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下屬的應對妙招(1)
書名: 聽管理學家講故事作者名: 烏彥博本章字數: 5602字更新時間: 2014-11-28 16:07:06
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中,大多數的理論都專注于領導的管理方法。但是,管理是雙向的,光有好的領導者,沒有好的員工和下屬也是不行的。作為一個員工和下屬,應該從哪些方面提高自己、培養自己,使自己能被重用和提拔呢?下面教你幾招。
木桶理論的啟示
人們熟知的木桶理論的直接意義有兩個:其一,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毫無意義的,高得越多浪費越大;其二,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應該設法加高最低的木板的高度,以增大木桶容量。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徑。
然而彼得·德魯克曾在《哈佛商業評論》撰文指出:“精力、資源和時間應該用于使一個能干的人變成一個出眾的明星”,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無能的做事者”。這是一個與木桶理論相悖的忠告,我們暫稱之為“德魯克原則”。
彼得·德魯克認為“從無能提高到中等水平所耗費的精力和勞動,遠遠超過從一流表現提高到卓越超群所需耗費的精力和勞動”。因而人們不應該把努力浪費在改善能力低的人或技能這一方面,而是應該使那些表現一流的人或技能變得更加卓越超群。盡管我們還不能確切地知道這其中到底能節省多少精力、資源和時間,但這個道理是被人們普遍接受的。
木桶理論著眼于人的不足、人的缺點,而且認為人們的缺點、不足都是不好的,因而總是牢牢地盯住人的缺點和不足,千方百計地試圖讓人改正缺點。木桶理論在理論上是完全成立的,在現實的生活中,卻很少有人這樣做。因為短的木板通常是由于被損壞,而它又會損及周圍的兩塊木板,因而增高一塊木板是沒有意義的。而同時更換三塊木板,這成本也是相當高的。搞不好要把木桶拆開重新組裝!我們要付出原材料、加工費、拆開、重組的勞動與時間。如果選材不當,木板之間的壽命不同,木桶還會有多次損壞的可能。
由于成本過高,我們很難見到加高短木板以增加木桶容量的實際案例,相反我們常常看到把大木桶截成小木桶的情形。因為一塊木板損壞的同時,其他木板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于是把高于最低木板的部分全部截去。這樣既不會影響木桶的容量,又不會因木板的參差不齊而不美觀,同時還減輕了重量。這是實際的木桶理論。
與此相反,德魯克原則關注人的優點,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把精力、時間和金錢都用在盡量發揮人的優點上,而讓人的缺點和不足不起作用,或者至少不干擾優點的發揮,即用人所長、避人所短。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一般情況下,每個人都有最適合于他優點的工作,也有最不擅長的工作。如果一個人將有限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用在克服錯誤、改善不足上,也許他的優點永遠得不到發揮,甚至他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優點,有哪些優點,這是極其可悲的。
住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個農夫,他出巨資買下一片農場后發現上當了,因為這塊地壞得既不能種水果也不能養豬,這里能夠生長的只有白楊樹和響尾蛇。在一番痛苦和后悔之后,他想到了一個很好的主意,他把響尾蛇的蛇毒運送到各大藥廠去做蛇毒血清,把響尾蛇的皮以很高的價錢賣給廠商去做鞋子和皮包,把響尾蛇的肉做成蛇肉罐頭進行銷售。由于他的眼光和天才般的貢獻,他所在的村子現在已經改名為響尾蛇村。
“不僅是在必要的情況下忍受一切,而且還要喜愛這種情況”。從無數成功者的歷程中可以看到:他們的起步條件并不比我們優越多少,甚至還不如我們,他們所不同的就是沒有在痛苦抱怨中沉淪,而是積極地利用現有的這點資源努力進取,甚至把缺陷做成了“特點”,慢慢地他們就創造、積累了更多、更好的新資源。
因此,與其把眼睛盯在自己的不足上,不如把精力都放在關注自己的優點上。
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性格與特點是與生俱來的,后天的只占40%左右。后天養成的習慣、形成的觀念比較容易改變,而先天形成的性格、特點一般不容易改變,即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同一對父母所生的子女無論怎么相像,仍然各不相同;一個無論多么優秀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也不會一樣;無論人們怎樣崇拜、敬仰愛因斯坦,去學習他,世界上也只有一個愛因斯坦。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
也許正是每個人都保留了與其他人不同的外貌、體征、性格、人格特點,人類社會才會如此豐富多彩。如果強制人們的某些性格特點,人們就失去了自我。
管理學家筆記
經濟學家提醒為人下屬的你:壞習慣必須改掉,因為它妨礙你取得績效。你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并不一定要花大力氣提高到哪怕只有中等水平。因為,這樣做很可能不是改善你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使你失去自我,反而得不償失。
秀才趕考的三個夢
