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熵減法則:萬物生存的終極規則
- 何圣君
- 2892字
- 2022-11-04 11:21:05
北極星思維:將目標拆解成可執行的步驟
北極星是地球上空幾乎正對著地軸的恒星,即使地球不停地自轉,迷途的旅人只要在晴朗的夜空抬頭望天,就能通過北極星找到自己要走的路。而北極星思維是在認知上理解和找到你的目標(北極星),從此,讓你在人生旅途中不再迷路,每一步都有目標。
你要去往哪里
美國耶魯大學一項針對畢業生的長期調研顯示,有3%的學生在尚未畢業時就給自己擬訂了清晰的人生目標。25年后,耶魯大學進行調查回訪的結果顯示:
你希望成為以上四類人中的哪一類?你現在是以上四類人中的哪一類?先別著急回答,我們繼續往下看。
以前有一句話: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但你可能會說,我的確想種一棵樹,但我目前更頭疼的是到底要種哪棵樹?
其實,哪怕你目前的狀態屬于60%的那群人,甚至27%的那群人,但只要你每天愿意花時間去思考,不斷去接入開放系統做功,比如讀書,哪怕刷刷短視頻,去看看別人的生活或者工作狀態,或許也會有某個“我也好想這樣”的頓悟時刻。
有一次,我在閱讀《劉潤對談華杉》的文章里,看到華杉老師有一個長遠目標:他希望自己寫的書疊起來和自己身高差不多高。這個目標瞬間觸動了我。那時我才出版了兩本心理學的相關書籍,那兩本書都不厚,我把它們疊起來放在地上,發現連我的腳背都還沒超過。
盡管如此,我還是在大腦里勾畫了未來50年的畫面:如果未來每年出版一本書,那么到我80多歲的時候,所有的書疊起來差不多也能趕上自己的身高。但這是目標,天天寫書也受不了,我希望自己在一種怎樣的狀態下寫書呢?
有一次在刷短視頻時,一位旅行博主的生活狀態瞬間令我心馳神往:她幾乎每隔幾個月就會從一個地方去往另一個地方,沿途停停走走,寫寫文章,拍拍視頻。我很好奇,是怎樣的財務水平支持她顯然并不太賺錢的生活狀態呢?我詳細了解后,發現這位博主已經通過資產配置,用被動收入實現了財務獨立。所以,我的第一個關于“怎么辦”的“關鍵結果”就標記在了“50本書”的大目標之下。
了解人生的OKR
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上面的例子就是一個典型的OKR結構。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法,這是一套被無數國內外大公司驗證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用來跟蹤目標及其完成情況。這個劃時代的方法來自芯片巨頭英特爾公司,后被互聯網巨頭谷歌發揚光大。
以我的目標為例:O(Objectives,目標)——寫50本書;KR1(Key Result,關鍵結果)——被動收入實現財務獨立,不再需要用時間去換錢。
有了KR1,自然還會有KR2和KR3。KR2是什么呢?如前所述,如果我也想每隔幾個月去一個嶄新的地方,沒有健康的體魄怎么行。于是,第二個“怎么辦”的問題就清晰了。KR2——健康的身體支持我欣賞各地風情,避免因身體原因放棄目標。還有嗎?應該至少還有KR3,只不過暫時還沒想到,所以先空著,等到以后有明確的答案時再填入。
有了兩個清晰的KR,接下來怎么做?答案是繼續拆解。比如KR1根據本書財務負熵章節里我介紹的內容,可以拆解成兩個小目標:
? 468萬元可投資金額;
? 平均年化收益率10%的收益。
KR2可拆解成:
? 每天運動20~25分鐘;
? 每天冥想5~10分鐘。
KR2已經拆到底,變成每天可執行的行動了,但KR1還可以繼續拆解。
468萬元可投資金額:
? 讓工資收入增長;
? 增加工資外收入;
? 避免非必要消費。
平均年化收益率10%的收益:
? 習得資產配置的認知與方法;
? 習得指數基金定投的認知與方法;
? 習得慧眼識別基金經理并能長期“拿得住”基金的認知與方法。
