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瑟瑟,滿目蕭然。
張煌言立于船頭,望著昏黃的海面,緊緊攥起了拳頭。
永歷八年,他已經兩次率部進入長江。
但是前兩次,只是淺嘗輒止象征性的吸引清軍的注意力。
張煌言并沒有想著一舉拿下南京。
但是這一次,情況完全不同。
他已經提前和許多抗清義士聯系,準備以多點開花的方式瓦解清軍在江南的防御。
這些抗清義士當中有鄉紳員外,有大明的官員,也有許多向往王師光復失地的普通百姓。
張煌言一直都認為大明沒有亡,并不僅僅是因為永歷皇帝還在,而是因為這些抗清義士還在。
一波海浪也許無法沖潰清軍的防線,但是一波連著一波,一波又一波呢?
張煌言現在所采取的戰術就像是錢塘江的海潮一般,讓人根本無力招架!
唯一有些可惜的是,這一次延平郡王沒有出兵配合他們行動的意思。
據說是因為延平郡王在權衡是否要出兵廣東,配合西寧王李定國攻打新會。
如此一來便貽誤了戰機。
原本張煌言是想要等鄭成功一起行動的。但是現在看來,他不能再等下去了。
繼續等下去,天氣越來越冷,作戰也會變得非常不便。
擁有地利的清軍將占據絕對的優勢。
真到了那個時候,張煌言的計劃就會被全部打亂。
從滿清入關以后,張煌言一直都沒有放棄抗清大計。
從當初經營舟山到現在準備三入長江,張煌言一直都是在默默的努力著。
他不能夠讓那些抗清義士的血白流。
舟山血戰,無數熱血兒郎為了抗清慘死。
那一次,張煌言悲痛欲絕。
但是他知道自己決不能夠停下腳步,他決不能夠輕易的放棄。
只要他們這些抗清的火種還在,就總能夠再組織起人手發動反攻。
眼下清軍的實力肯定是要強于他們的。但是戰場上決定勝利的并不僅僅是絕對實力,還有諸多因素。
要是靠紙面實力就能夠決定最終結果,就不會有那么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了。
他不是沒有自己的私心。
張煌言自然是更希望魯王朱以海能夠繼承大統的。但是現在,永歷皇帝已經坐穩了江山,張煌言也不希望因為皇位爭奪搞得原本就已經很艱難的抗清勢力變得更加的分崩離析。
所以他決定退一步,以大局為重。
不管是魯王還是永歷,只要能夠相助天下義士高舉抗清大旗,就是值得支持的。
前不久他派出的親信已經前往嘉定縣白鶴村與當地望族侯家接洽。
侯家家主侯祈年是堅定不移的抗清義士,也是張煌言及他部曲重要的供養人。
侯祈年已經明確表示會將谷倉之中的糧食盡數提供給張煌言,支持張煌言發動長江之戰。
雖然這一次,張煌言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是有了糧草補給,張煌言覺得自己的勝算還是增長了不少的。
當下的形勢需要張煌言果決判斷,決不能夠有所猶豫。
戰機稍縱即逝,哪怕只是一刻的猶豫都可能葬送好局。
大明的氣數未盡,這是張煌言一直以來都確信的。
只要他們能夠將南京拿下,接下來就可以切割開清軍在整個江南的布防。
這一戰事關重大,張煌言準備賭上全部家底。
他知道勝敗在此一舉了。
...
...
乘船行于沅江之中,水軍統帥盧明臣氣定神閑的望著不遠處的桃源縣城。
他沿江而下,途徑的縣城皆是不戰而降。
唯有這桃源縣似乎打算負隅頑抗到底。
區區一座小縣城竟然想要抵擋他兩萬水師的猛攻,簡直是螳臂當車不自量力。
盧明臣乃是劉文秀麾下大將,歷經大小戰役無數,可謂經驗豐富。
他打算將桃源縣團團圍住,以紅夷大炮開路,猛攻桃源縣水門。
只要拿下了水門,進入城中,一切都變得水到渠成。
盧明臣知道撫南王會率領主力軍隊走陸路直奔常德。
而他率領水師順江而下,速度上是要更快一些的。
但是他要想及時和撫南王匯合,必須要保證自己在桃源縣城上不要花費太多的時間。
他必須要盡快的拿下桃源縣,隨即繼續向常德進發。
在他看來,桃源縣就是一塊砧板上的肉,可以被隨意拿捏。
不管對方如何掙扎,都無法改變這一點。
盧明臣想要用一場大勝為這次的常德之戰開一個好頭。
屆時不僅撫南王會信心十足,整個軍隊都會處于一種絕對的亢奮之中。
士氣在戰斗中是很重要的,只要軍隊的士氣充足,就沒有什么好懼怕的。
“呼...”
盧明臣呼出一口氣后,下令水師開始發動進攻。
...
...
桃源知縣李瑢得知明軍水師已經兵臨城下,可謂大驚失色。
哪怕他已經提前布置,將城中的青壯盡可能的征集為鄉勇,但他內心很清楚指望依靠著這些鄉勇和士兵抵擋明軍水師是不現實的。
他也只能夠盡量拖延時間,但至于能夠拖延多久誰都不知道。
當下的情況對于知縣李瑢來說已經是相當的被動,他不得已請來守備劉應瑞商討防御方案。
“劉將軍,大敵當前,依你之見我們該如何是好啊。”
守備劉應瑞聽到這里不由得苦笑道:“我的縣尊大老爺啊。你可知道明賊這一次出動了多少人手?”
他頓了頓,咽了口吐沫繼而接道:“如果我沒有估算錯的話,那么這一次他們至少出動了兩萬人。兩萬水師啊,光是一人吐一口吐沫就足夠把我們淹死了。”
知縣李瑢聽到這里可謂是大驚失色。
“兩萬人?真的有這么多嗎?”
整個桃源縣城之中都不會有兩萬人,更不必說能夠打仗的男丁了。
即便是知縣李瑢把桃源縣城中所有的男人都抓了壯丁,也難以支撐下去。
“當然,所以我建議縣尊不妨考慮一下及時撤離吧。趁著現在明賊還沒有將桃源縣城團團圍住,我們還是有突圍的機會的。”
守備劉應瑞仍然沒有放棄最后的機會。他依舊想要說服知縣李瑢,讓他率部立即逃離縣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