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生產力發展推動人性的實現

無數的史實與現象讓我們相信,人性的本質就是求得自由與解放,這種自由與解放既包括人身依附關系的解放,更追求人對自然力約束的解放。前者本質上是一系列社會制度的安排,后者本質上是人類對自然規律的掌握與運用水平,即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當前者的制度安排有助于后者的進步時,這種社會制度就是先進的;反之,當前者的制度安排阻礙后者進步時,這種制度就是反動的。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人性實現的根本力量。

一 人性的本質是追求自由與解放

(一)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追求對自然力約束的解放史

人類的發展史,既是人類追求全面自由解放的歷史,也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然條件約束,與自然達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的歷史。

人類首先制造和使用基本的手工工具來獲得生產和生活資料、改造自然,這些手工工具就像人的四肢,延伸了人類自身的勞動能力,增強了人類的力量,而手工工具也是人類勞動的結晶。人們所使用的工具與自身所處時代的生產力水平發展是相適應的,而生產力的發展首先就體現在生產工具的改進上。以中華文明為例,中國古代的生產工具發展大致經歷了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

在石器時代,生產工具包括簡單的石器,甚至還包括用樹枝、木棒等打磨成的簡單生產工具。在這一時代,人們不僅會使用石器,還會使用火。這一時代還可以近似劃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這種劃分方式在古代文獻中一直都有反映,如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赫西奧德的《勞動與時令》詩篇里,把人類的發展劃分成黃金、白銀、青銅、英雄和鐵5個世紀;中國東漢袁康所撰的《越絕書》中也把人類使用的工具分成石、玉、銅、鐵4個階段。如今在考古學上的劃分方式也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1836年丹麥學者C.J.湯姆森首先提出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分期,奠定了史前考古學研究的基礎。1865年英國學者J.盧伯克又把石器時代劃分成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1892年英國學者A.布朗在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間劃分了一個過渡期,稱為中石器時代。1877年意大利學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增加銅石并用時代作為過渡期。最終這種劃分逐漸凝定并沿用至今。

在舊石器時代,工具的制造一般是把大石頭或燧石打成石片,所剩的石核作為石斧,后期石片也被用作石刀或者矛頭。中國的西侯度遺址便發現了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歷史以及人類用火的歷史,除此之外還包括丁村人文化等。舊石器時代的后期以山頂洞文化為代表,體現為各種細致、多樣的石器,包括石珠等裝飾品,還有弓箭、梭鏢等復合工具,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骨針,這代表縫紉技術的突破。中石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的劃分并不明確,在中國,人們仍然以采集和漁獵生活為主,并使用相似的簡單石器和復合石器工具,以獲得相應的生產和生活資料。而在新石器時代,農業、畜牧業的產生,磨制石器、陶器、紡織等不斷推廣。此時的農業生活已經具有生產性質。此時期世界各地的地理分化逐漸明晰,無論是文化中心還是邊緣地帶都產生了自身的農業發展模式,因各地環境和氣候的差異,農業栽培作物包括小麥、大麥等,飼養牛、羊、馬等家畜,制陶工藝不斷發展,社會分工不斷明確,產生了不同階層。此后的文化發展都始終在這樣的農業生產基礎之上。

石器時代之后的青銅時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后,在生產工具上包括木器加工的斧,用于漁獵的鉤,各種刀具等。而青銅器較為發達的時期正是商代,已經出土的商代和西周時期鑄有銘文或不鑄有銘文的青銅器眾多,青銅文化也從夏商延續到了春秋時期。青銅時代不僅讓生產工具的材質和自身結構發生了變化,也讓生產工具的應用范圍、使用方法得到了拓展,如產生了馬車和牛耕,生產方式產生了極大變革。

