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精英史觀與人民史觀的分歧
一 精英史觀下的西方國家
一些西方國家以潛在的方式與行動彰顯精英史觀,認為求得自由與解放只能是精英傳承或者天生奇才靠自身“奮斗”才可能實現,普通百姓既無資格也無能力追求這種人的本性,始終把階層固化看作個人選擇的結果。因此,在社會發展的數百年間,普通群眾從具有自身創造性思維的個體被逐漸降格到滿足基本需求的生物性存在。從這一現實出發,也發展出一整套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說”的經濟學、一整套個人英雄主義的文化輿論宣傳體系,愚民成為其政策的必然導向,疫情中百姓的表現,只是這些政策的必然結果。
西方古典精英主義思想可以追溯的古希臘時期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古希臘時期,雅典是一個實行民主政治的城邦,柏拉圖撰寫《理想國》時正值雅典民主的衰落期。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三個由自由民組成的階層,從上至下分別是執政者階層即哲學家,保衛者階層即武士,還有社會中提供營養和物質生產的階層,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商人等。在柏拉圖看來,每個人都生來具有某種才能,一個人在社會中身處什么行業、在社會分工中有怎樣的地位都應該由其天性決定,社會被天然地劃分為統治者階層和被統治者階層,在這種社會中,城邦公民應該主動接受賢能之人的統治。執政者階層需要具有正義、審慎、節制等美德,同時還需要受到政治實踐的鍛煉,要經歷重重考驗后成為管理城邦的最高統治者。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也表達過自身對城邦政治的看法。對于公民權利的劃分,亞里士多德認為,政體的種類不同公民的種類也不同,比如貴族政體功勛和品德是分配職位的唯一標準,寡頭政體以家產為條件,根據政體的統治人數和利益集團分成了常規政體和變態政體。共和政體是以群眾為統治者,并能夠照顧到全邦人民的公共利益,最高統治權掌握在保衛國家的戰士手中。與其對應的變態政體是一種平民政體,以窮人的利益為意旨。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始終需要符合一個善的目標,而他則更加推崇貴族的賢能政體,這一政體中人們都是賢能有善德的,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們始終能夠把城邦及其人民的利益作為旨歸。因此,柏拉圖對比于亞里士多德似乎更加強調精英立場,但兩人都沒有將人民擺在統治者的地位,而是秉持著階層固化的思想,這對后世的政治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近代之后,西方的精英主義逐漸與民主政治緊密結合,并以更加潛在的方式呈現出來,變換各種不同的形式和意識形態并不斷傳輸出去。米歇爾斯曾經提出著名的“寡頭統治鐵律”:在任何一個政治共同體或組織之中,總是會產生被選舉人統治選舉人、被授權人統治授權人等,而這種分割是社會利益分化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利益全體為了采取共同行動和保護集體安全而做出的必然選擇。最初代表人受大眾的意識支配,隨著對其統治的更高要求以及對政治體制的深入參與,大眾與其選舉的代表人就產生了進一步的分化,最終受到良好訓練的職業領導群體誕生,由此產生了寡頭的統治。熊彼特也對大眾有著不信任的態度,在熊彼特看來,現實中的精英統治是無法避免的,關鍵在于要對精英進行有效的控制。精英主義始終作為一種手段和方法,決定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從而形成了精英的民主理論體系。
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西方民主的分類和層次。(1)價值層面:民主是抽象的價值觀念,代表政治共同體甚至是個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道德的評價標準,往往與西式的自由、人權緊密相連。這一層面往往貫穿于其他層面和現代社會中。(2)產生和緣起:某種政體的產生可能根源于人們的人性,比如相互懷疑或天生的互助傾向,民主的產生也帶有這種契約論的色彩,是公民所默許的某種契約。(3)過程與程序:熊彼特民主程序觀點認為,“民主方法就是一種達到政治決策的制度設計,通過相互競爭人民選票的方式獲取決策權力”[5]。民主就是一種決策機制,是達到特定目標的手段。(4)制度安排:這一層次與民主程序有相似之處,但制度更強調具體的制度安排,比如代議制、審議制民主等,或者從人數和社會制度加以分類。
人們對民主定義性特征的認知往往停留在程序和制度層面,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宣傳的影響。即使有所突破,也往往是民主概念領域的拓展,或在民主之中滲透個人主義與自由。民主的本質因此變得貧乏,在這種定義之下,民主體制中的程序性與制度、機構設計成為其本質,從而讓民主往往等同于選主。
精英主義視角下的西方各國,從多個角度各種層面影響著民眾的潛意識,使國民深陷精英主義史觀與視角而不自知。主流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說普遍傳授,“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標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深入人心,讓人們將自己普遍降格為追求生物本能的動物精神;主流影視中以人們津津樂道的個人英雄形象瓦解底層民眾團結以求解放的理念,將個人理想的實現普遍寄托于或者是家族傳承的龐大財富或者是血統傳承的智商與體能,人的主觀能動性被弱化直至不見蹤影……
