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發展現狀調查
- 湯紅娟
- 10378字
- 2022-11-18 15:32:07
序章
伴隨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生產、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智庫作為現代政治的產物,早已是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匯。智庫產生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和人類對特定知識思想的需求。其發展過程經歷了從蒙昧的史前時期到高度文明的當代社會。
“一般來說,英國被認為是智庫的發祥地。1831年成立于倫敦的國防與安全研究機構以及1884年成立的費邊社是較早的智庫代表。”[1]而另外一種說法,智庫的概念是由美國最先提出來的。1832年,美國財政部和費城富蘭克林研究所簽訂了委托研究合同,其被稱為現代智庫誕生的標志。
智庫是一個偏正結構的組合詞匯,主要強調的是“智”,智的造字本義是“談論戰爭的謀略”,表示談兵論戰。古人稱精通行軍作戰為“智”,所以智是謀略,是國家的征伐大事。而謀略的參與者與討論者的主體——智者,就是“智”的本體。許慎的《說文解字》里是這樣解釋“庫”字的:兵車藏也,從車在廣下。“庫”乃是收放兵車的地方。因此,從“智庫”二字的原本意思可以看出,“智庫”自古就是國家舉兵打仗、謀略策劃的地方。智庫指“匯聚高級人才、能為政府機構、企業等提供咨詢服務的組織或團體”[2]。綜合來說,智庫體現出來的是人、策略和場所的結合體。
現代智庫發源于西方,智庫亦稱“思想庫”(Think Tank),又稱智囊團、腦庫、點子公司,是指由各領域專家組成的,為決策者出謀劃策的公共研究機構,被稱為政府的“第四部門”或“第五權力”。在大多數歐美國家,智庫一般指的是將跨學科的人才集合起來,為政府、社會機構和企業等提供智力支持,影響公共政策,地位獨立的具有一定社會及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機構。
關于智庫的概念,一般認為智庫是收集、分析和創造知識的組織,其面對的人群通常是政府人員,有時候也會是媒體、利益集團、公眾或公司等。美國蘭德公司創始人弗蘭克·科爾博莫對智庫下的定義是:“智庫就是一個 ‘思想工廠’,一個沒有學生的大學,一個有著明確目標和堅定追求,卻同時無拘無束、異想天開的 ‘頭腦風暴中心’,一個敢于超越一切現有智慧、敢于挑戰和蔑視現有權威的 ‘戰略思想中心’。”[3]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詹姆斯·G.麥甘(James G.McGann)教授在《全球智庫發展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寬泛的智庫定義,他認為,智庫或者公共政策的研究、分析,以及參與機構是一些這樣的組織,它們進行政策導向的研究、分析,對國內和國際事務做出建議,從而使得政策制定者和公眾能夠對公共政策事務做出有信息支持的決定。這些智庫可能附屬于政黨、政府、利益集團或者私人公司,或者是獨立的非政府組織。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智庫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年中國智庫報告》將智庫定義為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研究目標,以公共利益為研究導向,以社會責任為研究準則的專業研究機構。
國內智庫研究學者對于智庫的界定各有不同,定義的側重點存在著較大差異。如薛斕和朱旭峰認為,智庫(思想庫)是一種相對穩定、獨立運作的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機構。[4]王莉麗認為,智庫是以從事公共政策研究為目的,力圖通過各種社會渠道和方式來影響社會政策制定和社會輿論的組織機構。[5]
由于世界各國有著不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所以智庫在各個國家的發展狀況與承擔的功能、扮演的角色都有較大差異。智庫以其客觀性、獨立性、非營利性而參與社會公眾事務和政府決策的研究,其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幾個主要特點,即政治屬性、國家屬性、人民屬性。
互聯網等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讓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便利,沒有場所和地域距離的限制,也逐漸淡化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感,所以現代智庫更強調智庫的研究者和智庫研究的方針和策略,以及提供咨詢策略的獨立性和立場的中立。
各個國家的智庫發展水平不一,政治、文化背景不同。中國的智庫與西方智庫有著較大區別,因此在定義智庫概念的時候要進行綜合考量,做到全面準確、不可失之片面、狹隘。本書將智庫界定為:“以政策研究為核心、以直接或間接服務政府為目的、以影響國家政府決策和民眾思想為價值判斷標準的公共研究和咨詢機構。”
并非所有的學術研究機構都能夠被社會認可為智庫,只有那些對政府公共政策和社會公共生活產生影響的專業研究機構才可稱為智庫。智庫的主要職能是“根據政府機構或企業的委托,進行現狀分析、未來預測和技術研發等,并提供與政府決策和經營戰略有關的政策和信息”。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美)曾經說過,在智庫建設與管理的過程之中,智庫如何發展、如何實現現代化是非常重要的問題。[6]智庫的現代化需要三大支撐,其中研究人員、研究標準和方法是智庫事業建設的核心;客觀和公正是智庫研究的基石;溝通與傳播則能夠幫助智庫鍛造國際影響力。
