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57.周王謀反
- 大明:建文遺子,從白蓮教主開始
- 長安春雪
- 2091字
- 2023-02-12 09:47:24
太子哪知道小白的心思,他見小白臉色不善,還道是自己沒有明確說安排哪個官職,小白不滿意,連忙解釋:“偵辦緝捕邪教的案子,原本應該由錦衣衛(wèi)去辦,但錦衣衛(wèi)原指揮使紀綱只知道查建文余黨,結果建文的下落沒查出來,他自己倒跟老二攪合在一處了。”
說到這里,朱高熾竟是咬牙切齒的,想必當年太子和紀綱有不少過節(jié):“好在接任的賽哈智是個謹慎人,不跟老二瞎攪合,但謹慎人也有謹慎人的不好,他一味的墨守成規(guī),多一分責任也不肯擔,致使這兩年白蓮邪教猖獗,民間宵小作祟,蠱惑民心,對抗官府,皇上頭疼不已,所以陛下一直想在錦衣衛(wèi)之外,專門成立一個衙門,查辦邪教。”
于謙在一旁有些不自在,他已聽出來了,這不就是第二個錦衣衛(wèi)嗎?
他早就對錦衣衛(wèi)的行為頗有微詞,一想到小白要去那種衙門,更替小白著急,去那種衙門,一輩子的名聲可就廢了。
他剛想站出來替小白拒絕,太子又說:“這個衙門還沒正式成立,陛下近來一直為北征軍費軍糧的事操心,這事沒顧上,回頭我再問問皇上的意思,如果陛下下旨,我就薦了你進去,這差事跟抓賊的捕吏差不多,不需要滿腹經(jīng)綸,只要不是睜眼瞎就行,而且還是官身,這樣你也就算有了出身。”
---------------------
永樂二十年,大年初二那天,太子進宮跟皇帝提議納糧捐監(jiān),恰好碰到天子單獨召見周王,周王告退時臉色慘白,神色慌張,皇帝在殿中到底跟周王說了什么,沒人知道。
太子曾請示過周王的事,皇帝嚴令他不要管,所以朱高熾盡管起疑,卻不敢提一句。
不過從初五開始,有關周王的召旨連連,周王的事件的迷霧逐漸散開,真相逐漸露出水面。
正月初五,旨意稱周王進京,移交有司,任何人不得私見周王。
正月初八,皇帝下旨,旨意中稱周王府河南中護衛(wèi)里有個叫丁俺三的,秘密舉報周王意圖謀反,皇帝命朝臣議定周王之罪和處置辦法。
這旨意一下,滿朝皆驚,要知道,永樂皇帝就是以藩王起兵靖難,最終占了南京城坐了天下的,所以永樂皇帝登基后對藩王防范尤甚,谷王朱橞、遼王朱植、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藩王,不是被囚就是被削掉了護衛(wèi)。
但這周王與別個藩王可不同,他是永樂皇帝的同母兄弟,一向在藩王中恩隆最盛、賞賜最多,周王的護衛(wèi)也一直沒有被削,就連御史彈劾周王及周王的兒子們在封地的不法事跡,永樂皇帝也是睜只眼閉只眼,最多只是申斥幾句了事,從來沒有處罰過。
這次周王竟然是謀反,這跟飛揚跋扈就不同了,看來這次皇帝真的動怒了。
初八下午,又一道旨意下來后,又有一些細節(jié)爆料了出來,丁俺三告密后,被錦衣衛(wèi)秘密保護起來,密送京城,錦衣衛(wèi)將周王謀反的事告知皇帝后,皇帝沒有大張旗鼓的查辦,而是派出緹騎,秘密將周王請到了京城。
所以才有了周王已經(jīng)進京見到了皇帝,身為太子的朱高熾竟然聞所未聞。
周王畢竟是皇帝一奶同胞,到了京城后,除了不能自由行動,一應衣食供給仍按藩王的例。
皇帝沒有大興牢獄,只是讓朝臣們上奏本諫言,該給周王定什么罪。
定什么罪?
事情不是明擺著嗎?只要是將告密人的口供坐實了,那就是謀反,還議個什么罪,全家殺頭不就完了嗎?還議個什么?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嗎?
一些有心的官員,在皇帝的旨意中,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正月初十,乾清宮。
丹墀之下,太子、漢王、趙王三人站在最前排,后面是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刑部尚書金純、戶部尚書夏原吉、吏部尚書蹇義、兵部尚書方賓、工部尚書吳中、禮部侍郎胡濙,還有內(nèi)閣學士楊榮、金幼孜,還有錦衣衛(wèi)指揮使賽哈智也在列,還有一個人的列席多少讓人有些意外,國子監(jiān)祭酒胡儼。
朱棣說:“太子的條陳你們也看了,允許義民納糧捐監(jiān),只要是身家清白者,捐糧一百五十石便可授監(jiān)生,進國子監(jiān)學習……”
朱棣掃視眾臣,語氣平和的問:“你們覺得是否可行?有沒有要補充的?”
所有人都明白,皇帝要用這個辦法籌集軍糧的缺口了,這個辦法能為朝廷收上來幾十萬石糧食,一下子就解決了大問題。
北征是皇帝心中頭等大事,誰敢在這上面跟皇帝相左?皇帝征詢大臣意見,不過是走走過場,誰肯在這上面跟皇帝較勁?
況且皇帝問了是否可行后,還問臣子們有什么要補充的,顯然是讓眾人查漏補缺,而不是提反對意見。
所以皇帝問完話后,眾人都不說話,這就是態(tài)度,沉默就是默認。
大家都抱定了一個心思,就這樣吧,大家都挺忙的,趕緊進入下一議題。
可是世間的人和事就是這么怪,偏就有人不開眼,偏就有不怕死的人要去撥弄逆鱗。
這個人就是胡儼,胡儼跨前一步,大聲說道:“陛下,臣有話要說。”
朱棣本以為要全體通過了,不料半路突然殺出一個胡儼,眼見胡儼凝目攢眉,表情嚴峻,心知這老家伙定不會有什么好話,朱棣不禁微微皺了皺眉,說話時已帶出了些許不耐煩的情緒:“講。”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胡儼不愧是當代大儒,開口便引經(jīng)據(jù)典,搬出了《論語》中的名句:“監(jiān)生,國家歷來是選拔勛臣子弟和各地優(yōu)選士子,是朝廷候選官員的人才后備,一旦朝廷有急用人之時,不及開科取士,吏部便可從監(jiān)生中則品學皆優(yōu)者入仕,以解燃煤之急,解君父之憂,所以監(jiān)生雖不是官,但事關朝廷選材用人的大防,事關大明江山基業(yè)長存,怎可用錢財買賣?真是辱沒圣賢啊。”
胡儼為人耿直,說到最后不免有些激動,話說的沒了輕重。
朱棣一聽臉就黑了,這老家伙說話真他娘的不中聽,你的圣賢書白讀了?“讀書人的事,怎么能叫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