多種民主觀念與精英主義融合,也為精英主義提供了合法性的外衣,形成精英民主主義。但民主形式上的競爭性以及權力的分散和制衡并沒有真正改變精英主義的本質。在2020年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至2021年,幾個發達國家已經研制出了多種疫苗,而全世界占人口比例不到30%的國家卻占有著全世界70%的疫苗,并有著大量的囤積以防止疫情的反復。這種疫苗分配的狀況不僅體現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差異,而且體現了西方國家中心主義和精英主義思想。而此時期的中國卻在不斷地向發展中國家輸送疫苗,以保障其國家人民的安全。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不少西方國家都爆出了“年齡歧視”的現象,在一些國家,本身年老體弱多病的人不得不放棄進一步的醫療投入,而一些醫生和護士也會選擇性地采用消極治療的方式對待年邁的病人。在群體免疫背后,同樣是一些精英主義的想法,無論是英國還是美國,底層人民是受到影響最為嚴重的群體,這與其內部的政治經濟地位是緊密聯系的,作為精英階層并不會淪為疫情的受害者,其本身以精英文化為中心的政治經濟結構和執政理念和方式就決定了疫情最終的受害人群。同時,由于西方精英長期堅持的精英理念,使普通民眾對精英階層與由精英組成的政府有著深刻的不信任,即便災難來臨時政府發布的有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很多民眾均持懷疑態度而選擇不信任,政府發布的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措施也被眾多民眾抵抗,連是否需要佩戴口罩這一純粹科學問題都成為一個政治話題被加以討論,最終產生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歐美防疫中種種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
二 群眾史觀下的中國
中國領導階層堅持群眾史觀,相信群眾,認為只要條件允許,所有人都有追求解放的內心需求。同時主張,隨著對自然規律把握越來越豐富,知識體系越來越龐大復雜,只有依靠有組織的人民群眾,才有可能基于前人成就推動生產力繼續發展。因此中國共產黨只會將自己定位為人民群眾的先鋒隊,是人民群眾的先進分子組成的隊伍,為人民服務成為共產黨的最高價值取向,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后數十年取得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成就的內在動因,也是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成功的原因。
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曾經這樣闡述過群眾路線的思想:“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在集中和堅持過程中,必須采取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這是前一個方法的組成部分。”[6]
解放戰爭時期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解放戰爭時期的華東戰場,華東野戰軍發起一場重大戰役時,解放區人民群眾全力以赴,奮勇支前。一天,華東野戰軍某部要經過一條河增援,河邊村莊的男性都已支前去了,留在村里的女人扛著門板跳到河里,用肩膀架起了一座人橋。華東野戰軍騎兵部隊發起沖鋒前要把戰馬喂飽。沒有馬草,就找到一位村長,但村里能夠支前的東西都已送上前線了。村長環顧四周,只有幾間新蓋的草房上的草可以喂馬,就號召村民拆草房,喂戰馬,得到大家的一致響應。一位基層干部在沖鋒時受了重傷,人民群眾組織的擔架隊冒著槍林彈雨把他抬了下來。此時,他已近昏迷,隱約聽到旁邊一個人說:“這個小青年快不行了,要趕快搶救。”又有人說:“趕快喂小米稀飯。”于是,一位擔架隊員取出一罐小米稀飯,但風刮日曬,小米稀飯已變成飯團。這位受重傷的干部嘴也張不開,一個女擔架隊員掀起上衣把乳汁擠到飯罐里,又用樹枝把飯團攪了攪,稀釋一下,一點一點喂給傷員,然后把他送到醫院。這名傷員傷愈后逐步成長為人民軍隊的高級將領。后來他多次來到沂蒙山區,尋找這位“紅嫂”。但當年的解放區到處都有這樣的“紅嫂”。[7]
堅持群眾路線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底色,不僅在革命時期,建設時期同樣如此。如今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強調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緊緊依靠人民。在接受俄羅斯索契電視臺專訪時,習近平曾指出:“作為國家領導人,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責任重于泰山,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兢兢業業、夙夜在公,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8]
堅持群眾路線的中國,在2020年防疫抗疫期間,無論是黨員干部還是人民群眾都在用實際行動書寫“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大批黨員、積極分子投入到抗疫一線當中。無數奮勇搶先的黨員干部與群眾團結一心堅定落實中央防疫措施,使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在此過程中我們看到了無數為我們穿越苦難戰勝災難而默默奉獻的干部和群眾,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種群眾史觀的深入人心,它代表了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集體主義精神,令人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