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們這樣教寫作》:策略篇
- 中考高分作文是這樣煉成的
- 丁之境主編
- 6562字
- 2022-11-10 14:41:11
寫作目的——為了表達與交流
在探討作文怎么教、如何學之前,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么是“寫作”。
從詞源角度看,“寫”字有兩個義項:①移動,輸送。《說文解字》對“寫”字的注釋是:“置物也。謂去此注彼也。”段玉裁作注說:“俗作瀉者,寫之俗字。”②傾吐,傾訴;抒發(fā)。比如《詩·邶風·泉水》中寫道“駕言出游,以寫我憂”。《詩·小雅·裳裳者華》中寫道“我心寫兮”。漢代鄭玄箋云:“則我心所憂,寫而去矣。”
“寫”字從最初的“去此注彼”的“傾瀉”引申到情感的傾訴、抒發(fā)。從“寫”的字義來看,我們說寫作就是思想的演繹與情感的流瀉。中國主流寫作理論基本上都持這種觀點,強調(diào)文章應該“情動而辭發(fā)”“因情而造文”“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
我們再來看看,從語文課程標準的角度看,“寫作”是什么?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
寫記敘性文章,表達意圖明確,內(nèi)容具體充實;寫簡單的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觀點明確,有理有據(jù)。
增加學生創(chuàng)造性表達、展示交流與互相評改的機會。
寫作的評價,要重視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習慣,鼓勵表達真情實感,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親近自然,關注社會。
評價結(jié)果的呈現(xiàn)方式,根據(jù)實際需要,可以是書面的,可以是口頭的;可以用等級表示,也可以用評語表示;還可以采用展示、交流等多種方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以上是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概念、寫作要求、寫作評價、寫作教學建議的相關內(nèi)容,從這些表述中,我們可以知道,中學生寫作的基本目的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據(jù)此,我們將初中寫作教學的定位確定為兩點: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寫作能力,能夠根據(jù)具體要求完成具體寫作任務,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二是訓練學生常見文體的寫作能力,能夠?qū)懞闷匠N恼拢诖嘶A上,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
基于初中階段寫作教學的基本定位,廣東實驗中學初中語文科在作文教學上采取了“三結(jié)合”的教學策略:將寫作和閱讀相結(jié)合,將寫作和活動相結(jié)合,將學生自由寫作和課堂寫作教學相結(jié)合。具體策略如下:
1.通過目標清晰的寫作任務,促進學生多讀、多思、多寫,引導學生在大量閱讀、豐富閱歷的基礎上,積累寫作素材,并以積極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來審視、組織寫作素材,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悟和真切體驗。
2.加強寫作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通過活動滲透等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
3.將學生自由寫作和指令寫作結(jié)合起來。重視學生的自由寫作,引導學生體驗寫作過程,形成寫作經(jīng)驗,豐富寫作積累,培養(yǎng)寫作素養(yǎng)。在自由寫作的基礎上,加強指令寫作的訓練,重點進行審題、選材、構(gòu)思、表達等方面的訓練。
4.在自由寫作和指令寫作的過程中,貫穿學生寫作興趣、寫作意志、寫作意圖、讀者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的寫作指導真正作用于學生的寫作過程。
寫作分類——自由寫作和指令寫作
根據(jù)寫作目的,我們可以把人類的寫作活動大致分為兩類——為抒發(fā)的寫作和為交流的寫作。
為抒發(fā)的寫作,其目的是滿足自我的某種內(nèi)在需要,如日記、隨筆、博客等。這種寫作活動也被稱為“自由寫作”“為生命的寫作”等。
為交流的寫作,其目的是影響外界,比如書信、論文、新聞報道等。這種寫作也被稱為“指令性寫作”“為生存的寫作”等,當然也包括考場上“為分數(shù)的寫作”。
理想的作文教學是將自由寫作訓練和指令寫作訓練結(jié)合起來。自由寫作關鍵是會用凝視的目光看世界、看自我,指令寫作關鍵是能依題而為,用特定讀者能接受的表達形式和技巧進行表達。
一、我們這樣教自由寫作
自由寫作簡單來說,就是自說自話,形式不拘,題材不限,長短不論。自由寫作是一種生命寫作,是人思緒的宣泄,倡導為寫而寫,寫作目的是滿足自我的某種內(nèi)在需要。在初中階段強調(diào)自由寫作,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寫作過程,形成寫作經(jīng)驗,體悟?qū)懽饕?guī)律,豐富寫作積累,并最終讓寫作成為自己的生存方式,我寫故我在。
自由寫作在教學中的常見形式如下:
(一)隨筆寫作——體驗寫作過程
廣東實驗中學要求學生兩天一次隨筆寫作,學生可以隨意想,隨便寫。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寫作的習慣,體驗寫作的過程。為了配合隨筆寫作,很多班級會通過班報、班級公眾號等平臺擇優(yōu)刊登同學們的優(yōu)秀隨筆,同時,教師還經(jīng)常推薦優(yōu)秀隨筆在正式期刊報紙上發(fā)表,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寫作成就感。