智庫發展時間不算長,但是發展速度卻很快。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智庫如雨后春筍一般快速發展。據《全球智庫報告2017》報道,全球擁有智庫7815家,其中美國擁有1872家,數量最多;中國擁有512家智庫,排第二位。高校智庫占智庫總量的三成,在最佳高校智庫90強排行榜中,美國占25家高校智庫,而中國僅有6家。在綜合影響力前100位的智庫中,中國智庫只有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全球化智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7家,其中的高校智庫僅有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上榜。《全球智庫報告2016》資料顯示,北美洲智庫數量最多,擁有1931家;歐洲其次,擁有1770家;亞洲第三,擁有1262家,其中中國有435家。《全球智庫報告2016》共列出52個分項表單,其中中國智庫上榜的數量為41個,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13個,反映出中國智庫呈現出良性的發展態勢。2016年全球智庫綜合排名榜單175強中,中國智庫有9家入選,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排位第149名。在最佳高校智庫90強榜單中,中國智庫有6個,有3個入選前20名,分別為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第11名)、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第14名),以及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第16名)。比較來說,目前中國的智庫總量較多,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但是,能夠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力的一流高校智庫數量卻遠遠不足。
一 西方智庫
美國是老牌智庫強國,共有6家入選2016年全球十大智庫。美國智庫可分為體制內和體制外兩種,有很多極具影響力的大學智庫。如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和肯尼迪學院的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普林斯頓大學的公共事務與國際研究院等。這些高校智庫多年來在美國的各項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上,以及美國對國際問題的政策與態度上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說相當于“影子政府”。英國也有很多智庫,成立于1884年的費邊社是其最著名的思想庫之一。20世紀80年代是英國智庫發展最快的時期。英國有影響的智庫多依附于政黨或政府部門,主要分為三大類:中左派、中右派、非黨派。德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智庫的國家之一,成立于1914年的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和成立于1925年的德國經濟研究所及艾伯基金會,是世界上有歷史最長、非常有名的智庫。蘇聯于20世紀中期抽調全國最優秀的人才組建了中央政策研究機構,即實力雄厚的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研究所、馬列主義研究所。蘇聯解體之后,部分智庫經改造后保存下來。如原社會科學院自1994年成為總統直屬國務學院,馬列主義研究所改為俄羅斯獨立社會與民族問題研究所。如今的俄羅斯智庫具有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的分析研究機構體系。法國智庫起步較晚,其發展深受美國的影響。1963年成立了“法國二戰研究所”;次年,效仿美國蘭德公司模式成立“前景與評估中心”。日本的智庫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發展于80年代,于80年代后期分化整合。目前,日本有103家有影響力的智庫,活躍在日本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
表1 全球部分知名智庫及成立年份

二 中國智庫
(一)中國智庫的源起
中國學術界對于中國古代智庫的研究非常深入細致。智囊比喻足智多謀的人。《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 ‘智囊’。”[7]這應算是中國智庫的萌芽。中國古代智庫或智囊,有著悠久的歷史,如謀士、養士、策士、門客、幕僚等不同稱呼,以不同形式出現在各個歷史階段。國內學術界、文學界對于中國古代智庫的研究非常深入。例如,早年流行的《民國政治漩渦中的幕僚》,以及網絡文章《數風流人物,看古代智庫》等。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之中,一些著名的“智庫”型人物如伊尹、姜太公、管仲等,都是家喻戶曉的名臣謀士。
(二)現代中國智庫
