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緣起與意義

一、選題緣起

本書將研究范圍限定在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群體中,著力考察宋代國家、士人社會、地方鄉里以及士人家庭等對女性的規范,系統研究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生活的實然,并試圖從多角度、多層面發掘宋代社會秩序、規范與士人階層女性生活之間的關系。本書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就婦女史的研究而言,傳統研究大多停留在添加式或社會性別研究的范式中,所謂“添加式”研究的范式,最初由西方學者提出,是指研究者將被傳統史學所忽略的女性找出來,又以傳統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歷史上的杰出女性、女性婚姻和女性地位,只能算是“添加婦女”(參見許曼:《中國大陸百年宋代婦女史研究回顧》,《宋史研究通訊》2001年第2期,第18頁)?!吧鐣詣e研究”的范式,源自于西方性別理論在婦女史研究中的廣泛使用,自20世紀90年代西方性別理論在中國大陸的傳播,研究者開始自覺使用社會性別理論,并將“社會性別(Gender)”視為婦女史研究的核心概念(參見劉文明:《“新婦女史”在中國大陸的興起》,《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1期,第79頁)。認為婦女史“可以有、事實上也存在著兩種解釋,一種是婦女群體生活與活動的歷史,一種則是從女性性別立場與視角去觀察和編纂的歷史”高世瑜:《婦女史研究三議》,《婦女研究論叢》1997年第3期,第14頁。,將婦女史的研究局限在兩種范式之中。這種研究模式,很容易將女性的歷史與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相對立,造成人們理解和認識上的偏差,而過于強調“女性的視角”,實則也會限制婦女史研究的視角與領域,影響婦女史發展的前途。

事實上,就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言,婦女史的研究至少還有第三種解釋,那就是從歷史的角度,這里所說的“歷史的角度”,并非傳統社會由男性士人編撰的歷史,而是客觀反映人類社會發展軌跡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歷史,它的視角應該是中立的,超越性別立場的。因為過分強調從男性抑或女性的性別立場與視角出發編撰的歷史,都有可能造成書寫的偏見。考察女性與社會互動發展的歷史。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很少有專文系統研究女性與社會的互動,本書在運用社會性別研究的同時,也將突破社會性別研究的局限和不足,從多角度、多層面透視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的生活,考察宋代士人階層女性與國家、士人、民眾以及家庭等之間的互動,從而更為深入與客觀地認識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生活的實然,把握當時社會的時代特色。

其次,就婦女史的研究而言,研究者在運用社會性別理論的同時,往往忽視了社會性別研究的局限性,也即它將男女兩性抽象化,忽視了階級、種族等因素的影響,在重視普遍經驗的同時,忽視了個體或群體之間的差異性,忽視了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的特征。事實上,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不同階層女性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人身體驗等都會有所差異,社會對于不同階層女性的價值期許與評判也會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階層內部,不同女性之間因輩分、身份及家庭環境等的差異,其人生經歷、生命體驗以及生活方式等也會有所差異。故我們在研究某一時代女性群體時,有必要對其進行分層研究。

就目前研究現狀而言,學界對婦女史的研究大多采取通論性質,對女性群體的研究不作分層,抑或分層,也多集中在后妃、妓女或特殊女性如節婦烈女的群體中。據筆者檢索,有關后妃、妓女的研究論著多達數百篇,而節婦烈女的研究則貫穿在諸多婦女史的專著或單篇論文中,因以上研究數量過多,茲不贅舉。當然,對上述群體的研究是必要的,但上述女性在社會中的比例畢竟是少數,其生活方式、生命體驗與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女性有很大差異,無法代表社會大眾女性群體,因此,倘若我們過多地將關注焦點集中于上述幾類女性,勢必造成對傳統社會女性形象認識上的偏差。誠如研究者所言:“婦女史不應該放棄對這兩類婦女(指后妃、妓女)的研究,但她們決不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代表,更不能成為主流,她們畢竟是極少數地位生活特殊的一群……若將注意力過多投入這里,未免舍本(對大眾婦女的生活貢獻地位的探討)逐末(對個別上層婦女的過度渲染)。更重要的,不是這些人不應寫,而是為什么寫,怎樣去寫。這些都應很好考慮與研究。”杜芳琴:《研究主體對婦女史研究的影響——婦女史出版物十年回顧(1981—1991)》,載《發現婦女的歷史——中國婦女史論集》,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第17頁。此外,過多地關注上述群體,也會造成研究成果的失衡,大量重復性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對上述女性群體的研究中。

本書試圖運用社會分層理論,將研究范圍界定在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群體中,并從秩序、規范與女性的實際生活入手,探討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的生活實然。從前文對宋代士人階層女性所作界定可以看出,宋代打破門第觀念,任何社會階層的人,只要從師為學,都有可能為士,士人階層的隊伍空前膨脹,與之相應的是,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群體的數量也空前膨脹,她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便來源于社會庶民,通過婚姻或子輩而進入士人階層女性群體中,從而擴大了這一群體的隊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研究士人階層女性,不僅是對士人家族女性群體的研究,鄧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婦女——以蘇州為例》一文將某一家族數代之內連續出現數名或進士或文職官員或以讀書治學為業者,稱為“士人家族”。《國學研究》第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519頁。同時也是對許多通過社會流動上升為這一階層而原本不屬于該階層的庶民女性的研究,她們之間的區別與共通之處,都值得我們作深入研究。同時研究士人階層女性,也能讓我們更為深刻地了解宋代社會士庶之間的關系與生活面貌,從而更為深刻地認識宋代社會。