到這里,聰明的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這些小目標還能繼續拆解下去,并且由無數個策略和行動組成,這也是我接下來很長時間內將涉獵并撰寫成文章和書的內容。
為什么要寫成文章呢?因為費曼老先生曾經說過:教才是最好的學。很多人抱怨:我也看過不少書,但可恨的是每次合上書,就記不得這本書里到底講了什么。所以為了更好地內化學習到的知識,就要寫成文章教會別人,這是我自己探索到現在感到最有效果的學習方式。
你人生的OKR
前面清楚地剖析了我人生的OKR,你對自己人生的OKR是否清晰呢?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經說,我們總是高估一年內可以做成的事,但又往往低估自己未來五年可以做成的事。如果你一時半會兒定不出人生的OKR,可以先從五年的OKR入手。你不妨努力想象一下,五年之后,最好“版本”的你是怎樣的?把這個畫面想清晰,想清晰后用OKR的辦法去拆解,直到拆成“可執行的行動”,或者“需要去了解和學習的策略或方法”。
當然,這個過程對每個人來說未必一樣,我是被華杉老師觸動到的,你可能會被其他人觸動到。所以,很關鍵的一點是“遍歷”:未曾觀世界,何來世界觀。所以,只有更廣泛地去“遍歷”更多優秀的人,才能在他們身上找到觸動你的部分,觸發并制訂出你人生的OKR。
不過,就算你制訂好了OKR也并非萬事大吉,因為后續還需要跟蹤與迭代。我們的大腦喜歡具體,討厭抽象,所以當你把一個OKR僅僅從一個大目標拆解成一個小目標,而不是具體的某項行動時,會發現你仍舊不知道該如何開始著手。比如在“知識星球”App上運營“逆熵成長”社群就是我的一個小目標,但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感知到這個App的價值呢?
所以我就要在形式和內容這兩個方面做功。形式上,必須要求自己每周一、三、五早上6:30發布新內容。這個要求對我來說并不難,因為我有一個雷打不動的習慣——每天早上5:00起床寫500字,每兩天就能寫完一篇1000字內容的文章,一周7天寫完3篇后還有富余產能可以作為庫存緩沖。
內容上,我所寫的東西必須要滿足星球成員的需求。我所服務的目標用戶主要是25~45歲的職場人士,這些用戶并非期望一夜暴富的異想天開之輩,而是想要以5~10年為單位實現慢慢變富,最終財務獨立,愿意每天付出努力但對自己的目標尚不清晰、行動尚缺少策略、較難堅持意圖的進步人士。因為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人,所以我對這些用戶的痛點有充分的同理心,我的行動就可以落實到以用戶能看得懂、聽得明白的語言講授用戶能操作的策略和方法上。
行動很清晰了,并且每周的工作量也都能開始滾動起來了,但在具體執行的過程中,你必然會遇到問題。在遇到問題時,迭代是一個必要步驟。怎么迭代呢?有兩種路徑:
第一種迭代路徑叫作摸著石頭過河。該方式通常用于開展前無古人、從0到1的項目。以2021年鈉離子電池為例,如果想要開發出一款成本更低,儲能效率更高,充電更快、更安全的新型電池,無數次的探索、試錯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沒有前人的經驗,就不得不摸著石頭過河。
第二種迭代路徑叫作摸著前輩過河。人類能發展至今,一代勝于一代,關鍵就在于我們總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人潛意識中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戀,以至于一些人雖然目標很明確,但恥于或不屑于去“摸著前輩過河”,于是他們總會不自知地去“重復制造輪子”,即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把前人做過的事情又做了一遍。
所以,如果想高效地實現自己的目標,應大量去閱讀、涉獵自己目標方向上的前輩們的作品,這是可以幫助我們順利“摸著前輩過河”、迭代和改善原有行動的必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