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有規律:從商業模式出發(第2版)
- 肖志剛
- 1932字
- 2023-01-30 19:40:51
第三節 金融與投資的區別
從事時間套利的投資,其盈利多少,一方面取決于收益率,另一方面更取決于本金規模的大小。
利潤=本金×時間價差
除了專注于時間價差以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途徑外,還有一個途徑是通過做大本金規模,來實現利潤最大化。這就是最傳統也是最主流的金融,包括銀行、信托、租賃、保險、公募、私募等行業,都是利用客戶資金擴大自己的本金規模,拿別人的資金當作自己的本金,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這與互聯網行業有相通之處。如果說互聯網公司是圍繞著流量轉的話,那金融公司就是圍繞著資金轉。
在互聯網公司有兩個體系的人,一批人是圈用戶造流量的,另一批人是通過運營把用戶賣出去變現的。微信、抖音這種是自己圈來了海量用戶,簡單賣廣告即可,屬于典型的圈用戶造流量。這種公司重點在造流量,有了流量怎么賣錢都行,通過游戲、電商、廣告等,形式不限。而淘寶、拼多多、攜程、前程無憂這種則是采購流量過來,然后高價賣給店主或廣告主。這種公司重點在變現環節,流量主要靠買,從哪里買來的流量無所謂,可以從微信、抖音、百度、自媒體、社區、論壇,甚至線下購買,形式不限。
在流量的世界里,造流量的公司普遍擁有體驗非常棒的產品,對產品經理要求很高,比如微信的張小龍、蘋果的喬布斯、抖音的張一鳴、特斯拉的馬斯克,他們首先是頂級的產品經理,其次才是管理者。而那些變現流量的公司,不管是支付寶、釘釘還是京東、拼多多,產品體驗層面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因為它們不靠產品自身創造流量,而是花錢買流量。
金融行業與之類似,內部也有兩批人,一批是圈資金規模的,可以通過開設網點的零售形式,也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的批發形式,或者找有網點的銀行代銷,也有保險這種直銷形式;另一批是將前者圈來的資金作為本金,拿到金融市場投資,盡量提高收益率。嚴格來說,第二批人從事的才可能是投資工作,而第一批人需要懂點投資基礎,但工作內容和重心還是圈規模,類似于互聯網公司的圈用戶造流量。可以說,經營金融企業,從事的是如何加大資金杠桿的生意,這是金融企業員工的工作重心。而投資本身,是基于時間維度進行價格預測的行為。嚴格來說,金融企業大多數員工與投資關系不大,只有金融企業內部投資部門的員工才是從事投資工作的。
簡而言之,從工作內容與屬性來看,金融是負責規模的,投資是負責收益的。在這個世界里,圈規模的人,其實不用太懂投資,就像淘寶和京東不需要把App做得多么好用,能用就行。而真正投資的人,需要像產品經理一樣,精心打磨才能成就一款好的產品。事實上,產品經理與基金經理兩者也是相通的,都需要深刻洞察社會、洞察人性,才能獲得好的成績。
這樣也可以放在一個框架里,來理解巴菲特與索羅斯的區別。巴菲特搭建的模式首先是做大本金,用的是保險公司的浮存金(保戶交來的保費沉淀部分)來投資股票,賺了歸自己。而索羅斯在投資實踐上,可以在股票、外匯、期貨等市場上縱橫捭闔,無不體現了他是真正的時間套利者。兩人的差異,完全不是用投資與投機這么簡單的詞匯可以概括的。套用前面的公式來解釋就是,巴菲特的一部分重點放在了本金上,而索羅斯則放在了時間價差上。
當然,索羅斯成立的量子基金,本身也是通過客戶資金增加了資金規模。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計算收益率的時候,巴菲特的收益率分子包含了浮存金帶來的收益,而分母則不包含浮存金。而索羅斯這種基金在計算收益率的時候,分子、分母都包含了客戶資金,這樣的口徑更能反映真實投資能力。
基金公司的商業模式以規模為目標,收益只是做大規模的手段。做大規模的最優辦法就是在高點大量發行,次優辦法才是做好收益。這就導致走完一輪完整的牛熊之后,基金投資者普遍都虧得遍體鱗傷,過去20年莫不如是。負責收益的基金經理被批判得如過街老鼠,而負責規模的人卻若無其事。往往緊隨其后的是對基金投資及基金經理的各種約束,比如要求基金經理跟投進行利益綁定。
基民虧錢了,有壞人嗎?壞人是誰?所有人可能在第一個問題上都認識對了,而又會在第二個問題上都認識錯了。壞人并不全是負責收益的基金經理,負責規模的基金銷售應該對這一切負首要責任。
實際上,如果真的要保護基金投資者,就應該像限制P2P銷售一樣去限制基金的銷售,比如基金凈值低于1元的基金公司禁止發行新基金。這樣,基金公司就不再敢在高位狂發基金了,轉而會在低點時千方百計地多發新基金。監管層應該像創業板、科創板、融資融券一樣設置門檻,實行投資者適當性制度。比如,要求具有5年基金投資經驗或基金資產超過50萬元的基金投資者,才可以申購新基金,這樣就能大大降低新基金投資者“被坑”的風險。
目前,基金投資完全沒有門檻限制,這是造成基金投資者虧錢比股票投資者更普遍的原因。監管層如果能把股票投資的適當性制度,照搬一些到基金投資上來,則善莫大焉,同時也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