鐵器時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中期,一般認為春秋戰國之際是鐵器時代的開始。戰國時期就產生了冶鐵業。《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晉國鑄刑鼎事件,“遂賦晉國一鼓鐵以鑄刑鼎”,據考證,這一史實說明了冶鐵技術已經較為發達。冶鐵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推動了生產工具的進步,產生了犁、鋤、耙、鐮等農具;另一方面古典器具業逐漸發展和成熟,如鼓風機、翻車等,這些器具始終在后代的農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這些時期,人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是初級的。所以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總體來看,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不足,自然始終在人的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而自然本身也相對較少地受到破壞。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自身的能動性和主體性沒有被完全挖掘出來,人們不僅受到政治和社會的某種鉗制,而且受到自然的充分牽制。

從世界范圍內看,三次工業革命真正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讓人們在政治和經濟上獲得了解放。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為主要動力,并逐漸融入牛頓力學的理論基礎。蒸汽機的發明和運用讓人們真正大幅度地突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各種工藝產品逐漸脫離人力,生產速度和效率大幅提升。蒸汽船等交通工具的發展更是拓展了資本主義的空間范圍,讓產品運輸有了新的基礎。蒸汽機大大推動了紡織、采礦、冶煉、機械加工等工業的迅猛發展,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奠定了理論基礎,而西門子以電磁鐵制成的實用發電機以及電動機逐漸融入工業生產當中,使得動力和生產過程又產生了極大變革。電力成為新的能源,同時也產生了遠距離輸電的需求。電的應用普及使得電話、電燈等日常電器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人們也正式步入“電氣時代”。

從第三次科技革命甚至到第四次科技革命,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理論為我們打開了宏觀和微觀物質世界的奧秘。原子能的誕生又再一次變革了能源運用,讓人們進一步相對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原子核能也被應用到生產、軍工、科研等各個領域。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使人類逐漸走向外太空。1958年,美國也相繼發射了“探險者”人造衛星。兩國在太空領域的較量也激發了其他國家探索宇宙的熱情。不僅如此,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也不斷涌現,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為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土壤。1945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這為將我們相互聯系、深刻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互聯網奠定了物質基礎。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許多系統可以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臺中心計算機上,從而形成了第一代計算機網絡。第二代網絡以通信子網為中心,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第三代形成開放網絡互聯,是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準化的網絡。伴隨第四代通過HTML和網絡開發語言Java的興起以及局域網技術的發展,全球范圍內以Internet為代表的信息基礎設施逐漸建立和發展,促進了信息產業和知識經濟的誕生,人類也正式進入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時間和空間的超越都達到了新的水平。

每一次生產工具的創新和技術進步都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個人主體性的不斷提升,人們依據自身的能動性不斷改造自然,也是讓自身不斷得到全面發展的過程。

社會上廣泛流傳著一個說法:“懶人推動了世界進步”,這種說法只是從人的生物本能角度闡述了社會進步,遠未挖掘到其根本。大量的事實表明這種表象的解釋是不正確的——當傳說中的萬戶陶成道將火箭捆綁在椅子上試圖飛天時,當1891年萊特兄弟駕機試飛時,當特斯拉嘔心瀝血進行各種科學實驗時……他們是因為懶惰才去追尋飛天夢想、追尋電力實現的嗎?不,這些人類的先驅,本質上是受追求掌握自然規律、運用自然規律,尋求對自然力約束的解放的“人性”的驅動——飛天尋求的是對重力約束下離不開地面的解放,汽車的發明追求的是自然力約束下人類運動速度不超過10公里/小時的解放,火箭的發明追求的是重力約束下無法脫離大氣層的約束……歸根結底,社會進步是人性驅使下追求對自然力解放的人推動的。

(二)人性與動物性的區別在于追求自由與解放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分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1]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也曾說道:“我們并不想否認,動物是具有從事有計劃的、經過思考的行動的能力的……食蟲植物捕獲食物的方法,雖然完全是無意識的,但在某一方面也表現出是有計劃的。動物從事有意識有計劃的行動的能力,和神經系統的發展相應地發展起來了,而在哺乳動物那里達到了已經相當高的階段……但是一切動物的一切有計劃行動,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們的意志的印記。這一點只有人才能做到。一句話,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單純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界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后的本質的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勞動。”[2]