中國現代智庫發端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至今已有40多年。縱觀中國智庫發展歷程,有兩次“活躍期”。第一次是在20世紀80年代,第二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
1977年5月7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其被觀察家們視為中國智庫體系初步建立的標志性事件。2003年,國家發改委將“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成果面向社會公開招標,此做法一度引發了各地紛紛效仿。中國不同類型智庫從其法律地位可分為三種:官方智庫、半官方智庫和民間智庫。民間智庫中,大學下屬的智庫發展非常迅速。1993年和1998年國務院和教育部分別啟動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國內重點建設大學成立了很多政策研究和咨詢機構,從省外吸納了很多人才,通過政策研究、向政府匯報研究成果、公開發表論著等方式,推動其在國家、社會層面發揮作用。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是全國第一個專門開展智庫研究的學術機構。該中心成員自2011年開始作為專家被邀請參與麥甘主持的《全球智庫報告》的評選工作。中心從2014年起每年定期出版《中國智庫報告》。中國教育部辦有簡報《高校智庫專刊》。從2014年12月25日起,《光明日報》專門設立《智庫》版,發表了眾多在業界極具影響力的理論文章與深度報道,較好地發揮了媒體智庫的功能。2014年9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中國智庫網”,該中心信息中心編輯出版《國外智庫觀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等9種出版物。
中國臺灣智庫起源于美蘇冷戰大環境下國民黨的總體政治戰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的《2012年全球智庫排名》中,中國臺灣位列第23,上榜智庫高達52個,從中可見中國臺灣智庫在國際智庫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中國香港的智庫建設得到了有效的制度保障。香港教育行政部門有著主動咨詢的傳統,同時,其教育政策文本的形成需要經歷一整套明確的程序。20世紀80年代以來,香港逐漸形成了完備的半官方教育智庫體系,在政策制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香港的半官方教育智庫兼具“專家智慧集合體”與“利益訴求集合體”的屬性。
三 智庫的分類
現代智庫的分類標準很多,學者們試圖從不同的角度對智庫進行分類。按照智庫的行政歸屬,可以把智庫分成官方智庫、高校智庫、民間智庫三大類。按照研究工作則可劃分為政策研究類、基礎研究類和應用研究類。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發布的《全球智庫報告》將智庫分為七類:自治獨立智庫、半獨立智庫、政府智庫、半政府智庫、高校智庫、政黨智庫以及公司智庫。即使國內外智庫類型劃分不同,其中高校智庫都是重要的一部分,正是高校智庫具備了許多優勢,成為其目前穩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出版的《2013年中國智庫報告》,將中國智庫分為黨政軍智庫、社會科學院智庫、高校智庫、民間智庫等幾種類型。這樣的分類方式,也便于我們對高校智庫作為一個大類進行歸納、了解和深入研究。
智庫的種類較多,劃分方法各異,如表2所示。
表2 智庫的劃分

本課題調研初始,課題組曾經與湖北省宜昌市的博弈電腦公司一起開展合作調研,在宜昌星火路電腦城和三峽大學分別做過兩次小型隨機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圍繞著傳統智庫和現代智庫的區別,以及人們對現代智庫的認知與了解程度兩個方面展開。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普通人對大學智庫的了解、認可不到30%;而在三峽大學的問卷調查中,高校智庫的認知率上升到50%左右。但對官方智庫的認知率,尤其是對各級政府的政策研究室、社科院這類智庫,認知率高達70%。關于民間智庫,大家對國外的民間知名智庫有著較為深度的了解,如美國蘭德公司等著名智庫選取率高達60%以上,對國內的民間智庫的了解和認知則不到50%,而且時常會與官方智庫相混淆。
對于智庫的基本概念、現代智庫和傳統智庫的區別,不論是在電腦城和三峽大學的問卷中,都存在認知不夠。相當一部分的人們把傳統的智者、謀士、智囊團和現代智庫混為一談,可見現代智庫的發展,雖然已廣為人知,但其功能和特色并不鮮明,也并未讓公眾有更為深入的了解;另外,這和中國傳統智庫發展的悠久歷史和完備也有一定關系。所以,在新型智庫建設的路途上,還要盡量避免傳統智庫存在的某些弊端。
這次調查結果顯示,國內智庫發展和被公眾認知情況可以歸納為以下五點:一是國內智庫的發展,除了官方智庫,其他類型的智庫都相對比較弱勢;二是國內的智庫(除了官方智庫)和國外的智庫相比,知名度和影響力都相對較小;三是高校智庫的學術研究性在國內有較高的認可度;四是國內民間智庫發展比較滯后,定位比較模糊,其實很多帶有官方背景;五是智庫的形象公關推廣和宣傳工作對智庫的建設很重要。在民間智庫的調查中,雖然很多民間智庫不被調查者認知與了解,但“胡潤研究院”卻如一匹黑馬,為眾多調查者所知曉。
通過這次小型問卷調查,課題組得到了一些粗略的結論和推斷,為后續開展全國高校智庫的調研,做了有益的嘗試和準備工作。
四 高校智庫