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里。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墻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脫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著背。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墻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靠背,不是沒戲嗎?”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么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板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墻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秀才一聽,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積極的人,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極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么樣的想法,就有什么樣的未來。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新學年開始時,羅森塔爾博士讓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00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讓你們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三位老師都高興地表示一定盡力。校長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了。
一年之后,這三個班的學生成績果然排在整個學區的前列。這時,校長告訴了老師們真相:這些學生并不是刻意選出的最優秀的學生,只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最普通的學生。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這時校長又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也不過是隨機抽調的普通老師罷了。
這個結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這三位教師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并且學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對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賣力,結果肯定非常好了。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夠充分肯定自我,就等于已經成功了一半。當你面對挑戰時,你不妨告訴自己:你就是最優秀的和最聰明的,那么結果肯定是另一種模樣。
19世紀,美國一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發現就是,人類可以簡單地借由改變他們的心理狀態,來改變他們的命運。
我們來看看一位偉人的經歷。
1832年,他失業了,傷心之下,他決心要當政治家,當州議員,糟糕的是他競選失敗了。這對他來說無疑是苦上加苦。于是他著手自己開辦企業,可一年不到,這家企業又倒閉了。在以后的17年間,他不得不為償還企業倒閉時所欠的債務而到處奔波,歷盡磨難。他再一次決定參加競選州議員,這次他成功了。他內心萌發了一絲希望,認為自己的生活有了轉機:“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第二年,他訂婚了,但離結婚還差幾個月時,未婚妻不幸去世。這對他精神上的打擊實在太大了,他心力憔悴,數月臥床不起,得了神經衰弱癥。1838年他覺得身體狀況好一些了,于是決定競選州議會議長,結果失敗了。1843年再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又一次失敗。
要是你處在這種情況下會不會放棄努力?但他沒有放棄,他也沒有說:“要是失敗會怎樣?”1846年,他又一次參加競選國會議員,終于當選了。
兩年任期很快過去了,他決定要爭取連任。他認為自己表現是出色的,相信選民會繼續選舉他。但結果很遺憾,他落選了。而且還賠了很大一筆錢,他只能申請當本州的土地官員,但州政府卻把他的申請退了回來,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員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請未能滿足這些要求。”
然而,他沒有服輸。接著又是三次的失敗。
這個在九次失敗的基礎上贏得兩次成功的人正是阿伯拉罕·林肯,他一直沒有放棄自己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當選為美國總統。
阿伯拉罕·林肯遇到過的敵人你我都曾遇到。他面對困難沒有退卻、沒有逃跑,他堅持著、奮斗著。他壓根就沒想過要放棄努力,他不愿放棄。就像你我一樣,林肯也有自由選擇權。他可以畏縮不前,不過他沒有退卻。依靠堅定的信念,他堅持了下來,一直沒有放棄成功的努力,在失敗面前不斷地去嘗試,最后獲得了偉大的成功。
