宋江在梁山發動起義。
而后金螨清,就更是如此。
當時的建州女真人,原始部落氣息還很濃,和大明朝相比,社會制度十分落后,根本就不完整。
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教育制度不行,滿清過去是游牧漁獵為生,沒有形成自己的軍事培養體系,因此只能向漢人學習。
看來看去,努爾哈赤等建州女真高層,既沒選擇龐涓、孫臏、諸葛亮,也沒選孫武、韓信、岳武穆,最后,一眼看中了羅貫中,一個在元末參與起義,最后失敗了的書生。
不怪別的,只怪《三國演義》太好看了,當時人相傳播,火得一塌糊涂,從關內火到了關外。
而其它的兵法書籍,太過枯燥,而且有的晦澀難懂,這就輸給三國演義,成為努爾哈赤等建州女真高層,提高建州女真人軍事素養的首選。
當時,建州女真將領們幾乎人手一部《三國演義》,就當兵書使,當成軍事教科書,專門學習帶兵打仗,專門打明朝。
最終,奪了天下,建立螨清。
至于造反最成功,實現劃江而治的太平天國,那更是靠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成功的。
在太平天國戰爭中,清軍經常敗北于太平軍,湘軍主帥曾國藩更是多次慘敗于石達開手下,甚至兩次試圖投湖自盡。
對此,曾國藩曾憤恨地說過,“兵法戰策,草野罕有,賊之詭計果何所依據,該有二三狡賊,采敗官野史中軍情,仿而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為不傳之秘,其取材《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為尤多。”
另一位湘軍名將胡林翼更是斬釘截鐵地說過,“一部《水滸傳》,教壞天下強有力而思不逞之民。”
他們之所以這么說,卻是因為在太平天國戰爭中,楊秀清、蕭朝貴等將領大多是文盲,他們自然是看不懂《孫子兵法》這些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兵書的。
因此,他們常常將《水滸傳》放在旁邊,當成行軍打仗,建軍建政教科書,像名將石達開就是從小喜歡看《水滸傳》的。
有這些明證,就足以說明《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是適合給平民百姓當兵書的。
而且,非常有用。
這和兩本書作者的平生經歷,有很大的關系。
眾所周知,《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他曾親身經歷過元末農民戰爭,并且和張士誠關系匪淺,而他的徒弟《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曾當過張士誠的同僚,對于軍國大事,兵法韜略,兩人早已了然于心。
可以說,與《說唐》、《說岳》、《楊家將》等評書作者不同,施耐庵和羅貫中兩人是真的懂軍事,真的懂該如何造反,而且真的經歷過戰場,將他們所撰寫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這兩本書,當成軍事初級教科書,并不成問題。
尤其是《水滸傳》,這本書里本身就具備造反基因,百姓看了之后,如果感覺生活被剝削太多,學習梁山賊寇,進行造成的話,那這些不識字的鄉野村夫們,就能利用謀略讓官軍吃盡苦頭。
后世明清兩朝,都為此曾經有一段時間,禁止《水滸傳》傳播過。
只是,由于《水滸傳》作為白話小說,太過于吸引人,很多地方更是人手一本,明清兩朝根本不可能全部銷毀《水滸傳》,自然也就阻擋不住《水滸傳》的流行。
直到后來,螨清文人見《水滸傳》風行難以禁止,便另辟蹊徑撰寫小說大肆攻擊《水滸傳》,比如金圣嘆腰斬百二十回《水滸傳》只保留前七十回,并添加“盧俊義驚噩夢”一節,讓梁山義軍統統被官軍殺死,成為螨清近三百年最流行的本子。
其后,俞萬春又寫成《蕩寇志》一書。
在書中,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漢,沒有一個人是有好下場的。
此書后來流傳甚廣,影響力很大。
為此,喜愛《水滸傳》的太平軍諸將,更是將《蕩寇志》視為洪水猛獸,只要攻陷一地,就會立即將《蕩寇志》焚燒殆盡。
正是因為《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真的是平民版的兵書,所以伏湶才會愿意在他手下面前,講《三國演義》的故事。
至于《水滸傳》,伏湶想了想還是算了。
畢竟這就是這個時代的故事,他至少等到宋江帶著三十六人起義,才能說出來吧?這還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特別是,宋江起義本身就失敗了。
盡管《水滸傳》這本書很適合誘導百姓造反,但伏湶明白,這本書不適合現在說。
終究,要是現在說出來,等到他的手下看到宋江起義失敗,那很明顯會讓他們覺得太假,從而喪失起義造反的信心的,這對伏湶來說非常不利。
好在,利用《三國演義》,對他的手下耳濡目染,進行軍事教育,提前在手下培養出一批軍事素養高的將領人才出來,方便他以后帶領手下造反,這對伏湶來說,已經夠了。
不過,《三國演義》里面,“尊曹抑劉”,重視正統的思想,伏湶在說書表達時,肯定是要刪除的,畢竟,這會不利于他的造反的。
反正,這對于他靠說書《三國演義》,來提升手下軍事素養的目的來說,無傷大雅。
當然,伏湶肯定是不可能把《三國演義》給全部背出來的,他本身也沒有那個記憶力。
但把《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給說出來,這對伏湶來說也就夠了,而且這也足夠吸引他手下的那幫私鹽販子了。
畢竟,他們連枯燥的《三國志》傳記都愿意聽,那聽伏湶講更為有趣的《三國演義》的故事,明顯會讓他們更愿意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