高校智庫建設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對于其他組織而言,具有比較優勢。首先,與政府下設的研究院所相比,高校具有相對獨立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高校智庫政策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其次,科研能力較強,學術氛圍濃厚,具有人才和學科門類眾多、高層次人才密集、圖書館收藏資料豐富的優勢。最后,在世界經濟和科技變革劇烈、紛繁復雜的大環境下,高校智庫在綜合性研究、交叉學科研究方面具有較為突出的優勢。
2014年教育部印發的《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推進計劃》,旨在:“以2011協同創新中心和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為抓手,重點打造一批國家級智庫。”培養高校智庫隊伍,打造高校智庫品牌,帶動高校社會服務能力整體提升。《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求建設50—100個國家急需特色鮮明的專業化高端智庫,為高校智庫的建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新要求,而高校智庫也由此凸顯其重要性。
“高水平的智庫是高等教育質量的顯著標志。”[8]2013年3月,上海市教委啟動第一批上海高校智庫建設工作。2014年4月22日,天津市高校智庫啟動,首次“高校智庫論壇”在天津召開。2014年12月6—7日,在上海復旦大學召開了2014首屆“中國大學智庫論壇”年會。至2014年年底,天津、安徽、云南、湖北等地啟動了新型高校智庫建設計劃。2015年7月,浙江工業大學成立“全球智庫研究中心”,它是全國高校首家研究“智庫”的智庫機構,該中心集“研究、評估、咨詢”三大職能于一體。
高校智庫建設,必須依托現有的學科知識,但是現有學科知識的堆積不能簡單等同于智庫。因此,高校智庫建設,一是要有面向實際需求的問題領域;二是有以問題為導向的知識運用和知識創新;三是擁有知識運用和知識創新才能為其他主體(如企業、政府及其他管理者等)提供有價值的備選方案和研究對策。
(一)高校智庫的含義
高校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主要力量,肩負著資政育人、服務社會、引領文化發展的重任,更是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主力軍。高校有著得天獨厚的研究能力,在學科門類、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較大優勢,其在政策建議、引導輿論、戰略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理應走在前列,發揮更大的作用。
有人認為,高校智庫就是高校科研職能的拓展,一切參與決策咨詢的機構都被當作高校智庫;也有人認為,根本就不存在“獨立的”高校智庫,以至于很多的智庫評價體系中將“高校”作為一個智庫個體而存在;還有人認為,只要不是獨立建設的法人實體,都不是智庫。
高校智庫(大學依附型智庫),是指設立在高校內部的從事政治、經濟、外交等多學科研究的非營利性組織和機構。通常由高校獨資或者由其他團體、機構資助創建,具有學科領先,理論性、學術性較強等特點。
智庫不同于普通高校、研究所和私人機構,是一個特定的組織,還是一個功能性機構。高校智庫是指附設于高校內部的研究機構,其擁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可以從組織的視角進行詮釋。任何一個組織都會承擔一定的功能,以實現特定的目標。與企業組織以營利為中心目標不同,高校智庫是以服務社會和國家發展為導向。高校智庫要素主要包括“人員要素、目標要素、條件要素、技術要素與客戶要素”等。[9]其一是人員要素,高校智庫的人員主要是高校的教授,也有少量外聘的研究人員。其二是目標要素,高校智庫建設的目標,主要是服務于國家發展。其三是條件要素,高校智庫應充分利用和整合所在學校的學科優勢、人才優勢。其四是技術要素,高校智庫應采取跨學科、協同創新等方式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其五是對象要素,高校智庫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所以,高校智庫的含義,是指依托于高校的特色學科建設,聚集校內外知名學者,以服務國家發展為導向,融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通過對社會重大現實問題進行跨學科、協同性、綜合性的研究,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智力產品,培育智庫人才,集機構建設、團隊打造、項目管理與平臺發布于一體的綜合系統。
根據高校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概括地說,高校智庫是由若干具備一定的學科知識背景,具有較強知識運用和知識創造的人才、學科知識和解決方案三個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見圖1)。

圖1 高校智庫系統構成
以上三個系統的良好互動,能夠創造性地為國家、地方政府及企業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
(二)國外高校智庫
