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一顆國產芯(《21世紀商業評論》2022年第10期)
- 《21世紀商業評論》雜志社
- 2251字
- 2023-02-15 17:25:41
華虹大干快上
8億美元擴產。
記者 韓璐 編輯 陳曉平
上海一家芯片企業,急于擴產。
1-6月,華虹半導體收入達到12.15億美元,同比增長86.7%,凈利潤1.55億美元,同比增長167.4%。
華虹的整體狀態,就是供不應求,其多條晶圓生產線,持續多個季度超負荷生產。
大手筆擴產已經啟動。
8月初披露的增資協議顯示,其子公司華虹無錫將接受8億美元注資,其中,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將出資2.32億美元。
趕上風口,這家半導體廠家大干快上。
增資擴產
華虹半導體創立于1996年,總部位于上海,現擁有集成電路研發制造、電子元器件分銷,智能化系統應用等業務線。
26年經營,華虹主要坐擁3條8英寸生產線、3條12英寸生產線,其量產工藝制程,覆蓋1微米至28納米各節點,是中國大陸第二大晶圓代工廠,僅次于中芯國際,兩家合稱為大陸晶圓代工“雙雄”。
芯片制造業務,主要分布于上海的浦東金橋、張江、康橋以及江蘇無錫四個基地。
新一輪8億美元,主要加倉華虹無錫。
2019年,華虹無錫12英寸晶圓廠投入運營,自2011年10月起,持續保持滿載運行狀態,產能利用率一直維持在100%以上,月投片量超6.5萬片。
在這家工廠的助推下,12英寸產品已成華虹最具發展性的增長引擎,2022年上半年,營收占比已超過四成。
只是,需求為產能所限,以110%的產能利用率,高負荷運行,即便是二季度疫情期間,生產線也是滿載。
新的8億美元,便為擴大其12英寸晶圓的產能。根據此前規劃,計劃將其12英寸產能擴產至9.45萬片/月,于今年四季度逐步釋放。
按照既有的股權比例,華虹半導體及其全資子公司華虹宏力合計出資4.08億美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及無錫錫虹聯芯分別增資2.32億美元、1.6億美元。
三方股東,實際出資18億美元,加上新的8億美元,將是價值176億元人民幣的重注。
據華虹半導體披露,至2021年末,華虹無錫總資產規模達35.59億美元,固定資產為25.4億美元,完成注資后,這個百億級規模項目將會再度加碼。
實際上,無錫工廠仍未掙錢。
截至2022年底,無錫華虹錄得累計稅項虧損,所得稅的免稅期也尚未開始,去年則虧損約6225.5萬美元。
然而,其銷售收入已展現出爆發力,2021年,營收規模4.81億美元,較之上年6407.8萬美元增長了6.5倍。
新的募資行動,可能還在準備。
3月份,華虹半導體發布公告,計劃登陸科創板,市場判斷,大抵還是為了擴產能備下糧草。
“缺芯”風口
華虹生意爆火,與其工藝及應用領域有關。
半導體工藝制程,可分為邏輯工藝和特色工藝,在國內,兩類工藝分別以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為代表。
前者基于摩爾定律,以線寬為基準,依賴于先進制程,全球最先進水平已達5nm-3nm,應用領域多在通訊、消費電子。
特色工藝不太追求線寬,對制程要求相對較低,產品講究滿足實際需求,汽車、工業以及消費電子等領域應用較廣。
不同場景,芯片可謂“冰火兩重天”。
消費電子的控制類芯片,因手機廠商等紛紛砍單,有的型號價格走低,從百元高位跌至兩位數。新能源車領域崛起,相應的汽車芯片格外緊俏。
粗略統計,一輛新能源車所需的芯片量,是傳統燃油車的5倍。
上半年,國內新能源車倍數性增長,帶動汽車芯片需求量增長或以10倍計,汽車芯片的晶圓工廠供給不足,“缺芯”嚴重。權威統計顯示,2021年,國內汽車芯片的自給率只有5%左右。
“即便現在擴產,也要一年左右才能增加供給。”一位半導體分析師向《21CBR》記者表示,汽車芯片產能不充分,加之部分國外品牌關閉工廠,“缺芯”短期很難緩解,部分車型甚至無法下線。這種情況下,晶圓工廠長約不斷。
汽車正是華虹半導體的重點領域。目前,華虹半導體的產品包括分立器件、覆蓋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邏輯射頻等差異化工藝平臺。
其最大的產品業務單元,是功率分立器件,2021年的營收占比約為三分之一,為其增長持續注入動力的,是來自全球市場表現極為活躍的汽車及工業應用市場。
2020年,華虹無錫獲得IATF16949汽車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去年,汽車產品導入其12英寸晶圓廠。2021年,其“工業和汽車電子”的業務收入,達到3.16億美元。
“所有技術平臺量價齊升,工業應用與汽車電子相關產品,業績同比增長超過80%。”今年中期業績分析會上,管理層多次提及汽車領域的機會。
熱情滿滿
行情向好,管理層也難掩愉悅的心情。
今年二季度業績會上,總裁唐均君表示,公司對經營成果很滿意。
即便疫情吃緊的二季度,華虹半導體實行閉環生產,單季營收非但未下降,反而創下新高,達到6.21億美元,凈利潤8390萬美元,同比上升90.4%。
上半年,華虹半導體的收入達到12.155億美元,同比增速接近90%,這一體量,大體是前年同期的3倍。
現金流也愈發寬裕,2022年上半年,經營活動所得現金流量凈額,高達4.08億美元,同比增長155%。
對于三季度,公司給出了積極的業績指引,預計銷售收入約6.25億美元,毛利率介于33%-34%。
這一預期,是基于產能限制做出的。
華虹現有產能利用率已接近110%,短期內沒法新增產能。不過,華虹無錫工廠第3期將于今年四季度進行安裝,有望在明年上半年迎來提升整體產能。
受新能源車銷售提振,市場對華虹半導體的預期也在提高,多家券商給予其“買入”評級。
有分析認為,未來新能車的電子零部件價值量和半導體價值量,遠超智能手機,且汽車芯片不用追求先進制程,以成熟制程的技術完全可滿足。因此,華虹半導體將受益于國產替代的趨勢。
不過,市場對其業績持續性,也有所擔憂。
投資銀行富瑞判斷,華虹能否維持或推高毛利率,將取決于最終需求能否填補新產能。瑞銀最新的研報,則對下半年代工的供需格局以及價格持保留意見,認為價格會下降,相關公司毛利率也會下跌。
風險也反映在股價中。
去年,華虹半導體的股價,一度觸及60港元/股,今年以來,疊加大勢走弱,其股價一路下探,9月末已下探在18.34港元/股。
顯然,股價的波動,并沒有影響華虹擴產的熱情。
- 拒絕成為愚蠢的老好人,要做聰明的“給予者”(《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比較(總第121輯)
- 人員管理新陷阱(《哈佛商業評論》2020年第9期/全12期)(哈佛商業評論)
- 從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復旦金融評論》第14期)
- 中國企業家(2016年第05期)
- 管理視野27:新能源汽車的突圍
- 《商界》2021全年合集(全12冊)
- 給未來門店畫個像(《商業評論》2022年4月號)
- 信息安全保護與治理:金融數字化下一站(《北大金融評論》2021年第4期)
- 經濟學泰斗的管理思路(《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比較.第106輯
- 消費升級背后的秘密(《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22年第02期)
- 雪球專刊274期:基金投顧指南
- 中國商業半年記(《商界》201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