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天文·歷法(4)

早在遠古時期,月神就被列為“六宗”(六種祭祀的對象——日、月、星、河、海、岱)之一。《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實柴祀日月星辰,”就是把供奉的祭品放在柴薪上燃燒。在周代已經產生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習俗,后代一直延續“春分朝日于東郊,秋分夕月于西郊”的傳統。現在北京東郊的日壇、西郊的月壇就是明清兩代祭祀日月的場所。秋分之夕祭月,自然希望見到月亮,但是由于秋分的日期在農歷中并不固定,可以出現在八月初,也可以出現在八月末,如果出現在下半月,甚至月末,這時祭月就很難見到月亮,因而魏晉以后,民間就把祭月的活動固定在仲秋望日,即八月十五。這一天整夜都可以看到滿月,而且八月秋高氣爽,“月到中秋分外明”,實在是祭月的最佳時間了。至于正式定名為中秋節,則是宋代的事了。

祭月一般在月亮升起后進行,在露天設案。有的地方所用供物有月餅,瓜果、毛豆枝、雞冠花,蘿卜、藕等。祭拜時,因月屬陰,多由婦人先拜,男人后拜,也有“男人不拜月”的規矩。祭月完畢,一家還要吃“團圓酒”、“賞月飯”,這天回娘家探親的婦女也必須回家“團圓”。

作為祭月的最主要的物品月餅,祭供后由全家分食。由子月餅象征團圓,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所以有些地方又稱它“團圓餅”。

據傳說,月餅出現于唐代,至宋代更盛。到了近代,月餅不僅成為四時生產的傳統糕點,而且制作、風味也因地而異。如蘇州的蘇式月餅,廣東的廣式月餅,北京、寧波、潮汕,云南等地生產的京式、寧式、潮式、滇式月餅等等,都別具特色;就是同一地區所產的月餅也因其餡心成分、制作工藝、餅面花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各號,如果仁、豆沙、蓮蓉、火腿、蛋黃叉燒、嫦娥奔月月餅等等。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我國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之說來自《易經》。該書稱陽爻為九,故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兩陽相重,稱為“重陽”,又稱“重九”。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遠游》詩中,曾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句子,這說明重陽節在戰國時已經有了。

到了漢代,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殘害死后,其侍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后來嫁給平民為妻。有一次她談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宮中飲菊花酒、吃“蓬餌”、帶茱萸,以求長壽的故事。從此,重陽節在民間也廣泛流行開來。

重陽節的風俗很多,主要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和賞菊等活動。

登高,原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娛樂活動,據西漢的《長安志》說,漢京城長安的近郊有一高臺,每年重九節日,就有很多人登高游玩觀景。

到了三國時候,登高活動更為普遍,改為每年一次,登高發展到登山。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真切地寫出了重陽登高活動和詩人與友人的深厚情誼,極為后人稱誦。

在天高氣爽的佳節,山上的果實、藥材都已成熟,人們登高遠眺,流連美景,是別有情趣的。清代,在宮城的御花園里,甚至還有專供皇帝在重陽登高的假山,由此可見古人對重陽節的重視。

插茱萸,古書記載說,可“辟除惡氣而御初寒”。茱萸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有吳榮萸和食茱萸之分,都可入藥,但功效以吳茱萸為佳。用它制作成藥或釀制成茱萸酒,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可治腹痛、吐瀉、便泌、消化不良等癥。它的葉可治霍亂,根可殺蟲,如果把茱萸放在身上,可避蚊蟲叮咬。可見,古人插茱萸的習俗是有道理的。

飲菊花酒,據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說,“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以酒飲之。蓋茱萸名‘辟邪翁’,菊花為‘延壽客’。”從醫學角度來看,用菊花泡成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等,看來飲菊花酒對人體是有益的。

賞菊更是重陽一大樂趣。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有北宋開封“九月重陽,都下賞菊”的盛況。到了清代,有些地方在重陽前后舉行菊花大會,傾城出動看菊花,一般三五年或十年舉辦一次,若是六十(一甲子)年一次的大會更是盛況空前。在菊花會上,有各式各樣的賽詩會,還有畫家作畫,十分熱鬧。

冬至

在現代人看來,冬至只是一個節氣,而不是節日,但在古代,它不但是節日,而且是個重要的節日。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間最長的一天,從此白晝逐漸延長。古人認為此刻陰氣達到極點,陽氣即將回升,所謂“冬至一陽生”,“氣始于冬至”,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古人一直把冬至看作節氣的起點,并且當作新年來過,其隆重程度僅次于新年,遠遠超過其他節日。即使在正月初一成為民間的最重要的節日以后,冬至仍然是很受重視的,直到晚近才發生變化。

漢代以前,每逢冬至都要停止一切工作。就是說冬至前后,人們都要安身靜體,什么事都不干:君王不聽政,百官不工作,商旅也要停止外出。為什么要這樣呢?這是為了扶助剛剛處于上升狀態的微弱陽氣,使之更快地上升,所以要盡量減少消耗。

