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jié) 五味太過與五臟病變

本篇討論了人不僅受自然界天氣的影響,還受飲食的影響。《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正常攝入飲食五味,有助于五臟精氣的增長,生命得以存活和生長。但是如果飲食五味攝入太過或不及,也能導致五臟病變。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

這里的陰,指陰精。陰精的產(chǎn)生,本源于飲食五味。飲食五味,化生陰精。

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五宮:五個宮殿。貯藏陰精的五個宮殿,這里指五臟。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五臟之精氣可因飲食五味的太過或不足等原因而損傷。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正常情況下,人接受飲食五味而化生精氣血津液,從而生存。如果飲食五味太過或者不及,也能致人以病。

下面進一步論述了五味太過損傷五臟的道理。

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五味各有所入,味入臟補益陰精,久而能增益臟氣,這是事物化生的一般規(guī)律。但要把握事物發(fā)展的一個度,如果五味攝入太過(時間長、劑量大),臟氣偏勝長久,就會導致五臟的損傷。

酸味入肝,過食酸味的食物,會助長肝氣,久之導致肝氣升發(fā)太過。這不僅會引起本臟的病變,也會引起他臟的病變,一般而言是引發(fā)所勝也就是相乘關系的那個臟的病變。由于木乘土的關系,肝木太過,會乘脾土,導致脾氣受損,脾失運化出現(xiàn)諸如腹脹、納呆、便泄等癥。

五味傷臟的一般規(guī)律是:味入本臟,使本臟氣盛,進而損傷所勝之臟也就是相乘之臟;但也有味入本臟,反使本臟氣不足,遭受所勝之臟的反侮。

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

大骨,指腰骨。氣勞,指精氣受損,不耐勞作(圖4)。

img

圖4 過咸傷腎示意圖

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

甘: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應改作苦。偏嗜苦味,則心氣受損。喘滿:喘,急促,指心跳急促;滿,同“懣”,煩悶。心氣受損,受腎水相乘,故見色黑,以及其他腎氣偏勝不平衡的癥狀(圖5)。

img

圖5 過苦傷心示意圖

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

苦: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應改作甘。脾氣:此指脾的運化作用。濡:潤澤。不濡之意為脾氣不能轉(zhuǎn)輸精微以潤澤周身。厚:指脹滿。如張景岳注:“濡者,潤也。脾氣不濡則胃氣留滯,故曰乃厚。厚者,脹滿之謂。”(圖6)

img

圖6 過甘傷脾示意圖

對這節(jié)經(jīng)文,還可以換個角度來認識。如王冰注:“苦性堅燥,又養(yǎng)脾胃,故脾氣不濡,胃氣強厚。”攝入少量的、適宜的苦味,能夠強健脾胃。脾喜燥惡濕,味苦性燥(李時珍《本草綱目》),故脾氣不濡,而胃氣強厚。俗稱為苦味健胃劑(藥),常用藥有黃連、龍膽、大黃、苦參、蒲公英等。但味過于苦,則傷脾胃。

