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資有規律:從商業模式出發(第2版)
- 肖志剛
- 1774字
- 2023-01-30 19:40:53
第六節 狹義投資:科學與藝術
幾乎所有的基金經理都是由研究員培養而來,因此研究與投資的區別,成了大家繞不開的一個話題,尤其是對于新任的基金經理,更是面臨從研究到投資的角色和思維的轉換。
每次面對一只新的股票,第一步都是去試圖預測會不會漲、漲多少、什么時候漲。回答完了這三個問題,研究員工作就算結束了,下一步就是基金經理的事情了。
比如研究員通過研究,預測到某只股票未來三年會翻倍,從10元漲到20元。接著,有的基金經理可能會10元買入12元賣出,有的12元買入18元賣出,有的18元買入15元賣出。說不定還有人10元買入15元賣出,再12元買入20元賣出。或者有的經理只買了1%倉位,有的經理買了10%倉位,那收益率差別更是巨大。總之,研究員看來,預測是很成功的,算收益率的話是100%,但基金經理的收益率就千差萬別了,有賺120%的,有賺20%的,還有虧錢的。
同樣的研究成果,最后不同的經理實現的收益率差異巨大,背后的原因就在于研究與投資其實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投資收益率可以分解為潛在收益率與兌現率,在追求投資收益率的道路上,前提當然是要有較強的研究預測能力,同時也要有較高的兌現能力。前者可以說是完全取決于研究能力,后者才是狹義的投資能力,也可以說是交易能力,也有人說是配置能力,但從中文詞匯角度看,交易更為接近吧。
在這里有句諺語可以借用下,“只有小孩才在乎對錯,大人只關心利益”,套用在投資上,就是只有研究員才在乎預測的對錯,基金經理只關心賺了多少。于是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賣方研究員的開場白必須是“正如我們所預期的……”,買方研究員則只能私下抱怨基金經理通通都是“豬隊友”,一頓研究猛如虎,卻被經理虧成狗。
不管個人還是基金,股票賬戶都可以視為一個組合,組合的收益其實就是組合內所有個股盈利的加總。
具體來說,優秀的交易可以將一個潛在的賺錢機會盡可能賺到,甚至超越潛在收益率,這時就相當于將價格曲線拉直了。這需要在正確的時間,配置正確的股票,持有正確的時間。比如該重倉時重倉,該輕倉時輕倉,該左側時左側,該右側時右側,該偏離時偏離,該分散時分散,該長期時長期,該短線時短線。在估值單邊上升的階段,右側交易就比左側好,也就是追漲殺跌比高拋低吸更優,反之亦然。理論總是很正確,現實操作卻處處透著反人性。根據長期觀察,喜歡重倉的基金經理很難接受輕倉,喜歡左側的基金經理很難接受右側,更沒法做到時而左側時而右側。
如果觀察賽馬游戲的話,最終的成績取決于選馬水平,也取決于騎手水平。同一匹馬,不同的騎手來騎成績會不一樣;同一位騎手,騎不同的馬,成績也會不一樣。騎手與馬對最終成績的影響,既是合作的,又是獨立的。
投資也可以分解為研究與交易兩件事情,最終收益率既取決于研究水平,也取決于交易水平。同樣的研究預測,不同的基金經理收益率是不一樣的,可能是心態、膽識、魄力不一樣。同一個經理,買不同股票的收益率就更是不一樣了。
投資者的交易能力,與預測能力無關,與性格、心態、膽識、魄力等個人特質有關,這就是所謂的投資反人性所在,相比而言,研究預測就不存在反人性一說。無論是宏觀研究、策略研究還是行業研究,無論是研究需求還是供給,無論是研究銷量還是價格,都不存在反人性的說法。大家經常會討論到投資到底是科學還是藝術,其實這個問題也比較好回答了,研究是科學,交易是藝術,界限清晰。因為研究預測本身就是基于規律展開的,如果沒有科學規律,研究就無從談起。
在對一個基金經理進行風格分類的時候,很多人是看買了什么股票來判斷的,比如買的TMT比較多的就歸為成長型風格,買消費股偏多的就歸為價值型風格。對此我是不太認可的,因為這還是在研究預測層面的分類,只是說明這個經理更擅長研究這些領域,頂多算是研究風格。就像平時說起喜歡的美食,如果說喜歡素或喜歡葷也沒明顯說錯,但如果說是喜歡川菜、粵菜,顯然更準確。
更準確的風格分類,應該是看怎么買,而不是看買什么。比如,左側買與右側買就是兩種風格,而且左側更接近于傳統意義上的價值風格,重倉就比輕倉更接近價值風格,長線比短線更接近價值風格,均衡比偏離更接近價值風格,那么最接近價值風格的其實是同時長線、左側、重倉、均衡的這種風格,而不是買茅臺股就是價值風格,就算那些游資買了銀行股,也改不了他們游資的風格。
還是舉美食的例子,同樣是雞,可以有辣子雞丁、小雞燉蘑菇、白切雞、文昌雞等做法,這才是美食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