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的強光燈烤得喬夏后頸發燙。
她坐在《非遺中國》訪談席上,看著自己的臉在對面監視器里被分割成三個畫面——左側是昨天河灘質問的片段,中間是嚴松齡在機場被記者圍堵的直播,右側則是自己別在腰間的那枚子彈殼特寫。
“喬小姐,您指控嚴教授與四十年前的污染事件有關,是否有確鑿證據?“
主持人李曉雯的聲音很溫和,但喬夏注意到她耳返里不斷閃爍的藍光——那是后臺導播在實時調整問題。玻璃墻外的制作人正瘋狂比劃著“切割“的手勢。
喬夏端起茶杯。水面倒映出觀眾席最后一排的陌生面孔——穿黑色高領毛衣的男人正用手機拍攝全場,他指關節上的老繭明顯是常年練琴留下的。
“證據在這里。“
她突然解開腰間綠絲絳,當眾脫下外袍。現場一片嘩然——內襯上縫著的七張顯微照片在鏡頭下纖毫畢現,每張右下角都蓋著紅旗化工廠的檢驗章。
導播間亂成一團。
“切廣告!快切——“
李曉雯的耳返突然炸響刺耳電流聲。直播信號詭異地持續著,喬夏的聲音通過衛星傳向全國:
“1974年8月15日,黃河下游七個采樣點同時檢出氰化物超標,而當天在那里比武的七位民間武者......“
她舉起奶奶的筆記本,翻到被血漬浸透的那頁:
“除了我奶奶,其余六人的尸檢報告都寫著'溺水身亡'。“
監視器里的嚴松齡突然在機場暴怒,他推開記者時,西裝袖口滑落——手腕內側的齒輪刺青在鏡頭前一閃而過。
后臺走廊的應急燈忽明忽暗。
喬夏被保安“護送“著走向出口時,那個黑衣男人正靠在消防柜旁擺弄手機。他抬頭時,喬夏看清了他胸前的銀色徽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雙橄欖枝標志。
“周懷瑾。“他伸手擋住保安,“文化節組委會的。“
保安面面相覷。周懷瑾的拇指在手機屏幕上一劃,喬夏的電子邀請函立刻跳出來,法國文化部的鋼印在昏暗走廊里泛著微光。
“您剛才的表演......“他遞來一件繡著暗紋的白色外套,“比獨竹漂精彩十倍。“
喬夏聞到外套上淡淡的沉香味,袖口內襯用金線繡著《廣陵散》的減字譜。
演播大樓外的露天咖啡座,周懷瑾用三枚銅錢在桌面排成卦象。
“嚴松齡提前飛巴黎不是逃跑。“他推過平板電腦,上面是會展中心地下三庫的平面圖,“第七個毒桶根本不在河里。“
喬夏盯著那個被標記為“1974年中法工業交流展品“的倉儲區,突然明白奶奶當年為何堅持要她背《鹽鐵論》——“清水明鏡不可以形逃“。
“他們當年往黃河排的只是實驗廢料。“周懷瑾的指尖停在某個加密區域,“真正的大規模生產......“
無人機的嗡鳴突然打斷談話。易天操縱的航拍器俯沖下來,吊籃里裝著嚴松齡遺落在演播室的公文包。翻開的內袋露出半張泛黃的合影——年輕時的嚴松齡站在塞納河畔,身旁的法國人捧著個刻有七星標記的金屬桶。
深夜的高鐵上,喬夏用毛筆在車窗上勾勒塞納河岸線。
周懷瑾遞來的資料顯示,當年紅旗化工廠的氰化物提純技術,實際源自法國某軍工企業。而奶奶他們取樣的那天,恰逢中法簽署首個工業合作協議。
“你奶奶的槍法叫'七星伴月'。“周懷瑾突然說,“七槍必須點在同一個呼吸周期。“
喬夏猛地轉頭。這套槍訣是喬家秘傳,連易天都不知道。
月光透過車窗,在她掌心投下七個光斑。周懷瑾的懷表恰在此時打開,里面嵌著的照片上,年輕學者與一位白發武者并肩而立——那是穿著1973年全國運動會制服的奶奶。
“家父當年是水質監測員。“他輕聲說,“也是第七個采樣點的記錄者。“
列車穿過隧道,黑暗吞沒了兩人震驚的表情。
巴黎戴高樂機場的電子屏正滾動播放嚴松齡的聲明:
“某些網紅為博關注污蔑學術前輩......“
喬夏拉高衣領。她腰間別著的已不是子彈殼,而是周懷瑾給的微型檢測儀。安檢門掃描到她時,儀器屏幕悄然亮起紅色——航站樓某處有氰化物反應。
遠處貴賓通道,嚴松齡正與接機的法國人握手。那人西裝翻領上別著的,正是半個齒輪形狀的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