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唐朝的那些事(三十八)
書名: 趣談隋唐史鑒作者名: 作家rTT0sc本章字數: 1379字更新時間: 2023-03-04 08:43:35
李世民:工作不好干,但還是要努力干好(五)
(二)堅定信心,明確唐朝發展的優勢和特色
雖然老李頭創立了唐朝,但連年的戰爭和為了獲取政權而大肆分封,使得國力損耗甚大。李世民接手的其實是個爛攤子。據《新唐書·志四十一》記載:太宗御極之初,戶不及三百萬。由于這其中包含了軍戶,實際平均到一戶不超過三人,勞動人口則更少。同時,天災不斷,物價飛漲,外敵環伺,政權岌岌可危(《貞觀政要》:太宗自即位之始,霜旱為災,米谷踴貴,突厥侵擾,州縣騷然)。
在一手爛牌面前,有的人是徹底放棄,渾渾噩噩隨波逐流;有的人是咬緊牙關,找準賽道,奮勇搏擊,全力爭取最后的勝利。
李世民無疑是后者。
他在軍事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果沒有后來的玄武門之變,他可能最多是一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將領。
他發動了政變,奪去了政權,做了君主。他勵精圖治,勤勉工作,奮發有為,可能也最多是歷史上一個有作為的明君,像漢文帝、漢景帝、隋文帝那樣。
而且萬一上臺后,想想自己打仗槍林彈雨中能活下來已經十分不易,怎么著也要好好享受現在的和平生活,開始放縱自己的私欲,而忽略了自己一言一行、每一個決策都將影響千千萬萬百姓生活的事實,致百姓的苦難于不顧,也極有可能成為隋煬帝、秦二世這樣的昏君,甚至有可能成為唐玄宗這樣晚節不保的君主。
李世民之所以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封建君主,就在于他建立了一個模板和體系,這個模板和體系是經過歷史的檢驗,并由一批賢臣良吏幫他健全完善。
領導決策是關鍵,領導的情懷和格局是關鍵中的關鍵。
上臺后的李世民需要鼓舞士氣,團結班子一批人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他們要知道這個時期和以前相比的優勢在哪里?
優勢1:李世民對自身和歷史趨勢看法精準透徹。在執政方向上,李世民覺得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第一位的。雖然唐朝軍隊剛剛打敗了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軍中士氣高漲,但連年戰爭已經讓老百姓不堪重負。故而突厥等外部勢力縱然不斷挑釁侵擾,但韜光養晦休養生息才是國之根本。因此,要想安定天下,君主自己必須首先端正自己的言行,切不可貪圖酒色玩樂,破壞了政治生態。君主欲望越多,對老百姓的危害就越大(《貞觀政要》: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讟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
國力強盛了,資源豐富了,是不是統治就可以長久了呢?李世民覺得也未必。他舉例說在隋朝末年,政府儲備的糧食可以供天下老百姓吃五六十年。隋煬帝楊廣仗著國庫充足,奢華無度,最終導致滅亡。所以國力強盛與否?國庫充足與否?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恐怕還在于治國理政的人,還在于民心的向背(《貞觀政要》: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與足?’但使倉庫可備兇年,此外何煩儲蓄!后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