一位哲人說得好:“誰擁有了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高爾基也指出:“只有滿懷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實現自己的意志。”古往今來,成功人士雖然從事不同的職業,具有不同的經歷,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對自己都充滿自信,由此激勵自己自愛、自強、自主、自立。
管理學家筆記
有了自信,就有了成功的希望。關鍵就在于是誰擁有如此執著的理念?是誰更執著地相信成功在望?是誰自信地叩響了命運的大門?所以首先,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駱駝與目的
有一位父親帶著三個孩子,到沙漠去獵殺駱駝。很快,他們到達了目的地。父親問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以相同的問題問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獵槍、駱駝、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
父親又搖搖頭說:“不對。”
父親又問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駱駝。”
父親高興地點點頭說:“答對了。”
鎖定一個目標,然后開始修煉自己,逐漸接近目標,整個過程既漫長又專注,最終會獲得成功。
沃爾特·惠特曼(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紐約州長島南亨亭頓附近的一個農舍中,他在九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1823年,惠特曼一家移居到紐約布魯克林區。惠特曼只上了6年學,然后開始做印刷廠學徒。惠特曼基本上是自學的,他特別喜歡讀霍默、但丁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在做了兩年學徒以后,惠特曼搬到紐約市,并開始在不同的印刷廠工作。1835年,他返回長島,在一所鄉村學校執教。
1855年7月4日,在紐約,一本薄薄的小詩集出版了。這本小書只有九十五頁,包括十二首詩和一篇序。綠色的封面,封底上畫了幾株嫩草、幾朵小花,書名叫《草葉集》。扉頁上沒有作者名字,卷頭上卻有一幅銅版像:一個普普通通年輕的勞動者,身穿法蘭絨敞口襯衫、頭上斜戴寬邊呢帽、嘴上蓄有短須,右手放在屁股上,左手插在褲袋里,漫不經心地站在那里。據說,這本詩集是自費出版的,初版印了一千冊,沒有賣掉一本,全送掉了。作者曾拿了幾本樣本回家。他的弟弟喬治回憶說:“我見過那本書,但根本沒有讀過它。我也不認為值得一讀,只是翻了一下。媽媽的看法和我的一樣,不知道把它怎么辦才好。”一個星期之后,老惠特曼因風癱病去世。他也沒有看過惠特曼的作品。詩人后來說,即使看了,也不會有什么兩樣。
社會上的評價可不像自家人那樣客氣,簡直是一大堆臭罵。倫敦《評論》報認為“作者的詩作違背了傳統詩歌的藝術。惠特曼不懂藝術,正像畜牲不懂數學一樣。”波士頓《通訊員》則把這本詩集叫做“浮夸、自大、庸俗和無聊的雜湊”,甚至罵作者是個瘋子,“除了給他一頓鞭子,我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連作者的服裝、相貌都成為嘲笑的對象,說看他那副模樣,就能斷定他寫不出好詩來。
作者送給朝野名流的幾本書,也沒有得到好報。惠蒂埃把他收到的一本干脆投進火里,朗費羅、赫姆士、羅威爾等人則不予理睬。林肯看后,把書帶回到辦公室,告訴別人說,險些給家里的女兒們燒掉。
但惠特曼堅定自己寫詩信念,繼續努力。多年后,他成為美國甚至全世界公認的偉大詩人,他唯一的詩集也成了美國乃至人類詩歌史上的經典。
從惠特曼自身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惠特曼這一生只做過一件事:寫出傳世之作——《草葉集》。
任何人都一樣,你給自己定下目標之后,目標就會在兩個方面起作用:它是努力的依據,也是對你的鞭策。目標給了你一個看得著的射擊靶。隨著你努力實現這些目標,你會有成就感。對許多人來說,制定和實現目標就像一場比賽。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實現了一個又一個目標,這時你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也會漸漸改變。
有一點很重要,你的目標必須是具體的,可以實現的。如果目標不具體——無法衡量是否實現了——那會降低你的積極性。為什么?因為向目標邁進是動力的源泉。如果你無法知道自己向目標前進了多少,就會感到泄氣,最后甩手不干了。
目標的作用不僅是界定追求的最終結果,它在整個人生旅途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目標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大目標,哪怕我們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只要我們能為之努力奮斗,不管結果怎樣,我們都不枉此生了。
管理學家筆記
成功者都會為一個具體而明確的目標全力以赴,竭盡所能。所有偉大的或成功的人物,都是以一項具體而明確的目標作為奮斗的基礎。哪怕我們一生只有一個目標,只要我們能為之努力奮斗,不管結果怎樣,我們都不枉此生了。
湯姆斯的成功之路
有這樣一個美國某著名企業的大人物的故事。
有人問他:“你是在哪里出生的?”
回答是意想不到的:
“我也不清楚,大概是亞特蘭大市吧。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我是個孤兒,由養父母帶大,然后帶著幾美元踏入了這個社會。”
他換了好幾種工作,最后在印第安那州一家餐廳當實習服務生。他既聰明又勤快,把工作做得很好。餐廳的主人看在眼里,就把俄亥俄州哥倫布快要倒閉的小店交給他經營,考驗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