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59.趙王好謀算
- 大明:建文遺子,從白蓮教主開始
- 長安春雪
- 2138字
- 2023-02-13 06:04:00
朱高煦想了一會,突然靈機一動,此時不就是好機會嗎,此時不提何時提?
朱高煦跨前一步,大聲說:“陛下不必傷懷,您夙夜憂勞,勤勞國事,古往今來的圣君未有能及陛下者?!?
朱棣一向最不喜歡聽臣子拍馬屁,但今日一反常態,夸起了朱高煦:“你還是有良心的,聽得出來,這些話也是你肺腑之言。”
朱高煦心中一喜,有門,但他卻不動聲色接著說:“捐監實乃利國利民的良政,胡儼一介腐儒,豈能領會陛下的深謀遠慮,北征大業,關系到我大明基業萬年……”
朱高煦話沒說完,突然身后有人接話:“漢王殿下所言甚是,臣也有一言。”
眾人一看,正是戶部尚書夏原吉。
“說?!敝扉厣碜?,臉色已恢復了平靜。
夏原吉接著說:“如今戶部府庫空虛,捐監的糧食正可填補軍糧短缺,但若是捐監的糧食由戶部收項,再劃入兵部賬上,這中間又憑空多出許多賬目……”
眾人立即就聽明白了,夏原吉要說的是捐監糧食具體怎么收,怎么用的問題。
正常各地的田賦收糧,自然是入戶部賬上的,糧食收入戶部官倉,這是毫無疑義的。
但這次收糧與歷來收田賦不同,收上來的糧食就是專門要做軍糧的,如果直接入戶部的賬吧,以后又涉及到戶部和兵部對賬銷賬,如果直接劃到兵部的賬上,兵部又沒有糧倉和相應支應賬目。
朱棣已聽出夏原吉的意思,不是要反對捐監,而是要說糧食該怎么收怎么用的問題:“你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說吧。”
夏原吉侃侃而言:“臣的意思是,捐監收上來的糧,索性戶部不入賬,朝廷劃出專倉,專收捐監糧食,義民所捐直接進入專倉,建立專賬,專收專用,這樣既免去戶部兵部入賬出賬的繁瑣公文手續,也能杜絕……咳咳,杜絕中間往來的損耗……咳咳,還有城狐社鼠的非分之想?!?
他雖說的含蓄,但眾人也都聽懂了,這是防著有人從中克扣這些糧食。
金幼孜品咂著夏原吉的話,不覺暗中佩服,不愧是大明好賬房,這才是老城謀國之臣,別人還在糾結要不要干的時候,他已經想到了該怎么管理這么多的糧食,這老貨比胡儼那腐儒強多了,是個干實事的人,難怪皇帝愛重,這么多年一直視其為股肱之臣。
金幼孜雖常年在內閣顧問政務,但畢竟也曾是從基層做起來的,深知下頭那些官吏的黑心手段,戶部和兵部基層的齷齪官們,死老鼠還要榨出油來,真收上來幾萬幾十萬石糧食,三入兩出,層層報賬,平銷對賬,賬目幾經過手銷抵,再報些損耗霉爛,最后能有六七成能運到前線就算不錯了,結果就是朝廷放棄臉面收上了的軍糧,最后反倒養肥喂飽了那些不要臉的貪官。
夏原吉的諫言,才是金玉良言,才是皇帝真想聽的,才是查缺補漏。
朱棣頻頻點頭,面露贊賞之色:“有道理,下面的事,朕大略是有所耳聞的,戶部兵部的官老爺們,怕是沒幾個干凈的,你這個建議很好,這些糧不過他們的手,就免得被那些齷齪黑心不要臉的官盤剝扒皮了。好在這一點太子早想到了,太子舉薦詹事府右清紀郎于謙專收專辦,太子已經給他打過包票了?!?
朱高煦本想抓住機會收回自己捐出的五萬貫,沒想到半路突然殺出夏原吉,打斷了自己的話,要命的事夏原吉說的還是糧食收儲出入賬的正事,又沒法打斷,夏原吉剛說完,皇帝竟又提出由于謙專辦。
這煩心事真是一件接著一件,正琢磨該怎么開口時,身后的趙王突然站了出來。
趙王朱高燧躬身說道:“兒臣有一言。于謙此人,學術純正,剛正不阿,敢言善斷,是個難得的人才,而且此人心系朝廷社稷,當大大獎拔。”
趙王這番話,不僅讓太子朱高熾倍感意外,就連朱棣都驚訝了:“看來趙王對于謙很了解,很賞識嘛?!?
朱高燧早有成算,繼續說:“南京都察院浙江道監察御史現在只有一人,尚缺一人,兒臣舉薦于謙到南京都察院就任浙江道監察御史。漕河絕潰一案,欽差呂震遇刺后,朝廷并未追派欽差查辦,于謙上任后,可就近督辦漕河絕潰一案?!?
別人還在懵懂時,漢王朱高煦已經品出了朱高燧的算計,朱高燧這一手顯然謀劃了很久,而且各方面考慮的十分全面。
朱高燧主張提拔于謙,并讓于謙督辦漕河絕潰的事,表面上是至公無私之舉,漕河絕潰的事,若真是有人給太子上眼藥,讓太子的親信去查,必然不會令太子蒙冤。而趙王舉薦于謙,首先就摘干凈了他朱高燧自己。
朱高燧這個提議,太子是絕不會拒絕的,在朝臣們眼中,唯一有可能提出反對的,只可能是我漢王朱高煦了,我若公開站出來反對,那么朝臣們就必然認定我漢王朱高煦心虛,害怕查出問題,那么漕河絕潰的事,還沒開始查,我他娘的就已經是最大的嫌疑了。
想明白這些,朱高煦心中大罵老三真是比曹操還奸詐,他側頭咬牙看了一眼朱高燧,老三這招真他娘的陰啊。
這是一箭三雕,既將太子的得力干將調離了京城,又在朝堂上洗清了老三他自己,還把阻撓欽差查明真相的嫌疑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他娘的,老三你真陰啊。
我好心好意保全你,沒揭你的老底,你反過來給我下套挖坑。
你娘的,不對,你娘也是我娘……老三,好啊,你既然無情,以后也別怪我不講情面了。
朱高煦心中把朱高燧罵了一百遍啊一百遍,但此刻朱高熾這邊卻是另一番心思,他雖有提拔于謙的心思,但畢竟前些日子他剛剛將于謙從從九品的右司諫提拔為從八品的清紀郎。
他怕人說閑話,說自己提拔私人,所以原打算讓于謙辦了納糧捐監的事后,再跟皇帝保舉于謙,沒想到趙王竟主動站出來要提拔于謙。
要知道,南京都察院的十三道監察御史,跟北京這邊同品同秩,也是堂堂正七品,若是坐上這個位子,就連朱高熾都覺得于謙升的太快了。而且去南京都察院,這也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