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3.不能給他機會
書名: 大唐:截胡武媚娘,李世民崩潰了作者名: 長安春雪本章字數: 2929字更新時間: 2022-12-21 10:16:28
李治早已打定了主意,這案子絕不能讓李恪去查,不能給李恪表現的機會,所以聽皇帝點名自己,趕緊說:“兒子認為三哥分析的有道理,案子可以按照三哥的思路來查。父皇也說過,三哥英武,有您當年的風采。三哥去辦,一定能馬到成功。”
李治此話一出,李承乾和李泰臉色同時一變。
就連李世民的臉色也是微微一凜。
李治這句話是明褒實貶,“英武類我”是李世民對李恪的評價。
但也正因為這句話,讓李恪成了李承乾和李泰的心病,尤其是這次皇帝將李恪留在京中,在朝野掀起一波不大不小的風浪,更讓本就極其敏感的李承乾和李泰對李恪加了十二分的防范。
“稚奴,這個案子你能辦嗎?”李世民突然開口問了一句。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眾宰相都偷眼去觀瞧李治,李泰和李承乾也低頭半側身去看李治的反應。
李恪直接轉過頭,盯著李治的臉。
“兒子……”李治知道,想出頭,必須抓住機會一展自己的才華。
剛才明褒暗貶攪黃李恪的差事,就在琢磨自己試試把式的可能。
此時父皇問自己,他心中暗自高興,但他不能表現的太熱切,否則太子和魏王立即就會調頭攻擊自己,只得故作為難的說:“兒子沒辦過案子……”
李世民看著李治,最終下定了決心:“岑文本,讓高季輔擬旨,晉王李治,授右武侯衛大將軍之職。”
說完李世民看向李治:“稚奴,這案子就交由你辦了。”
中書侍郎岑文本跨前一步,口稱領旨。
唐代三省制,中書省擬旨發敕,門下省負責覆核審查,尚書省落實執行。
由于尚書省下面的六部的工作龐雜系統,專業性強,所以中書省是六名中書舍人的編制。
六名中書舍人分押六曹,每個舍人分別負責尚書省某一部的擬旨發敕。
舉例說明,若甲舍人負責民部擬旨,那么所有與民部有關的旨意,都交由甲舍人擬定。
遇有重大的事件,中書省還要五花判事,即五名舍人同時擬旨,中書令和中書侍郎選擇最好的一份。
一旦皇帝指定某個中書舍人直接擬旨了,那么就說明皇帝對此事很急,想盡快走完復雜的流程。
出現這種情況,就意味著這件事要特事特辦了。
皇帝的表態堅決,眾人也不好置喙。
對李承乾和李泰來說,這個結果對他倆來說,都是可以接受的。
他倆的心思差不多,只要不讓對方主導辦案,只要不是李恪,其他誰都行。
案子交給李治,這個年少的弟弟還是好控制的。
李治主導案件,是個各方都能接受的結果,所以這個決策雖然出人意料,但沒有任何反對聲音。
正當眾人都松了一口氣之時,殿門開了,一個小內侍匆匆進來,快步來到丹墀之下。
李世民問小內侍:“怎么回事?”
小內侍戰戰兢兢的答:“刑部尚書馬周求見,說有急事,需要立即見駕。”
李世民眉頭一皺:“宣他進來。”
小內侍答應著趕緊出去了,旋即引著馬周進入殿中。
馬周也顧不得禮數,神色凝重的跪地直接說:“靖善坊和東西兩市同時爆炸,死傷數十人,現在刑部和長安萬年兩縣的捕吏已經趕過去了。”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驚訝的看著馬周。
就連原本端坐的李世民都驚訝的站了起來。
自貞觀初年以來,每年秋決的犯人也沒有這么多。
這一次就死了這么多,除了變民暴動,這種事多年來從來沒有過。
“看來有人是要跟我大唐過不去呀。”李世民咬著牙,從齒縫中擠出這句話。
“馬周,三天內,給朕一個說法。”這句話中氣十足,不僅有九五至尊不容置疑的威儀,更帶著憤怒的寒意,所有人不寒而栗。
眾宰相和皇子退下后,李世民單獨留下了李治:“稚奴,你跟朕來。”
幾名內侍還要跟著,卻被李世民喝住了:“滾”。
李治知道,父皇接下來必定要跟自己說十分重要且隱秘的事。
出了甘露殿往東,李世民來到一處剛剛建起不久的高樓前。
這樓就在甘露殿與神龍殿之間,雖然高,但占地不算大,周圍也只有幾十步。
李世民徑直走到樓前,伸出雙手去推門,同時說:“朕打算把這里命名為凌煙閣。”
李治心想,原來這里就是凌煙閣了,也沒什么出奇的,不對呀,現在功臣畫像還沒畫呢!
