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偉大的天賦,巨大的缺點:女性、神經(jīng)癥、自我分析與卡倫·霍妮的生活
- (美)伯納德·J.帕里斯
- 4805字
- 2023-01-29 18:33:44
第二章 家庭問題
卡倫·丹尼爾遜于1885年9月15日出生在德國漢堡的一個郊區(qū)。她的父親名叫貝恩特·亨里克·瓦克爾斯·丹尼爾遜(Berndt Henrick Wackels Danielsen),人稱瓦克爾斯,是一位挪威裔的船長;她的母親名叫克洛蒂爾(Clothilde),人稱桑妮(Sonni),有荷蘭和德國的血統(tǒng)。這是瓦克爾斯的第二段婚姻,他的第一任妻子去世后,留下四個快成年的孩子。他是鐘表匠的兒子,而桑妮的父親雅各布·約瑟夫·范·朗澤倫(Jacob Joseph van Ronzelen)是監(jiān)督不來梅港建設(shè)的建筑師,這意味著這對夫妻之間不僅年齡相差懸殊,而且門第也大為不同。
丹尼爾遜夫婦之間的關(guān)系很緊張。卡倫有個比她大四歲的哥哥貝恩特,他們與桑妮同一陣線,反對瓦克爾斯,瓦克爾斯第一段婚姻的孩子則煽動他與他的第二任妻子對立。卡倫對這些緊張關(guān)系的反應(yīng)最明顯地表現(xiàn)在她對母親的關(guān)心和對父親的敵意上。有一年圣誕節(jié),父母發(fā)生爭吵后,卡倫感嘆道:“母親生病了,很不開心。唉,如果我能夠幫助這個‘全世界我最愛的人’就好了。”她希望桑妮能“好起來”,這樣“以后她就能與卡倫和貝恩特過上好日子了”。顯然,桑妮對婚姻壓力的反應(yīng)是生病;卡倫擔憂母親的性命,因為她在母親身上寄托了愛和安全感。她對母親的關(guān)心就像副歌一樣在她的前兩本日記中不斷重復(fù)。她描述自己“經(jīng)常感到悲傷和沮喪。因為家里的情況很糟糕,媽媽——我的全部——病得很重,很不開心。噢,我多么希望能幫助她,讓她高興起來”。
卡倫講述了桑妮去占卜的故事,這個故事中有一幅關(guān)于母女倆的畫面很有說服力。日記上寫道,占卜者說,桑妮有一個15歲的女兒,她“唯一的愛好是書本和學習”,她預(yù)言這個女孩將“在這個世界上……占據(jù)一個備受尊重的特殊位置……屬于一個非常好的圈子”。這個預(yù)言反映了桑妮希望她的女兒能取得不同尋常的學術(shù)成就,并擔任與她的范·朗澤倫血脈相稱的職務(wù)。桑妮似乎擔心卡倫會因為女人的普通欲望而偏離自己的命運。占卜者還預(yù)見,卡倫在17歲到18歲之間會因婚姻問題有“一番爭斗”,但她向桑妮保證,學術(shù)目標終會實現(xiàn)。卡倫對占卜者的預(yù)測感到興奮,這表明此時她和母親對她的未來有著相似的期許。
占卜者也說了桑妮想聽到的關(guān)于自己的話。占卜者確認了桑妮向她女兒傳達的殉道感,“在過去的7到10年里,你經(jīng)歷了很多困難,多到你可以寫一本書了”,她還預(yù)測桑妮的“脾氣暴躁、嘮嘮叨叨”的丈夫?qū)⒃凇拔磥砣臧雰?nèi)”死去。在拒絕了一次求婚和“一個很好的工作機會”后,桑妮的大部分時間都會和女兒一起生活。
卡倫崇拜自己的母親,以溫柔、關(guān)懷和焦慮的態(tài)度圍著她轉(zhuǎn),但卡倫蔑視她的父親,認為他是一個虛偽的人,只會對別人提出要求,自己卻什么也做不到。他的行為無法證明他崇高的宗教信仰。她希望有一個可以讓她“愛戴和尊敬”的父親,正如“摩西十誡”里“孝敬父母”一條所規(guī)定的那樣,但她無法尊重“那個人,他的極端虛偽、自私、粗魯和缺乏教養(yǎng)使我們大家都不快樂”。卡倫對她父親的主要指控是他給母親造成的不幸,很明顯,她是站在她母親的立場反對她父親的。有一天,當父親抱怨桑妮時,卡倫傾吐了“一通她的抱怨”,她告訴他,他不在時,他們都“不可言喻的幸福”:“母親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是我們的全部。”