(二)微型寫作——訓練構(gòu)思與表達
微型寫作是最小單位的寫作活動,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型寫作具有寫作的全部要素:主題、材料、結(jié)構(gòu)、語言。微型寫作篇幅短小,從時間上凸顯的是“快”,從內(nèi)容上表現(xiàn)為當下即時的關切,從能力上是重視“小得”的積累內(nèi)化,從語言要求上就是簡約式表達。我們經(jīng)常采用的方式有:
1.課前5分鐘說話訓練:“給我的名取個字”“拆文解字”“微言大義”“流行語解讀”“熱詞點贊”等。
2.命題式微作文:布置學生寫140字以內(nèi)的命題式微作文,定期向雜志供稿。在寫作過程中,訓練學生精巧構(gòu)思、簡約表達的能力。
(三)專題寫作——形成寫作經(jīng)驗
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通常以文體或表達方式為線索來設計教學,側(cè)重訓練的是學生某一方面的寫作技能。專題寫作以生活中真實的寫作任務為出發(fā)點來設計教學,更接近真實的表達需要。
1.讀寫結(jié)合式專題寫作。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幫助學生設置階梯式的閱讀任務;在學生完成階梯任務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在閱讀之余,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寫作活動,拓展學生閱讀的廣度,增加學生閱讀的深度,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
2.項目驅(qū)動式專題寫作。項目驅(qū)動式專題寫作是用項目取代零碎的寫作訓練,將寫作任務階梯化,將限時寫作發(fā)展為有長度的寫作,將有長度的寫作發(fā)展為有深度的寫作,從而提高寫作訓練的質(zhì)量。在專題寫作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了觀察、體驗、尋訪、閱讀、表達、評論、修改、重寫等完整的寫作過程,形成了豐富的寫作經(jīng)驗,提升了寫作能力。
通過任務驅(qū)動式的專題寫作,我們對寫作有了更深的認識:
寫作是一種實踐活動,我們應該在寫作實踐中教寫作。
寫作是一種思考活動,我們應該在寫作教學中訓練思維、培育思想。
寫作是一種展示交流,我們應該給學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臺。
寫作是一個復雜的重寫過程,我們應該在寫作教學中重視作文的修改和重寫。重新構(gòu)思、重新思考、重新認識,這個寫了又寫的過程對學習寫作者而言是無比重要的一個過程。
(四)師生共寫——體悟?qū)懽饕?guī)律
寫作即思維,寫作是一連串的思維過程,教師和學生同題寫作,有助于教師梳理自己的思維過程,對學生的寫作提供更直觀、更有效的幫助和指引。師生共寫,除了可以揭示寫作思維過程,還可以示范技巧,教授學生寫作的方法等。
二、我們這樣教指令寫作
指令寫作的關鍵是作者根據(jù)不同的寫作目的,根據(jù)讀者的不同特點和需要,對自己的觀點等進行調(diào)整與組織,用適宜讀者接受的表達形式表達出來。我們在指令寫作的教學中,重點進行審題、選材、構(gòu)思、讀者意識等訓練。
1.強化一種意識:讀者意識。
強調(diào)考場寫作的讀者意識,首先是由考場作文的特點決定的。考場寫作時間有限,字數(shù)有限,讀者為特定人群,特殊的閱讀的環(huán)境和時間,評分標準相對嚴格,需要考生在相對封閉的空間里全面展示自己的才華。
考場寫作缺乏“讀者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如下:
沒有正確的做人標準,沒有是非觀念,導致立意格調(diào)低俗。
沒有點題意識,偏題作文占一定的比例。
沒有正確的選材意識,材料庸俗甚至雷同現(xiàn)象仍很突出。
沒有詳略意識,不能凸顯文章的重點。
缺乏描寫意識。敘事多,描寫少,作文平淡。
文面臟亂差,給人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這些表現(xiàn)會給閱卷老師留下不好的印象,或者增加閱卷老師的閱卷障礙,甚至讓閱卷老師產(chǎn)生強烈的審美疲勞,導致了作文分數(shù)不高。
2.傳授一個方法:問題審題法。
中考作文首先是作為一道試題存在的,所以考場寫作必須要有問題意識和答題意識。那么,應該如何強化考場作文的問題意識呢?建議同學們拿到作文題后,緊扣題目問自己一些問題。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可以按照以下兩種方法加強練習。
(1)以選材為起點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有這樣一道作文題: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命題作文)
我們或許都經(jīng)歷過這樣的日子:你做一件事情,是因為你知道有一雙眼睛在看。那雙眼睛屬于一個你在乎的人。有了這雙眼睛,你無論做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這雙眼睛的主人。他會怎樣看這件事情?又會有什么反應和評價?因為感到他在看或者相信他會看,我們總會去努力、去堅持,或者去反省……力求做到最好。
請以“我在乎的那雙眼睛”為標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體自選(詩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得出現(xiàn)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學校的名稱。
根據(jù)題目,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那是誰的眼睛?“我”為什么會在乎那雙眼睛?為了那雙眼睛的期許,“我”是如何做的?