社會生活涉及方方面面,為了避免學術研究的重復性工作,本書在研究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生活時,不打算采取面面俱到的研究模式,例如婚姻問題、財產問題、不舉子問題等,前人已有豐富的成果,如張邦煒《婚姻與社會(宋代)》(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彭利蕓《宋代婚俗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袁俐《宋代女性財產權述論》(《宋史研究集刊》第2輯,杭州:浙江省社聯《探索》雜志社增刊,1988年);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香出版社,1998年);[日]柳田節子《宋代女子の繼承權》(《法政史學》1990年第42卷)、《宋代婦女的離婚、再嫁與義絕》(田余慶主編《慶祝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90—297頁)、《南宋時期家產分割中的“女承分”研究》(《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編第3卷《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日]大澤正昭著,劉馨珺譯《南宋的裁判與婦女財產權》(《大陸雜志》第101卷第4期,2000年);[美]白凱《中國的婦女與財產:960—1949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等等。因而在本書的研究中,對上述問題不擬作重復研究,而將研究力度用于女性研究較為薄弱或尚處空白的環節,例如有關士人階層女性參預公領域的活動、士人階層女性的閱讀活動、士人階層女性的休閑活動、士人階層的夫妻關系與妻妾關系等問題上。此外,在傳統社會中,書寫歷史者,幾乎都是士人階層的男性,他們對于女性的記載除了后妃、妓女以及節婦烈女之外,最多者則是士人階層的女性,這一階層的女性,或基于父輩,或基于夫族,或基于子孫,或基于個人,留下了較為豐富的史料,使得研究者有可能接近這一群體的生活。文獻資料的相對豐富,有利于問題的深入研究,同時,研究成果的相對薄弱,使得本課題具有較大的開拓空間與較高的研究價值。

二、選題意義

研究本課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研究對象與內容具有一定的填補空白的學術意義。宋代士人階層女性問題,是宋代婦女史乃至中國古代婦女史研究中的重要課題。目前學界對婦女史的研究大多采取從整體上籠統論述的方式,對女性群體的研究不作分層,抑或分層,也多集中在后妃、妓女或特殊女性如節婦烈女的群體中,而對作為一個特殊的階層——士人階層女性進行系統研究的論著則不多見。許曼曾作過宋代區域社會士人家族婦女研究的綜述,但事實上,所涉及者也僅限于數篇宗族研究的文章和少量以士人家族女性為研究對象的文章,如鄧小南《宋代士人家族中的婦女——以蘇州為例》(《國學研究》第5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鄭必俊《儒學禮教的發展和中國婦女相夫教子的作用》(《中國典籍與文化》1994年第3期);Patricia Ebrey.The Inner Quarters: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現已于2004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翻譯出版,見前揭《內闈:宋代的婚姻和婦女生活》,事實上,作者是從整體上觀照宋代女性的婚姻與家庭生活,并非針對士人家族婦女而作),最終得出“這方面的成果還相當少,研究還很不夠”的結論。參見許曼:《近年來宋代區域社會士人家族婦女研究綜述》,《宋史研究通訊》1999年第1期,第9頁。本書明確界定“士人階層女性”的涵義,并從秩序、規范與女性的實際生活入手,考察宋代士人階層女性與國家、士人、地方鄉里、家庭以及女性之間等多層面的互動,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系統地把握特定時代某一階層內部女性的生活面貌,同時也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刻地了解宋代社會的文化特色與時代精神。另外,本書所選取的課題,如陰陽學說與宋代性別秩序的建構,宋代性越軌法律、旌表制度、社會輿論、士人家庭等對性別秩序的規范,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的公領域活動、閱讀活動、休閑活動,宋代士人階層的夫妻關系與妻妾關系等問題,都是以往研究中涉及較少或尚處空白的內容。

對探索傳統社會女性問題,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婦女史研究的興起,都與爭取男女平等以及女性解放的思潮息息相關,因而對傳統社會女性地位與權益問題的研究,也成為婦女史研究者的重要任務。在以往的研究中,對于中國史上婦女地位與權益的探索,主要反映在對女性婚姻和財產問題的研究上。筆者認為,考察傳統社會女性的地位與權益問題非常復雜,婚姻和財產問題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指標,衡量傳統社會女性地位與權益的指標應該是多方面的,例如本書所涉及的陰陽學說、旌表制度、社會輿論、家訓家規等宋代社會的價值評判問題;性與女性的人身權益問題;女性對公領域活動的參預情況;女性的閱讀情況;女性的休閑情況以及女性與家庭成員的關系等,都與女性的地位與權益問題息息相關,它們都能為女性問題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考。

將婦女史的研究向縱深推進。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理路,是婦女史研究向縱深發展的必由之路。盡管研究者已經認識到,婦女史的研究必須走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理路,但在實際研究中,大多仍停留在添加式研究的范式中,較少有真正運用多學科的方法研究的論著。正如裔昭印所指出的:“盡管婦女史學者努力進行跨學科的合作,嘗試運用新的方法研究歷史,但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往往容易沿用傳統史學的方法?!眳⒁娨嵴延。骸吨形鲖D女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山西師大學報》2000年第4期,第78頁。本書在歷史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學、社會學、法學等多學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走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理路,力圖將婦女史的研究向縱深推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德县| 鹿泉市| 鄱阳县| 陆丰市| 陇南市| 自贡市| 通山县| 永宁县| 将乐县| 尼木县| 凌源市| 洛宁县| 同心县| 浮山县| 嘉祥县| 新丰县| 宜兰县| 锦州市| 社旗县| 枣阳市| 察雅县| 乌鲁木齐县| 察雅县| 太谷县| 麟游县| 鄯善县| 兴仁县| 台南县| 宝鸡市| 益阳市| 浮山县| 通江县| 嘉禾县| 建宁县| 闽清县| 蕲春县| 曲阳县| 个旧市| 元谋县| 桦川县| 万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