卡倫瞧不起她的父親,所以對他試圖強加給全家的宗教信仰感到反感。她抱怨他的“改變信仰的說教”和他每天早上“沒完沒了的、相當愚蠢的祈禱”。雷娜特寫道,她的母親想給孩子“所有的精神自由,她小時候在揮舞《圣經(jīng)》的父親的陰影下,錯失了這種自由,在父親的手中,《圣經(jīng)》真的成了致命武器,不僅因為其中的文字,還因為那沉甸甸的重量”。孩子們常在瓦克爾斯的背后叫他“揮舞《圣經(jīng)》的人”。雖然15歲的卡倫似乎并不害怕她的父親,但她在更小的時候可能感受到了威脅。她后來告訴她在柏林的同事、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創(chuàng)始人兼所長弗朗茲·亞歷山大,她經(jīng)常回憶起“(她)父親用兩只藍眼睛兇狠地盯著她”。
如果說卡倫是桑妮的盟友,那么桑妮也是卡倫的盟友。如果沒有桑妮的支持,卡倫成為職業(yè)女性的愿望是絕對無法實現(xiàn)的。卡倫13歲時想要學醫(yī),但漢堡市沒有女子大學預(yù)科,桑妮立即致信漢諾威市,索要那里的大學預(yù)科招生簡章。1900年12月,卡倫15歲,她抱怨說她那“了不起的父親”禁止她的“任何此類計劃,徹底地禁止”。然而,在寫下這篇日記后的幾周后,漢堡市宣布成立女子大學預(yù)科,桑妮、卡倫和貝恩特發(fā)起了一場成功的運動,贏得了瓦克爾斯的同意。卡倫對她父親的勉強感到很痛苦。“他為我那既蠢又壞的繼兄伊諾克拿出了幾千塊,但為我花的每一個硬幣都要在手指上轉(zhuǎn)十圈。”與母親不同,卡倫的父親沒想著讓卡倫在社會上獲得特殊地位;相反,他希望她待在家里,接手女傭的工作,“他幾乎讓我到了詛咒自己好天賦的地步”。
日記中有關(guān)父親的記錄大部分都是寫于1900年至1901年,當時卡倫15歲,她父親在那段時間里在家逗留較久。此后,他幾乎從她的日記中消失了。他和桑妮在1904年分居,從這時起,他似乎徹底從女兒的生活中消失了。沒有跡象表明卡倫曾經(jīng)探望過父親,或者有過這樣的念頭。卡倫對父親的敵意在父母分居后變成了居高臨下的寬容:她寫道,他不過是“一個大孩子,他的整個思想世界都圍繞著《圣經(jīng)》,充斥著強烈的、非常天真的信仰”。他似乎讓她對《圣經(jīng)》產(chǎn)生了終生的厭惡:“我非常了解《圣經(jīng)》,因為我的父親曾是一個嚴格的基督徒(或許現(xiàn)在也是),但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它完全無法引起我的共鳴。”卡倫的父親于1910年5月去世,我們沒有關(guān)于卡倫對此事的反應(yīng)的任何直接信息,因為她的日記曾經(jīng)中斷過一段時間,再次提起筆時,她也沒有提過這件事。卡倫的母親于1911年2月去世后,日記中則添了不少悲痛的篇章。