小樓一共三層,每層格局都很簡單,也沒什么裝飾。
李世民走在前面,李治跟在后面,父子上了三樓。
三層跟一二層一樣,除了幾排擺著卷軸和文書的格架,別無他物。
此時的凌煙閣,準確的說,更像是后世的資料檔案室。
李世民隨手在幾個格架上拿起幾桶卷軸,然后拿過一個蒲團,坐在地上,示意李治也坐下。
唐代的書籍多為卷軸裝,而卷軸組成通常分為(一)卷、(二)軸、(三)飄、(四)帶四個部分。具體的卷軸樣式,通常是在文章末尾安裝一個長度比書卷幅面寬度略長的軸(一般都是木軸,也有玉軸或其他軸),以(二)軸為圓心,將書(一)卷一圈一圈卷在軸上。文人將詩句或文章寫在紙上或縑(jian讀兼)帛上后,若要裝訂成冊,只需依次粘在長(一)卷之上即可。至于(三)飄則在卷首,類似于后世的扉頁,選用質地堅韌不易損壞的材質,紙或絲織品皆可,絲(四)帶系于飄頭,作用是捆縛卷軸。
翻閱卷軸之時,只需解開絲帶,逐次展開,類似場景參見圖窮匕首見。閱讀完畢,書卷隨軸卷起,用卷首絲帶捆縛好,便可將書卷放回插架上。
“這里上不靠天,下不貼地,在這里說話,不入六耳。”李世民鄭重說道。
李治臉色惶恐,能說出這話,說明皇帝接下來要說的話,一定是特別重要。
“朕原本想恢復封建古制,把你們兄弟都分封到各地,前隋二世而亡,不可不鑒。”李世民娓娓道來,語氣平緩:“但是朝中反對的人太多,魏征那些老家伙更說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都是由于分封藩王,藩王勢力膨脹所致,所以后來朕也就撩開手了。所以你、你三哥、你四哥,朕都留在身邊。”
李治不明白父皇為什么說這個,但他知道,這時候不需要自己搭話,只要聽就好了。
李世民將一份卷軸遞給李治:“這是近兩年來乙失夷男在草原上的行動,吞并周圍部族的草場的牧民,壯大實力,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李治看得很認真:“看來他是想做第二個突厥,可惡,可恨。不過這消息都是誰搜集的?”
李世民說:“是鴻臚寺和兵部職方司整理的,幾年前朕就考慮過在北疆用兵的事,所以下令,凡是西域來長安的客商或使節,到了鴻臚寺上籍時,一律都由職方司的郎中去詢問西域和北疆情況,而且都要詳細記錄在案。”
李世民將另一卷卷軸遞給李治:“前幾日,薛延坨的特使突利設來長安求親,朕剛召見了一次,就突然失蹤了,這突利設是乙失夷男的侄兒,也是朕親封的乙失夷男之下的兩位小可汗之一,他若在長安出了事,乙失夷男就有了借口,不管是他出兵襲擾我大唐邊疆,還是繼續向南擴張吞并小部族,都是師出有名。”
李治皺眉:“這件事兒子沒聽說呀,朝堂上也沒討論過。”
“是朕故意封鎖了消息。”李世民嘆道。
“朕命人把突利設住的驛站所有人都秘密關起來了,鴻臚寺對外說那處驛館要重建。這突利設太重要了。對高句麗的用兵方略丟了,可以再擬一份,高句麗雖是遼東小國,朕是一定要解決的,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但高句麗對朝廷的威脅遠不如北邊的薛延坨。朕已決定,先易后難,先解決了高句麗,再解決薛延坨,但在滅了高句麗之前,薛延坨一定要穩住,朝廷不能兩面作戰。”
“兒臣明白了。”李治堅定的說:“父皇的意思,找到突利設,查明此案,給乙失夷男一個交代,穩住他,是嗎?”
李世民點頭:“最近怪事連連,用兵方略丟失,突利設失蹤,今天東西兩市又同時出事,朕感覺這背后似乎有個黑手,揪出他,從今天開始,凌煙閣歸你調遣,凌煙閣這些人,朕已經培養了多年了,都很可靠,各有擅長的本事,你可以放心用。”
說著李世民拿出一方小印遞給李治。
李治想了想,沒有拍胸脯保證,反而皺眉問:“父皇為何選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