因為冬至標志著陽氣上升,春天將至,是個吉日,所以還要慶賀。隋代冬至日皇太子要入宮向皇帝祝賀,群官和客使也要入賀。唐宋兩代,每年冬至或其次日,皇帝都要接受朝賀,官員們也要互相拜賀。明洪武二十六年制定正旦、冬至朝賀儀,并稱冬至為“履長之節”、“履長之慶”。嘉靖二十一年又規定冬至前三日、后三日百官俱穿吉服,通政司不奏事,與元旦同。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己巳(公元1449年)廢除冬至朝賀禮。但到清代此禮又恢復,而且更加隆重。自中古以來,歷代帝王一直把冬至當作僅次于元旦的重要節日來慶祝的。

祭天與祭祖是冬至的重要活動。古人認為天為陽,地為陰。夏至雖然陽氣極盛,卻是陰氣開始回升之時,所以祭地;冬至雖然陰氣極盛,卻是陽氣開始回升之時,所以祭天。北京天壇公園里的圜丘就是明清兩代帝王冬至祭天的地方。

冬至日在民間還有祭祖的習俗。據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冬至祭祖之禮與元旦相同。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諺語。

冬至的當令食品是餛飩。明清時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冬至為什么要吃餛飩呢《燕京歲時記》說:“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是盤古開天辟地才打破了這種渾沌的狀態,所以吃餛飩就有紀念開天辟地偉大功績的意義。餛飩最早寫作“混沌”或“渾沌”,到了唐代把“水”旁改為“食”旁,便成為“餛飩”。為什么要在冬至日吃它呢?因為冬至是祭祖的日子,而盤古及其后的三皇五帝被認為是最早的祖先,作為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在后世的演變,“餉先則以餛飩”,便是極其自然的了。

臘日

臘日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古人在年終,為了慶祝農業豐收,總要祭祀天地萬物,表示答謝,并祈求他們保佑來年獲得好收成。這個祭祀稱為臘祭,舉行臘祭的這一天稱為臘日。如果遇到災年就不舉行臘祭了。據《禮記·郊特牲》記載:臘祭起源于“伊耆氏”。伊耆氏是傳說中的遠古農業部落的酋長。這個說法當然并不可信,但至少可以說明臘祭的歷史是很悠久的。

臘祭的時間,最初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時才固定以臘月(即十二月)初八為臘日,這個日子一直延續到現代。

臘祭的對象是百神,也就是與農業生產有密切關系的神。古代臘祭的儀式是盛大而隆重的。根據《禮記·郊特性》等資料記載,祭禮通常由國君主持,開始時先由大司樂指揮奏樂和歌舞,樂舞重復六次,用以召來百神的降臨。眾神降臨后,國君頭戴皮弁(一種皮制的禮帽),身穿白色禮服,在神前祝禱,樂隊唱起《小雅·甫田》之歌,歌詞大意是:“我們的土地已獲得豐收,這是神靈賜給農夫的恩典。奏起琴瑟,敲起土鼓,來迎接田祖神農的降臨,用來祈求霖雨,用來祈求五谷豐收,用來養育我們男男女女……豐收的五谷,是神靈賜給農夫的恩典。報謝神靈,以祈求福佑,世世代代長壽平安,永無止境。”歌舞祝頌之后,主祭者又換上黃色的禮帽禮服進行祭祀,黃色象征土地,表示國君和農民一起慶祝豐收,以此慰勞農民,讓大家暫時得到休息。臘祭結束后,貴族們都要大擺宴席,諸客飲酒,老百姓也要聚餐共享,歡度節日。

“臘八”,也是佛教的節日,稱作“佛成道節”。傳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得道成佛之前,曾游遍了印度的名山大川,尋長老,訪異人,苦修行,尋求人生的究竟。他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國,即現在印度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時,由于饑餓勞累而昏倒路旁。這時幸好一位牧女將所帶的午餐拿給他吃,才使他得救。牧女的午餐,是幾天來家里吃剩下的各種粘米和糯米粥混合的雜燴飯,里面還有從山上采來的各種野果。釋迦牟尼吃了這種食物頓覺元氣大復,精神振奮,于是,在尼連河里洗了澡,然后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于十二月初八得道成佛。后來,他的弟子們每至“臘七”都取新谷果,滌凈器皿,終夜經營,直至天明熬成熟粥,供奉佛祖,并集會誦經演法,喝“臘八粥”,以示紀念。

古代關于喝“臘八粥”的記載很早。《天中記》載,宋時東京十二月初八,都城各大寺院送七寶五味粥,謂之臘八粥。每逢臘八,不僅朝廷、官府、寺院要做大量臘八粥,民間也爭相效法,成為風俗。清代喝臘八粥更為盛行,宮廷里,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大寺院發放米、果,以供僧侶餐用。在民間,人們也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并闔家聚食,饋贈親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河县| 海林市| 项城市| 平江县| 襄城县| 丹凤县| 苏尼特左旗| 渑池县| 奇台县| 鹤壁市| 册亨县| 盐池县| 丹东市| 丰镇市| 开平市| 马公市| 连山| 定安县| 清涧县| 石嘴山市| 肥西县| 广平县| 固安县| 武安市| 高雄市| 宁南县| 林周县| 临颍县| 宽甸| 广饶县| 道孚县| 塔河县| 武山县| 岐山县| 西华县| 香河县| 赣州市| 澄城县| 和平区| 吴川市| 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