在這些日記中,卡倫對桑妮的意識情感發(fā)生了巨大的轉(zhuǎn)變。在她十幾歲的時候,她很崇拜她的母親,而在1911年1月5日的記錄中,當時她已經(jīng)懷孕6個月,她聲稱“十分討厭桑妮”,她想知道她是否有一種無意識的“抗拒,抗拒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一種與她相似的情況:成為像她一樣的母親”。在她的下一篇日記中,她指出桑妮是她反復(fù)感到疲勞的原因之一。桑妮是如此“讓人討厭,因為她的歇斯底里,讓卡倫巴不得她不在身邊”。
這個時候,桑妮成了卡倫批評的對象,她讓卡倫感到壓抑。1月20日,卡倫寫道,她覺得“昨天早上過得很好,很有活力”,但在桑妮來訪后,她開始感到疲憊:“今天很糟糕,我無法工作。此前的沉重感和疲憊感再次席卷而來。”桑妮覺得自己才是受害者。兩人都為自己的痛苦指責對方。卡倫對桑妮這個年老的、沮喪的女人有一些同情,她“病態(tài)地要求她最親近的人對她表達愛意,永不知足”,但桑妮對感情的貪得無厭使她“對每個人來說都成了幾乎無法忍受的負擔”。這一抱怨被記錄在桑妮去世前卡倫的最后一篇日記中。
在桑妮去世后的第一篇日記中,卡倫感到非常懊悔,因為“如此糟糕、如此糟糕地失敗了”,“沒能用盡全力把幸福”帶給桑妮。她把自己當時的昏昏欲睡解釋為希望“像桑妮一樣死去”。在丈夫奧斯卡的幫助下,她分析了自己“對一切的厭惡”是由于她曾無意識地希望母親死去,她為自己的念頭感到內(nèi)疚。現(xiàn)在她想“通過夸張的悲痛來贖罪”。在她寫下的關(guān)于桑妮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卡倫描述了一個夢,她把這個夢解釋為她希望“與桑妮一起死的愿望。因為桑妮是我童年的摯愛。我一方面希望她死,另一方面又非常愛她,我不想讓她走,如果她死了,我也想去死”。
是什么讓桑妮從卡倫童年的摯愛、她的全部,變成了一個僅僅是其存在就似乎讓卡倫難以忍受的人?日記沒有解釋卡倫最初將她的母親理想化的原因,但它表明了促使她幻滅的原因。在給奧斯卡的信中,她寫道:“母親和我之間的關(guān)系越來越緊張,讓人無法忍受。雖然沒發(fā)生什么,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發(fā)生,但她對待我就像對待空氣……這種不公正待遇讓我感到非常痛苦,以至于我希望她直接死了或者離開……原因是什么呢?我們被告知,答案是‘疏遠’。但她三年前就失去了我的信任和友誼,為什么事情突然間就變成了這樣呢?”寫下這封信時,卡倫21歲;因此,這一切的導火索一定發(fā)生在她18歲時。當時,卡倫和她的第一個熱戀對象羅爾夫的關(guān)系才剛剛開始,男方卻因為是猶太人,受到了桑妮和貝恩特的“冷遇”,“這個男孩被我們家視為不法之徒。由于我和他站在一邊,這……使我走向了其他人的對立面,但我與羅爾夫的關(guān)系反而越來越密切”。家人對羅爾夫的頑固態(tài)度使她感到憤怒和羞愧,為了繼續(xù)和他交往,她開始過起了秘密生活,一再對母親撒謊。
雖然卡倫在三年后聲稱,沒有什么特別的事情引起她的憤怒,但這并非實情。大約一個月前,她收到了羅爾夫的來信,桑妮的反對和卡倫的苦悶都被重新激活了。她發(fā)現(xiàn)她母親的行為“卑鄙無恥”,不得不一直靠想著奧斯卡和羅爾夫分散注意力,“而不是淹沒在自我憤怒中”,“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如此真正地憤怒了”。
從母親最初拒絕羅爾夫到她三年后對羅爾夫的信做出反應(yīng)的大部分時間里,卡倫對桑妮的憤怒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被壓抑了。在她與羅爾夫交往期間,她沒有寫過任何關(guān)于母親的壞話,當桑妮于1906年搬到弗賴堡,并招收卡倫的朋友洛施(路易斯·格羅特)和伊丹(伊達·貝赫曼)作為寄宿生時,卡倫提到母親時總是充滿感情。