回答第一個問題的過程其實就是選擇寫作對象的過程,擁有“那雙眼睛”的人既可以是我們身邊的親人、老師、朋友,也可以是我們偶遇的陌生人,還可以是歷史人物、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只要他們有我們在乎的理由,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寫作對象,最好是寫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最受感動的。第二個問題的回答,也就是要寫出“我”如何深愛、敬重那個人,或者那個人對“我”的深刻影響。第三個問題的回答,關乎文章的立意,要重點去表現(xiàn),充分去闡釋導語中提到的“如何去努力、去堅持,或者去反省……力求做到最好”。
(2)以立意為起點來問自己一些問題。比如以《這就是幸福》這個題目為例,我們可以這樣問自己:對“什么就是幸福”這個問題,我有什么見解呢?認真去想,相信同學們會產(chǎn)生許多有意義的見解。比如:
幸福其實就是一種感覺,它不取決于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而取決于人的心態(tài)。
幸福其實很簡單,只要心靈有所滿足、有所慰藉就是幸福。
幸福就是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幸福就是擁有一幫值得信賴的朋友和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接著再問自己,在這么多見解中,我對哪一個感受最深刻?我有沒有合適的素材去表現(xiàn)它?如果有,如何處理材料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這個中心?
以上兩種方法,可以解決選材和立意的問題,也可以使作文更貼近命題者的意圖、更符合題目的潛在要求。試著去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問題意識吧,順利拿下中考語文的“半壁江山”也許并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難。
3.整理六類素材。
通常在初三第一學期結(jié)束后,教師會建議學生整理初中階段的優(yōu)秀作文,比如可以按照個人成長、親情友情、民俗風情(傳統(tǒng)文化)、社會見聞、事物感悟、文學藝術等進行分類整理,每一個素材又可以按照素材概括、動情點(感悟點)、表達情感(感悟)進行列表整理。
整理后,可以在模擬考試或者限時寫作中,根據(jù)不同的作文題目,靈活變通地使用腦子里儲存的精品素材。
4.一個有效的做法:面批面改、交流自省、同題重寫。
每周一次堂上限時寫作,學生在課堂上初次成文,教師快速總覽習作選例初評,選取有代表性的習作準備講評。
寫作當天,學生采用預約取號的方式,利用課余時間找教師面批。面批交流后,學生自省,同題重寫,最后把修改文再給教師審閱。
這種依托師生面對面交流與互動合作的重寫反省式作文教學,既有限時寫作的訓練,又能及時給學生反饋,還讓學生在不斷修改和重寫中體悟出寫作規(guī)律,形成寫作的核心素養(yǎng)。
作文是可教又不可教的。自由寫作讓學生體驗寫作過程,形成寫作經(jīng)驗,體悟?qū)懽饕?guī)律,豐富寫作積累,為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奠基。在這個基礎上適當訓練學生指令寫作的方法技巧,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構(gòu)思能力和有效表達的能力,為學生取得理想的語文成績提供保障。從自由寫作到指令寫作,實踐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之路。
素材積累——架起寫作與生活的橋梁
中學生寫作最大的困惑是“不知寫什么”。學生普遍感到棘手的是寫作素材的匱乏,下筆之時,常有“書到用時方恨少”之感。對中學生寫作而言,首先在于材料(事實和道理)的掌握問題,只有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才能為“如何寫”確定靈魂和核心。可以說,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寫作教學費時低效這一問題,必須從語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積累入手,培養(yǎng)學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指導學生學會獲得感悟、表達感悟。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個問題,在教師的教學實踐中應嘗試引導學生構(gòu)建有效素材積累體系。
1.從“自我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生活”中積累獨特的素材,包括“我”“我與學校”“我與家庭”“我與社會”四大方面具有“閃光點”“美點”“感點”性質(zhì)的精彩片段。比如在學生一入學時,就要求學生每周至少寫三份生活隨想,記錄自己對身邊生活的觀察和感悟。剛開始,大部分學生覺得很困難,每份作業(yè)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五六十字的內(nèi)容,但堅持了一個學期后,學生漸漸嘗到了甜頭,由畏難到喜歡,由無話可說到隨想內(nèi)容日益充實。如陳心陽同學在隨想中寫道:
從一開始的寥寥幾筆,一直書寫到現(xiàn)在滿滿一頁的文字,都延續(xù)著一種明媚的微笑。不僅是因為那從沒間斷過的優(yōu)秀的評語,更是因為喜歡看著自己青澀的筆鋒漸漸豐滿,能用文字畫出心靈深處的奇觀。是很喜歡隨想作業(yè)的。以前寫一篇很簡單的文章,僅僅400字就可以磨去我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但是天天寫隨想后發(fā)現(xiàn)速度提高了不少,文章內(nèi)容也越來越充實了。感謝老師強迫我去發(fā)現(xiàn)生活,并且點亮生活,留住那些轉(zhuǎn)眼就煙飛云散的思想火花;強迫我去練筆,去接觸文字。
這樣的隨想感悟并不是教師布置的命題作業(yè),而是很多學生在第二學期開學時不約而同寫下的感受與收獲,可以說學生已經(jīng)認識到寫作是他們表達思想觀點和心靈的手段,從而把寫作融入他們的生命中去,成為成長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再是一種負擔。
2.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獨特的素材。我們除了引導學生直接關注生活中的人、事、物,還要引導學生間接地去體驗,即要通過閱讀了解別人的經(jīng)歷,擴大自己的視野,借鑒他人的情感體驗,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最終讓學生通過多閱讀、勤思考,把從別人那里得來的間接經(jīng)驗,經(jīng)過頭腦的融合、加工,最后升華為自己的東西。而在引導學生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獨特的素材上,我們進行了以下的嘗試:在語文常規(guī)作業(yè)中,要求學生每周至少要做兩份閱讀積累卡,自行選擇課外文段進行摘錄和賞讀。為了便于學生操作,還專門規(guī)范了閱讀積累卡的樣式,如下表所示。
閱讀積累卡
文題 ____ 出處 ____閱讀時間 ____
新詞美詞薈萃 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句段摘錄 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彩句段賞讀 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有一得 ____________________
除了日常的閱讀積累卡外,每個學期每個學生至少要完成三部文學名著的閱讀、讀后讀書筆記的寫作和閱讀成果的展示。學生閱讀的名著,除了課標規(guī)定的篇目外,還有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推薦的文學作品。學生每讀一部作品,必定要寫一篇讀書筆記,教師必須組織學生進行閱讀成果展示。閱讀成果的展示形式多種多樣,比如開設閱讀交流課、舉辦優(yōu)秀讀書筆記展覽、制作手抄報、文學名著經(jīng)典片段誦讀比賽等。
經(jīng)過這樣的引導,一個學期下來大部分學生養(yǎng)成了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獨特素材的好習慣。學生通過閱讀感悟,讀出了語感,讀出了能力,讀出了水平。這樣的讀書過程糅合了“多讀”“多思”“多寫”的綜合過程。古人云:“長袖善舞,多財善賈。”有了豐富的素材積淀,才有思路的開闊,才能兼收而并蓄,才會為寫好文章創(chuàng)造條件。
3.從“語文課本”中積累獨特的素材。語文教材歷來以精選的名家名篇、優(yōu)秀時文為主體,它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寫作材料,也給學生提供了精妙的寫作方法,因此語文教材也是學習寫作的不錯“憑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活用課文語詞文句,借用課文人物情節(jié),仿用課文體裁結(jié)構(gòu),舉用課文典型事例,比如在初三作文備考過程中,可以通過以下表格引導學生做好語文課本中的寫作素材的積累和整理工作。
課本中的文學形象
文學形象 性格特點 人生際遇
諸葛亮 ________ ________
鄒忌 ________ ________
海倫·凱勒 ________ ________
孔乙己 ________ ________
陳勝 ________ ________
屈原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課本中的名人名家
名人名家 精神世界 重要經(jīng)歷 相關作品
陶淵明 ________ ________
李白 ________ ________
杜甫 ________ ________
陸游 ________ ________
蘇軾 ________ ________
李清照 ________ ________
范仲淹 ________ ________
奧斯特·洛夫斯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課本中的作品
主題 作品
成長主題 ________________
追求主題 ________________
磨難主題 ________________
生命主題 ________________
環(huán)保主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僅僅靠教師講授寫作知識是不現(xiàn)實的,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積累、養(yǎng)氣、修德、練才,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和思維能力,逐步完成寫作能力的自主建構(gòu)無疑是更加重要的。學生通過對生活和閱讀的吸收、內(nèi)化、沉淀,一旦碰到與生活中與之相關的信息,就會把相關積累提取出來,從而找到寫作的突破口,噴薄而出,寫出富有情趣、富有靈性、富有創(chuàng)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