國外高校智庫一般附屬于某個研究型大學,以“研究中心”“研究院”或“研究所”命名,例如,美國哈佛大學的國際發展中心和英國的蘇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院等。國外高校智庫大多擁有獨立的運營管理體制、主要研究經費來源等,因此,智庫在依托高校平臺基礎上提高了自身的獨立性與自主性。美國約75 %的智庫附屬于高校,澳大利亞則有一多半的智庫設立于高校內部。
現有國外智庫大體可以分為四類:一是基礎研究與重大戰略研究并重;二是側重于傳統全球問題研究、區域研究與國別研究,強調戰略和政策導向下的國際研究與人才培養;三是專門的區域問題研究和人才培養的國際研究機構;四是純粹意義上的智庫(包括英美式研究咨詢機構和大陸式科學院系統下的各類研究機構)。此分類是基于相對不同的功能設置的基本劃分,以及對于若干做法的強調與說明。
(三)中國高校智庫
中國高校在完成教書育人、文化傳承職能的同時,也負有“服務社會”的職能。高校大多會有部分專家、教授應聘成為各級政府部門的決策咨詢顧問,也有一些應聘成為企業的技術顧問,直接參與政府和企業的發展規劃和決策,這種參與決策的行為在當時屬于個體智囊形式的咨詢服務。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團體性的智庫建設。1964年,中國政府在全國高校設立了一批以外國地區和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實體性研究機構,主要為國家外交政策提供決策咨詢。包括設立在中國人民大學的蘇聯東歐研究室、北京大學的亞非研究所、吉林大學的日本研究所與朝鮮研究所、廈門大學的南洋研究所等。這些研究所由國家外事部門和高校共建共管,獨立于教學院系,是專門的外交政策研究機構,可以說是中國高校智庫的雛形。
中國高校智庫也可以像國外一流高校智庫那樣:“出思想、出理論、出戰略、出政策,成為 ‘中國聲音’和 ‘中國形象’的傳播者、塑造者。”[10]隨著中國對高校智庫越來越重視,高校智庫在智庫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將不斷上升和擴大。
1.高校智庫的數量
在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環境下,中國高校紛紛響應,形成了一股“智庫熱”,全國各地高校智庫數量眾多,因為是非營利性智庫,政府對其實施免征稅收等優惠政策,不必接受行政部門管理,不在國家行政管理部門進行登記,所以很難統計其準確的數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涌現了一大批高校智庫,據不完全統計,各高校經過中國教育部注冊的科研機構有300多個,通過其他方式注冊的研究機構數量更多,在這些高校研究機構當中,約有三成是高校智庫。此外,也有人估計中國的高校智庫大約有七八百家,主要集中在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之中。還有人統計目前中國擁有一定活躍度、貢獻度的高校智庫類型機構有2000多家,但是這些高校智庫機構是否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是否具備新型智庫的功能和性質,政府及有關部門尚未出臺相關的評判標準。
《中國智庫名錄(2015)》將中國高校智庫分為三種:一是985高校所屬智庫,有275家;二是211高校所屬智庫,有161家;三是其他高校智庫,有8家,共計收錄高校智庫444家。[11]《CTTI智庫報告(2017)》收錄中國高校智庫348家。[12]
2015年“中國網”“智庫名錄”欄目對全國“高校智庫”進行排名,有150家高校智庫上榜,其中,湖北省有12家上榜,分別為:武漢大學(發展研究院、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現代經濟學研究中心)、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資源環境經濟研究中心、湖北大學旅游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湖北省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三峽大學三峽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令人意外的是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不在該名錄中。
2015年12月,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全國僅有25家)。在《全球智庫報告2015》之中,湖北的高校智庫“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進入中國頂級智庫榜,排名第33位。“中國頂級智庫排名”(其中高校智庫占20%)如表3所示。
表3 中國頂級智庫排名

表3 中國頂級智庫排名續表

2.高校智庫的功能
智庫的最基本功能——“出點子”。一家合格的智庫,是能夠給決策層提供咨詢建議,給社會大眾起到教育作用,能夠發揮指南針或羅盤之作用的研究機構。高校智庫是創造思想的地方,“思想”是引領世界、人類、社會、國家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其功能主要是為政府及企事業的決策提供咨詢與參考,當然還有著信息咨詢功能。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在談到“全球轉型與中國智庫建設”時說,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應當發揮“資政、啟民、伐謀、孕才”的功能。[13]