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

沮:敗壞,不作濕、阻止講。央:同“殃”。味過于辛,則肺氣盛(圖7)。

img

圖7 過辛傷肺示意圖

這段經(jīng)文提示我們:①任何事物既不可太過,亦不可不及。過與不及都是不對的,我們應取中和。五味太過或不及都會導致病變。所以在飲食上,強調(diào)要平衡膳食,主張一個“和”字、一個“中”字。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各種食物混雜而食。中是無太過與不及,既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故如《國語·鄭語》所云“和五味以調(diào)口”“味一無果”。②飲食五味太過,可以導致五臟之氣偏勝,從而引發(fā)疾病。一般規(guī)律是按味入臟所對應關系引發(fā)疾病,即酸入肝,肝氣以津;咸入腎,大骨氣勞;等等。這種情況很好理解,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的經(jīng)文是“味過于甘,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等。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現(xiàn)存《黃帝內(nèi)經(jīng)》經(jīng)文所說的“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等,這提示我們要注意,飲食五味太過引發(fā)疾病,除了“味臟所入”對應關系外,還可以引發(fā)任意某些臟而發(fā)病,因此,我們不要機械地去對照“味臟所入”對應關系發(fā)病的機理和病癥,而是要觀察分析具體病情,辨證論治。③飲食太過與五臟神志疾患有密切的關系。因為五臟藏神,故五味太過,可引發(fā)五臟神志病變。④味與氣之間有互為生化的關系。味為陰,能化氣。這對我們理解藥物氣味關系有指導意義。藥有四氣五味兩方面的特性,對陰陽寒熱偏勝的病變,用藥時一般多采用治熱以寒、治寒以熱的方法,如黃連性寒以清熱,但并未考慮到味入各臟而從化其氣的問題。五味入臟,而能助長五臟之氣(性)。如王冰說:“酸入肝為溫,苦入心為熱,辛入肺為清,咸入腎為寒,甘入脾為至陰而四氣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氣,故各從本臟之氣為用。所以久服黃連、苦參反熱,從火化也,余味皆然。”進一步提示我們用藥須謹慎。

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shù)廊绶ǎL有天命。

謹慎地調(diào)和五味,無太過與不及,這樣五臟才能安和,五體才能正常。咸入腎養(yǎng)骨,故咸味和則腎精盛,見骨骼強壯正直。酸入肝養(yǎng)筋,故酸味和則肝血充,見筋脈柔順,屈伸自如。甘入脾養(yǎng)肉,故甘味和則脾氣運,見肌肉豐滿,腠理致密。苦入心養(yǎng)血,故苦味和則心氣通,血脈運行通暢。辛入肺養(yǎng)氣,故辛味和則肺氣行,主治節(jié)。

骨氣:泛指上文骨、筋、腠理、氣血等。精:強盛。骨、筋、氣血、腠理等均得到五味的滋養(yǎng)而強盛。謹?shù)廊绶ǎL有天命:謹慎地將調(diào)和五味作為養(yǎng)生法寶,這樣才能活到天賦的壽命。

我在這里討論一個問題,即“神志病證與飲食的關系”。

一般認為,神志病證的發(fā)生大多與心理、疾病、外傷、環(huán)境、遺傳等因素有關,很少考慮到因飲食的太過與不及所致。實際上人的喜怒哀樂等情志表現(xiàn)與所吃的食物確有密切的關系。有的食物能使人愉快、恬靜、安寧,有的食物則可令人焦慮、憤怒、悲傷、不滿、恐懼和狂躁。

中醫(yī)認為,人以五臟為中心,而五臟藏神。因此,如果飲食太過與不及,都可以導致五臟氣血逆亂,陰陽偏勝,從而影響五臟所藏之神,引發(fā)神志病證。如味過于辛,因辛主發(fā)散,久服則散氣,神氣不收,故致人精神乃殃。咸勝血,味過于咸,則血脈瘀阻,心氣抑郁。味過于甘,甘性滯緩,故心氣喘滿。《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食已而瞀”之癥,瞀者,昏悶、昏糊,即食入后出現(xiàn)神識昏糊。《素問·病能論》云:“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陽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即已。”張景岳說:“食少則氣衰,故節(jié)奪其食,不使胃火復助陽邪,則陽厥怒狂者可已。”

飲食過于甘溫,可以使痰火上擾心神,神明無主,發(fā)為狂亂。紹興市公安局安康醫(yī)院樊寶華曾收治一例因服用大劑量別直參誘發(fā)抑郁癥伴激越狀態(tài)的病例。一周姓男子,于1989年1月出現(xiàn)頭暈、耳鳴、口干、盜汗等癥,自買別直參一支30g,一次性煎服后,出現(xiàn)失眠、頭痛、心煩、懶動、幻視。經(jīng)治療無效,延至5月16日后出現(xiàn)徹夜不眠、喃喃自語,以及瘋狂舉措,經(jīng)司法鑒定診斷為抑郁癥伴激越狀態(tài)。[25]本例病人因補用不當,且劑量過大,使痰火上擾清竅,神志為之狂亂,以致造成嚴重的后果。

