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過山丘:打破人生與事業的迷障
- 吳士宏
- 1723字
- 2022-11-30 17:40:30
序言
20世紀末,在互聯網大潮方興未艾之際,遍地創業英雄尚在孕育之時,成名的標志基本是在報紙雜志版面上出現的頻率,按這個標準,我成名算早,以至于也早已歸于寂寂。當時的標簽包括自學成才、打工女皇啥的。說來可笑,既是打工,又何可稱“皇”?
那二十來年的道路真也艱辛,但基本是上行的方向。我倒從不相信成功可以復制,但不知從何時起,竟開始自信:我做什么都可以成功,即使一時一事沒能成功,憑著努力與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的執拗,也終能成功。于是,我在事業的單行道上踩足油門勇往直前,除了事業,罔顧其他。所謂事業成功,是我生命中唯一的多巴胺;癮,已深入血液骨髓。那些年,我被自大自信障目而渾然不自知,陶醉在逆風飛揚之中。
十年前,應知天命之際,我終于跌入自己挖的深坑:莽撞創業,欠下巨債。就像小時候饑餓時要翻抖糧食口袋似的,我逐一翻檢所有的銀行賬戶,當再三確認,所有賬戶都已告竭,四顧眼前只有谷底深不可攀的巖壁,我第一次認真地思考生存的問題,然而,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鬢已白、人已老,互聯網時代遍地少年英雄崛起,竟已無可容我再度打工還債之地。于是,我抑郁了,在病態中,更認定只有“死”,才是一了百了的解決方案。那時,我囿于自己設定的障壘:不出屋門、不見人、不說話、不看醫生、不吃藥,只沉浸在對各種死法的想象之中。
也許就是命不該絕吧,一次偶然,誤入了教練的課堂。
教練,是一個專業程度很高的職業,發祥于歐美,成熟于20世紀70年代,與注冊會計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一樣,有其專業標準以及從業資格的培訓與認證體系。簡言之:教練與客戶是一對一的伙伴關系,旨在激發客戶本自具足的潛能。因其從業的天條守則中有一條是“為客戶保密”,所以,盡管這個專業成長很快,卻一直寂寂無聞。
其實,自20世紀始,世界財富五百強的CEO,大多數早都有過N個教練。CEO是最忙的人,之所以會請教練,是因為真的有幫助。通用電氣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就曾多次說過:“我只想做一名企業教練……最好的領導人其實就是教練。”
那么,教練只是為CEO服務的嗎?當然不是!教練是為“人”服務的。而“CEO”或其他什么標簽,都只是每個完整的、活生生的人的一個維度而已。教練的哲學是:“每個人都是全面完整、資源豐富、富有創造力的天才。”你信嗎?反正,經過十年的研習,我是信了。十年之間,我輔導過2700多人次,那兩百多位客戶/教練伙伴都是活生生的“全人”(Whole Person),是CEO、創始人、高管、上司、下屬、父親、母親、兒子、女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各具鮮明的特性,各有其面臨的獨特挑戰。在教練眼里、心中,客戶首先是“全人”,教練的使命,是陪伴他們打破人生與事業途中一個又一個的障礙,越過一個又一個山丘。而破障,需要自內而外,靠教練伙伴自己的覺察、覺醒。拿一枚雞蛋舉例:由內而外破殼而出的是新生命,從外敲擊得到的只是食物。教練,則負責陪伴與激發,激發每位教練伙伴本自具足的潛能。
萬幸,我誤入的是教練課堂,而不是另一個世界。之后,發生了各種不可思議的事:我逐漸治愈了自己的重度抑郁,成為專業認證的教練,我不僅成為兩百多位客戶/教練伙伴的思維伴侶,我自己也擁有了一位可伴余生的心靈伙伴——我作為專業教練,也時時教練自己。持續地覺察,破障。這真是: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不敢貪念頓悟成佛,能在此境界逗留,已是無上福分啊!
我喜近水,山則只能遠觀而不敢近攀。生命中的山丘,于我,更有不可承受之重。然而,誰的一生不需要翻過一個又一個山丘呢?當艱難地越過山丘,扶腰、喘息,眺望著另一番開闊景象——有的是不期而遇的驚喜,有的是變幻無窮的四季風景。“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又有何妨?
我未曾達到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境界,但心中已篤定:能過好余生。
走入生命的夕陽,終于找到生命之北,愉悅地期待著剩余的每一天,期待著每一天的驚喜。這感覺,真好。我想與更多人分享這份美好。于是,歷經近九百天、四稿,有了這本書。
如果您翻閱到了這一頁,謝謝!請接著讀下去吧,我相信您多半能發現些美好且有用的東西。這些美好和有用,多與“教練”有關,能幫助您破障,能幫助您的生活與事業都更好一些。
教練,人人皆應擁有,人人皆可擁有。
“越過山丘,雖然已白了頭……”在蒼涼的歌聲中,我心清明,喜悅,無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