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備管理新思維新模式(第4版)
- 李葆文編著
- 888字
- 2022-11-23 13:12:10
第二節 維修工程系統概念
智利的阿道夫·安德列尼(Adolfo Arata Andreani)等提出維修工程化(Engineerization)進展的概念。他們認為,維修工程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項目、控制和改善。
1)項目階段的基本要求是確定適合的生產系統維修策略和技術,推進管理與計算機系統的標準化,優化外協資源的利用,管理好備件與材料。
2)控制階段的基本要求是檢查與開發維修評價和管理程序。
3)改善活動的要求是推動持續改善過程,對維修組織的文化進行引導。
維修工程化進程如圖2.2-1所示。由圖中所見,預防維修水平最低也是工程化程度最低的階段即緊急搶修;隨著預防維修水平的提升和工程化的發展,分別進入周期性預防維修、狀態維修、預知維修,最后達到改善LCC、RCM、MC 的最高階段。其中,LCC為壽命周期費用,RCM為以可靠性為中心的維修,MC為維修持續改善。

圖2.2-1 維修工程化進程
當代的維修工程化可劃分為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系統邏輯描述,設備對企業的功能、邏輯和影響分析。
第二階段:從兩個輸入渠道采集數據,一個來自設備功能歷史記錄分析,另一個來自基準和生產商說明的數據,以掌握設備狀況。
第三階段:壽命周期階段確定,通過對曲線調整進行概率分析,建立設備歷史表現特征。
第四階段:系統分析,確定可靠性、可利用率、維修與失效損失。
第五階段:關鍵性分析,關鍵部件及其對整個系統影響分析。
第六階段:維修策略定義,定性與定量分析某些策略(如預防、預測、糾正性維修),優化其結果。
第七階段:改善活動,涉及系統設計和再設計,冗余備份,設備更新和新系統設計。
第八階段:生產維修計劃,程序結束,制訂每個具體行動計劃。
第九階段:改善,在已獲得的結果和已進行的推進活動中重新開始持續改善流程。
有效維修的基礎是通過主計劃—維修工程化—分析—維修信息—結果—維修執行的循環和不斷改善來實現的。這里,維修工程化是將設備信息按照以上各階段的描述做工程化的梳理,最后落實到實施主計劃中,然后通過不斷地維修實踐,對數據進行分析,持續地改進和完善。有效維修的基礎如圖2.2-2所示。維修工程的詳細展開概念流程如圖2.2-3所示。這里,MTB F和MTTR 分別代表平均故障間隔期和平均修理時間。

圖2.2-2 有效維修的基礎

圖2.2-3 維修工程的詳細展開概念流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