高校智庫應具有戰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養、輿論引導和公共外交五大功能。高校智庫不僅要建言獻策,還要為國家發展提供前瞻性的戰略研究成果,及時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決策基礎的研究。高校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培養人才,發展高水平智庫的一個重要功能就在于通過智庫為國家培養更有實用價值、更接“地氣”的人才。[14]
3.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
新型智庫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資政啟民”的重要作用。當前,中國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新問題、新事物、新挑戰不斷,加強高校智庫建設既是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破解發展難題的迫切需要,也是回應人民期待、有效引導社會輿論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論述了智庫建設的重要意義,將智庫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智庫已成為國家軟實力和話語權的重要標志。
2014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中寫道:“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是以戰略問題和公共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服務黨和政府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特”在內容,“新”在機制。所謂中國特色是相對于國外智庫而言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要立足于中國國情,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同時借鑒但絕不照搬歐美等西方國家智庫的經驗。[15]所謂新型,主要是相對于國內原有的智庫類機構和智庫類活動而言的,要突破我國智庫發展當前相對滯后的狀況,就要從體制和機制上創新。[16]
高質量的智庫應該具有將學界、政界等社會資源網羅到一起,形成知識共同體的能力。新型智庫領軍人物應具有懂學術、會經營、擁有資源、擅長組織管理、廣交朋友等能力。僅具備決策咨詢功能的機構不代表就是智庫,傳統的學術科研機構,可以稱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某種形態。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新型”,是相對于“傳統”來說,其有四個層面的表述:第一,智庫研究成果的基礎應是“理論創新”;第二,智庫研究的過程,應是學者與專家參與制定政策的過程,是知識創造和權力的結合;第三,智庫研究應具有可操作性,應體現決策咨詢研究的問題導向與前瞻性;研究成果應能轉化為可執行的政策,并且在制度設計上有合理性;第四,智庫研究的目的是為了“科學決策”,因此,應該體現知識和政策相結合。
[1]魏一鳴等:《氣候變化智庫:國外典型案例》,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
[2]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759頁。
[3]陶華坤:《智庫:以學術智慧引領社會輿論》,《浙江教育科學》2014年第5期。
[4]薛斕、朱旭峰:《“中國思想庫”:涵義、分類與研究展望》,《科學學研究》2006年第3期。
[5]王莉麗:《旋轉門:美國思想庫研究》,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頁。
[6]《中外智庫權威學者談高端智庫建設》,中國智庫,https://www.sohu.com/a/1474/0250_256721。
[7]《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8頁。
[8]李文君:《發揮高校優勢,打造新型智庫》,《教育與職業》2014年第13期。
[9]全守杰、王運來:《高校智庫的涵義與特征》,《現代教育管理》2016年第1期。
[10]顧巖峰:《我國高校智庫建設路徑探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11]謝曙光、蔡繼輝:《中國智庫名錄(2015)》,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版,第159—307頁。
[12]李剛等主編:《CTTI智庫報告(2017)》,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59頁。
[13]王文:《伐謀:中國智庫影響世界之道》,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頁。
[14]胡光宇:《大學智庫》,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9頁。
[15]崔樹義、楊金衛:《新型智庫建設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頁。
[16]崔樹義、楊金衛:《新型智庫建設理論與實踐》,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