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4/從教育到教化的啟迪性讀本
漢語是中華民族可持續智慧的不斷積淀所形成的主要載體,每個字都有豐富多姿的組合變義,每個詞都有不可替代的精準內涵。我過去沒太注意為什么有個詞匯叫“教育”而另有個詞匯為“教化”,直覺“教育”是專業教育機構對人的程序性教導,“教化”則是社會執政體系對人的有形無形的教導。這個理解原本是對的,廓清了許多有言之教或不言之教。當我翻開長沙市實驗小學和長沙市湖湘自然科普中心共同編著的新書《閱讀四時之美》時,驀地對“教育”“教化”有了新一層認知,這本圖文并茂、版塊豐富的實小師生“二十四節氣”觀察記,作為主題鮮明、內容鮮活、體驗感十足、精美度滿分的特色讀物,最是適合親子共讀,也就是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孩子把節氣觀察日記念給爸媽聽,把物候照片、插圖講給長輩評,大人們再把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習俗、文學底蘊加以延展,又說給孩子們聽,從而進一步識趣和走心。一場源于教育、成于教化的別樣教益過程,就這么在一本大自然教學實踐活動實錄的新書里,發生了,生成了。孩子的閱讀,是教育;親子的共讀,便是教化。父母兒女,至少兩代人被共同的勤奮好學、敦品勵學給感染動了熱望、煮沸開了熱情。如果再加上師生之間的授受交叉、同學之間的興趣和合,更大情境的復合型教化,實際上重新演繹也重新定義了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歷的小學階段的教育方法和模式。
這是湖南省百年名校——長沙市實驗小學的創舉,該校的校訓恰恰是“敦品勵學,立志成才”,八個字里面寓含了把教育發展至教化的理念申張和邏輯延擴。校長王云霞女士經常叨念這樣的辦學宗旨——“與國際接軌,與未來相遇,做有溫度的教育,辦有故事的學校”。她親自給包括“閱讀四時之美——長沙市實小師生二十四節氣觀察記”在內的類型化、模式化、規格化、標桿化的親自然教學實踐活動取名“項目式學習自然課堂”,提出了“讓兒童為生態發聲”的嶄新思維。小學生們來自課堂的前期賦能,及時且精益地轉化到從菁菁校園到純美大自然的日夜面對和吮吸,用他們的眼睛和手筆,實錄下氣候、物態、情景、心動,萬物生靈之美,就這么被發覺、感受、展現、習得,這就形成了中期賦能,交叉和自我相生;再到匯編成書,孩子們的收獲就定格了,凝刻下來,形成傳播效應、會心效果,孩子們生活中來自天地律動的參照,和他們從小積累的萬物感知力,被投放到親子共讀、師生共讀之中,完成了更顯著的后期賦能,而且開卷有益、讀來滋益的不止是孩子,還包括成年人。教學項目的價值被無形地擴大化了,教導行為的影響力被無形地擴張起了……這么一樁樁、一件件做下去,長沙市實驗小學,一個專業教育機構,就足可局域內完成從教育到教化的功能升級。這無疑是對中國教育界更大范圍的生動可感的啟示。
于是要謝謝這本新書!感謝《閱讀四時之美》的教育工作者及其背后的教育思維。我們的生命不可以失去季節感,我們的文化不可以失去季節感,我們的教育不可以失去季節感。我很高興地向往著家長和孩子一起拿起這本書,體驗精彩生動的二十四堂自然課,在書中品讀大自然,感受節氣之美、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然后從書本、他人的記錄走到戶外,打開全家人的生活記錄和自己的知識記錄,步入更有體感和心感的真實大自然,在春草夏花里快意,在秋葉冬芒里燃情,體會自然對人的賜予和慰藉,人對自然的愛護和歸化,人與自然的命運共同體的境界提升。倘若如此者眾多且越來越多,則這本由老師和孩子共同完成的好書,這組由老師們編輯整理的二十四節氣的知識、詩歌、習俗、活動,這組由孩子們親筆記錄、描繪的生靈語文和童趣插畫,就大大煥發了其書籍的文化意義!
從教育到教化,是杰出教育機構、優秀教育工作者們思想解放、思維裂變的激情過程和理性歸結,對于每一個孩子,只有影響到理念上、作用到習慣上、積淀到蘊蓄上,才是教化之所及,而一旦連帶影響到家長、作用到長輩、積淀到一家子,才是教化的達致。這就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更高級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師生共著、親子共讀。還不限于此,我最后要驚喜地推薦本書的獨到亮點,就像試卷上的空白填空題、缺項選擇題,這本新書以極富創意的出版余白設計,給了小讀者很大的跟貼創作空間,讓他們可以跟隨書里的老師和同學一起,觀察、體驗、記錄并畫下自己眼中的二十四節氣,充分閱讀屬于讀者自己的四時之美。這就是這場親子共讀大自然的新型教化探索成果的總的文化解答:人的一生,唯有活到抵達生命的骨感,才是徹底真實、盡善盡美、精密活徹的人生!這樣的教化,自小就要開始,《閱讀四時之美》就是這樣一個開始。
易柯明
長沙市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