因此,從外在的客觀現象看,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存在本質差異,其他動物的發展道路是單一而線性的,可以細分為兩種:一是發展強壯的軀體對抗自然力,或者依據自身的動物本能不斷適應自然,這種以保存自身為核心而非強調實踐目的性、計劃性的發展道路始終有其局限性和“瓶頸”,這條道路的發展以恐龍的滅絕劃定了其極限。二是以強大的繁殖力保持種族的延續,如蟑螂、老鼠等動物。除人類以外的動物,是這兩條道路不同權重的加權調和,其目標均是適應環境以保持種族的延續。只有人類,是以自身意志控制下的勞動改變自然環境,使自然環境適應自身的存在。

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看,勞動是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而人性與動物性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勞動過程中的意識活動。“人的勞動是自覺的、有目的的,而其他動物的勞動是本能的……在人類勞動中,指揮機制是概念思維的能力;這種能力來自于一種非常特殊的中樞神經系統……這使得人類能夠進行事先已有概念,而不是受本能支配的勞動……作為有目的行動的勞動,是由智力指導的,是人類的特別產物。但是人類本身又是這種勞動的特別的產物。”[3]因此,人意識活動中的計劃性、目的性,將一個事物首先概念化,在觀念中實現的能力,將人與其他動物區分開。關鍵點不在于執行而在于概念。

“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人的本質屬性在于社會關系,而這種社會關系又始終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前提,兩者是同一的過程,所以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從作為人類整體的社會關系到相對個人的發展要求,全面發展還要求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所以勞動過程中的意識活動也追尋著人類發展的本質,那就是尋求個性自由和全面的解放。

唯有人類,以智慧探索自然,以雙手把握自然,以掌握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以改變環境讓環境適應自己,來求得自身對自然規律的解放——從原始人克服動物天然的恐懼舉起火把的那一刻起,人與動物的發展之路,就劃上了界限,人性的光芒,第一次閃現。追求對自然力約束的解放、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這是馬克思在共產主義社會中的偉大理想,在這里個人自由發展得到了真正實現,“必然王國”中人們所受的制約是深刻而普遍的,而只有在“自由王國”之中,人才真正成為一個自由主體,人的個性和潛能才能完全被釋放出來。

(三)人類追求自由的兩個方面

到這里我們知道:一方面,生產力推動了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即人現如今的生存狀態和思維方式都有其生產力變革的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人類實踐過程中的意識活動和主觀能動性,對生產力變革的追求也是自身在實踐中不斷實現的。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始終在一個辯證運動之中,因此,人類對自身全面發展和自由的追求自然也意味著兩個方面:在生產關系中占據有利地位和不斷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從生產關系角度,我們主要關注人對人的人身依附關系的解放;而生產力角度,則是人類對自然條件約束的解放。人身依附關系的解放程度,依賴于人對自然力約束的解放水平,同時對后者有反作用。如果人身依附關系的解放程度有助于生產力的發展,則說明現有的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聯系的政治制度是積極的,反之則是消極被動的。

人身依附關系說明社會生產力的不足和勞動分工的不發達。以歐洲中世紀為例,中世紀約為公元5世紀到15世紀,“中世紀”這一詞最早是由15世紀后期意大利人文主義者比昂多開始使用的。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與羅馬帝國時期的統一和輝煌成就相比,此時期的封建割據頻繁帶來戰爭,宗教對人民思想和現實財富的限制力十分強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此時期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停滯。在中世紀后期,經過大規模的戰爭,國家的財政支出不斷增長,導致國家不斷向人民征稅。農業的莊園經濟始終是中世紀的經濟基礎,在中世紀前期,由于農業革命改進的耕種方式、耕種工具,同時引入了新的農作物,比如豌豆等,讓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但隨后的“黑死病”、征戰以及強大的宗教和封建勢力的壓制并沒有能夠真正解放人們,最終人們仍然是處于莊園經濟的人身依附關系之中。

