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58.不換思想就換人
- 大明:建文遺子,從白蓮教主開始
- 長安春雪
- 2194字
- 2023-02-13 00:15:31
老子收了糧食難道自己吃嗎?老子能吃幾口?還不是為了給北征的將士準備軍糧,你他娘的!不識時務的老家伙!
朱棣暗罵胡儼不識好歹,你就不會給朕留點面子,非在現在掰扯明白?
朱棣馬上就決定徹底說服胡儼,否則以后朝中不知有多少清流要站出來非議呱噪,眼下先辯倒了胡儼,其他的清流也就不敢胡咧咧了,所以朱棣當即板著臉,語調冰冷的回了胡儼一句:“什么叫用錢財買賣?哪個辱沒圣賢了?你給朕說清楚?”
胡儼也不畏懼天威,直著脖子揚著腦袋大聲說:“交納一百五十石糧食便交換一個監生,此例一開,以后進國子監,就不看學問高低,不看人品優劣,只看誰家有錢沒錢,誰家糧食多,誰就能進國子監,那國子監與酒肆茶樓何異?品學兼優的寒門子弟豈不再也沒有進身之階了嗎?”
朱棣一拍桌子,指著胡儼的鼻子大聲呵斥:“什么叫交換?這些捐糧的義民,那都是心向朝廷的良民義士,急朝廷之所急,想朝廷之所想。別說這些捐糧的義民了,各地官員每年都要上報忠孝義民,朝廷還要擇優褒揚獎拔呢,怎么到你這,就成了交換了?”
胡儼有些上頭,脖子揚的更高了:“這些捐糧的監生,占了本應屬于品學兼優的學子們的位子,從此以后,劣生驅逐良生,國子監再沒有好生源了。”
朱棣氣的站了起來:“良生?你國子監現在的監生都是良生嗎?現在的監生都是什么人?不是恩蔭就是各地選貢的?恩蔭的不說,他們的父兄都曾有功于朝廷。選貢上來的監生,學問真的過硬嗎?過硬怎么上一科都沒考中?你說他們學問好,那朕就偏要較真,考一考他們的學問,他們學問若不行,朕就要查查,他們給了當地督學送了多少孝敬,家里給地方官塞了多少好處?才被推薦到國子監的?再說選貢的,恩蔭的都是朝中官員的子弟,雖然他們父兄曾經為朝廷立過功效過力,但你看看這些紈绔膏粱如今都在干什么,斗雞走狗,偷雞摸狗,哪個干正經事了?收糧捐監,本是利國利民的良策,怎么到你這成了朝廷跟百姓交換了?”
“現在的監生雖也良莠不齊,但捐監的例一開……”胡儼面紅耳赤,還要爭辯。
“得得得……”朱棣也懶得再跟胡儼費唇舌了,他是馬上的天子,歷來治軍都是令行禁止,軍令如山,哪能容許別人置喙他的命令,他一擺手:“把胡儼給我趕出去,國子監你也不用去了,在家老實呆著,讀你的圣賢書吧。”
胡儼被攆出了殿,朱棣猶自不肯落座,在御案前來回踱步,指著下面眾臣:“現在人也不少,這就廷議,都說說,國子監祭酒的差事,胡儼還能不能干?”
皇帝在氣頭上,哪個敢站出來說話?
胡儼不同意捐監,這官肯定是不能干了。
眾臣都明白,胡儼提出捐監的弊端也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捐監解決的是北征軍糧的問題,在皇帝眼里,你質疑捐監,那就是質疑皇帝收取軍糧,骨子里就是反對北征的決策,那皇帝豈能容你?
朱棣來回走了幾圈,氣多少消了一些,見眾人沒一個說話的,他緩了口氣說:“胡儼當不起國子監這么重的擔子了,朕決定讓他滾蛋了,你們再給朕舉薦一個祭酒來,換個能干的,愿意干的。”
皇上直接把話挑明了,誰還敢頂著上,趕緊都恭順的低頭,表示對皇帝的處置沒有異議,而且也都祈禱下一塊石頭可別扔下來砸到自己。
朱棣又說:“朕把話放在這,收糧捐監這件事,能干也得干,不能干也得干,掰不過彎來就換人,誰能干誰上。”
本來這件事,到這就算有了了結,眾臣都無異議,捐監的決策一致通過,朝廷頒旨施行,天下皆稱頌天子英明,軍糧源源不斷運往京師,北征最后一個后顧之憂徹底解決。
可偏偏這時朱棣又說話了,而且不知為何,朱棣竟面露悲戚之色:“朕累了,忙了一輩子了,辛苦操勞了一輩子,圖的是什么?還不是想讓這天下太平,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嗎?朕難道是為了自己吃喝享樂嗎?”
“朕若不是為了天下,為了百姓都過上好日子,天天起早貪黑做事干什么,累得一身是病圖什么?好好當個藩王,榮華富貴一點也不比皇帝差,又比當皇帝快活逍遙,難道朕不知道吃喝玩樂痛快?”
“朕料想,千年之后,必會有人罵朕奪位篡權,罵朕是亂臣賊子,可誰知道朕的苦衷?朕不是戀戰之人,與其等著后人罵,還不如趁早把建文找回來,把建文的后人找回來,把這位子還給他,讓大哥的子孫回來坐龍椅……朕這一生的操勞……”
說著朱棣竟真的垂下淚來,他已有了年紀的人,老淚縱橫,還真令人動容。
朱棣說的情真意切,也確實淚流滿面,但誰敢把他的話當真?胡濙就站在眾臣隊列中,皇帝對大哥家后人的態度如何,胡濙才最有發言權。
眾臣都不免犯起了糊涂,皇帝突然說起這個事來,是什么意思?胡儼反對捐監,你罷了他的官,換個聽話的不就完了嗎?
這又是哪一出啊?
眼見皇帝為了捐監一事竟如此動情,漢王朱高煦心里不免犯起了嘀咕,他一向最喜歡琢磨老爹的心思,但這兩年這老頭子的心思越來越難猜了,你也不知道這老爺子心里想的是啥。
今天冷不丁來這么一出,是御膳房送的早膳太好吃了,對了皇帝胃口?還是御藥房送錯了藥?
朱高煦這兩日一直在挖空心思苦思冥想,想著找個合適的機會跟皇帝開口,收回初一那天大朝會上捐出的五萬貫。
他原本算準了太子沒錢,想給太子挖坑的,沒想到太子竟弄出捐監這么個損招,從江南的富戶手里弄糧食出來,不僅徹底解決了軍糧的缺口,而且把自己繞進去了。
眼見太子一箭雙雕,既解決了軍糧,又在皇帝那里賣了好。
反觀自己這邊,捐五萬貫的大話是當著所有朝臣的面喊出去的,覆水難收,現在是騎虎難下,簡直比吃了蒼蠅還膩歪,所以今日一上朝,朱高煦看誰都覺得面目可憎,看誰都覺得像是要跟自己說拿錢,日娘的你們可是一個銅板不用出,我可是要實打實從腰包里掏五萬貫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