卡倫收到羅爾夫的信后出現(xiàn)的怨恨,一定是一直潛藏于表面之下的。證據(jù)之一就是卡倫在收到羅爾夫來信的兩周前寫給奧斯卡的信。在之前的一封信中,她曾批評她“周圍的氛圍”是“徹頭徹尾不道德的”;在回復(fù)奧斯卡關(guān)于她需要“另一種氛圍”的意見時,卡倫舉出了她母親的虛偽和缺乏道德理想主義的例子。她最嚴厲的批評是桑妮“對我哥哥的卑鄙行為視而不見,而我但凡說一句不友好的話,她就會大發(fā)脾氣。順便說一下,我真的不是一個可愛的人”。
讓卡倫感到“如此憤怒”的不公正感,部分是源于她覺得桑妮并沒有做到一視同仁。卡倫不具有可愛的天性,其實是桑妮的看法,而卡倫似乎已經(jīng)接受了這一點。我們從卡倫1907年7月1日的信中得知這一點,她在信中描述了她認為桑妮對她的看法:“總的來說,本質(zhì)是好的,但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對人冷漠無情,缺乏自制力,不討人喜歡,有一種夸張的獨立意識。”母親對她和哥哥并非一視同仁,而且認為她不討人喜歡——我們可以設(shè)想一下這種感覺產(chǎn)生的后果,然后就可以理解卡倫的憤怒的深層來源。
卡倫對她哥哥的感情變化與她對母親的感情變化有相似之處。在羅爾夫出現(xiàn)之前,日記中對貝恩特的幾次提及都是正面的。當他幫助她弄懂一個神學問題時,她寫道,貝恩特真的是“一個好家伙”。他支持她在學術(shù)和戲劇方面的抱負。當他服兵役時,卡倫把他描述為“我們親愛的小伙子”,她“非常想念他”。可是,貝恩特反對她與羅爾夫的關(guān)系,這種偏見讓她感到厭惡,她開始把他與她高尚的導師作比較。貝恩特是一個“冷酷的懷疑論者和憤世嫉俗者”,而羅爾夫是一個具有“嚴格道德觀念”的理想主義者。卡倫覺得貝恩特的“功利主義道德觀”在羅爾夫提供“有效的抵消”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感染”她了。
卡倫對貝恩特的憤怒直到事件發(fā)生三年后才在日記中表達出來。在她收到羅爾夫來信的一個月之前,她承認了她對哥哥的“報復(fù)行為”。貝恩特希望她給他的女朋友寫信,“這樣她就可以放心地在圣靈降臨節(jié)和他一起旅行了”;但是,盡管卡倫在道義上不反對,她還是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在她與羅爾夫談戀愛的時候,貝恩特曾惡意地“破壞過他們的約會”。
卡倫對貝恩特的憤怒,就像她對桑妮的憤怒一樣,有著比羅爾夫事件更深的根源:“他對我總是不公平……而現(xiàn)在,所有宿怨都蘇醒了,它緩慢但明確地儲存起來,我的態(tài)度氣得他快發(fā)瘋了,是的,我卻從中得到了樂趣。”除了羅爾夫事件,《青春期日記》并沒有提供卡倫所抱怨的不公平待遇的具體信息,但后來的作品會對此有所說明。無論原因是什么,卡倫的心中都堆積著一股強烈的“怨恨”,這股怨恨一直被壓抑著,貝恩特的要求讓它暴露出來。和桑妮的情況一樣,卡倫覺得她過去被欺騙了,貝恩特“總是那么不公平”,而她卻“足夠愚蠢”地予以配合,但現(xiàn)在她看到了真相。和桑妮的情況一樣,《青春期日記》揭示了導致卡倫幻滅的原因,而沒有解釋她此前將貝恩特理想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