既然神志病證可由飲食所致,那么在治療上就應當消除飲食這一致病因素,所以《素問·病能論》提出“奪其食即已”。后世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思想,對“奪其食”產(chǎn)生了多種理解,如立即停止服食導致神志病證的飲食,或用下法瀉下通腑,或消食導積等。王海藏治許氏病陽厥狂怒,罵詈親疏,或哭,或歌,六脈舉按無力,身表如水石,發(fā)則叫呼,聲高。《黃帝內(nèi)經(jīng)》云:奪其食即已。因不與之食,乃以大承氣湯下之,得臟腑積穢數(shù)升,狂稍寧,數(shù)日復發(fā),下如此五七次,得大便數(shù)斗,疾瘥,身溫脈生良愈,此《黃帝內(nèi)經(jīng)》奪食法也。磁朱丸是“治癲癇之圣劑”,出自《備急千金要方》,方有三味藥,一般用量是神曲120g,磁石60g,朱砂10g。其中重用神曲的功效是“推陳至新,上交心神,下達腎志,以生意智,且食入于陰,長氣于陽,奪其食則已。此《黃帝內(nèi)經(jīng)》治狂法也。食消則意智明而精神治,是用神曲之旨乎!”(《古今名醫(yī)方論·磁朱丸》)一小兒食粽后,咬牙欲吐,頃間腹脹昏聵,鼻青黃赤。此脾土傷而肝氣所動,食積發(fā)厥也。先令雞翎探吐出酸物,頓醒,節(jié)其飲食,勿藥而愈(《壽世保元·飲食》)。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由于食物過敏而導致精神失調(diào)。20世紀80年代有一篇叫《對精神失調(diào)的一種新見解》的文章,文中說:“臨床生態(tài)學是美國芝加哥內(nèi)科大夫西倫·蘭道夫首創(chuàng)的一門新學說,是專門研究人的飲食、氣質(zhì)及化工產(chǎn)品對人的神態(tài)舉止如何產(chǎn)生作用的學問。”美國精神病專家伯納德·拉克斯倫說:“20%的精神病病人有可能通過這一新途徑而恢復健康。”他還說:“憂慮、沮喪、厭世、恐懼等精神失調(diào)癥狀,都和食物過敏有關。”近年來他因人制宜地采用忌口的方法,或者在一些病人的食譜中反復不斷地增加那些引起過敏的食物,從而“以毒攻毒”,使病人逐步不再產(chǎn)生食物過敏反應,成功地醫(yī)治了許多精神失調(diào)的病人(《科學24小時》)。

神志病證的飲食病因說長期以來并未受到重視。如今借講《黃帝內(nèi)經(jīng)》相關經(jīng)文之機拋出這個話題,目的是希望引起后學們注意臨床上有些神志病證是因為飲食的原因所致;也希望你們在今后的臨床、科學研究上深入開展飲食與神志病證相關關系的研究,使《黃帝內(nèi)經(jīng)》及后世醫(yī)家的有關學術思想得以發(fā)揚光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蕉岭县| 兴山县| 滦南县| 溧阳市| 永吉县| 峨山| 泸西县| 仁布县| 庆阳市| 贵阳市| 佛冈县| 舒兰市| 华池县| 鹤岗市| 冕宁县| 屏南县| 洱源县| 上饶市| 宜宾县| 望都县| 昭觉县| 鄂托克旗| 綦江县| 农安县| 固始县| 巨鹿县| 松阳县| 柘城县| 罗定市| 朝阳区| 安达市| 沧源| 祥云县| 高要市| 寿宁县| 山阴县| 宁蒗| 多伦县| 康保县| 东乡族自治县| 沂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