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疑實現了對人們政治的解放。政治民主化運動、工業革命以及與之互為因果的資產階級的興起,使得人們實現了政治上的自由,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們的全面發展。但當步入資本主義時期,人們又將以更潛在的方式服從資本的邏輯。由于人們實現政治上的解放,自由、平等成了資產階級對自我處境的描述和宣傳的口號。正如同資本主義的邏輯統治如今的歷史階段,市場作為剩余價值的交換領域,其表面上的等價形式、自由平等交易也作為一種原則統治現代的政治制度,并成為其宣傳的口號。由于這種經濟基礎以及受其鉗制的意識形態,人呈現為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群體和散沙式的組織形態,這種組織形態不僅是自然形成的,而且其逸散狀態依靠原子化個人或不同圈層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行動能力,始終能夠得以保持,并對權威力量有自然的反抗能力。

但面對疫情這樣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種狀態往往對生產力的恢復和進一步發展具有很強的阻礙作用。疫情被視為資本主義占據世界體系主體之下,人與自然產生緊張關系的重要體現,或者說是自然條件對人們進一步無序擴張的限制,人們面對疫情的手足無措一方面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的平衡點;另一方面,人們面對疫情時既看到了自身知識的不足,也看到了生產的薄弱之處:以人為主體的生產力的創造性、組織性不足。

歐美部分國家對人員流動控制的無力、對經濟恢復的無力也深刻地凸顯了這種矛盾,雖然人類在政治上得到解放,但在資本主義狀態之下,人們受制于資本的高度的流動性具有顯著的剛性,而這恰恰成為阻礙生產力恢復和發展的制度性因素之一。

二 兩種自由觀的碰撞

中國和西方主要國家的自由觀念既有聯系也有差異,而兩種自由觀念的沖撞卻逐漸成為西方國家意識形態戰線爭奪的場所。兩種自由觀念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中西方文化傳統有著本質差異。總體來看,與西方國家較長時間的封建割據和宗教統治不同,中國長期處于大一統的局面,大一統不僅強調政治上的整合,比如郡縣制等從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統治和強大的官僚體系,還包括文化和精神上的一統,比如儒家文化始終作為主流文化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中國古代經濟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而儒家文化也正適于這一經濟基礎,表現為一種自制、強調仁義道德、追遠慎終的文化特質,在政治上也強調民本、仁政等。總體來看,歐洲文化中制衡觀念和法治觀念更甚,契約精神所形成的團體與個人主義的文化觀念相互融合滲透,基督教文化以更鮮明而非潛在的方式影響人們的行為準則。對于美國來說,其自身缺乏深厚的文化基礎,所以在自由觀念上要更進一步。無論從文化的哪個角度來看待和言說,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自由觀念,其對自身的約束性、集體精神、自我調節和反省的要求始終高于西方國家。

二是意識形態的差異。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始終在走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社會主義道路,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強調生產的社會屬性,因此必然產生相應的集體主義精神,注重平等。對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市場原則統治了國家政權的建設,經濟體系與政府的壟斷權力相結合。與中國相比,其經濟勢力要遠遠高于政治勢力的糾合。

在這里我們可以對比兩種自由觀念的沖撞。一種觀念是與個人主義緊密結合的自由主義,這種觀念強調個人道德價值的道德立場、政治哲學或社會觀念,他們提倡個人目標和欲望的實現,注重獨立和自力更生,主要個人利益應優先于國家或社會全體,反對社會或政府等機構對個人利益的外部干涉。個人主義以個人為中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支持自由公正的選舉、公民權利、新聞自由、宗教自由、自由貿易和私有財產等觀念。另一種是社群主義的自由觀念,在一篇題為《負責的社群主義政綱:權利和責任》的文章中指出:“離開相互依賴和交疊的各種社群,無論是人類的存在還是個人的自由都不可能維持很久。除非其成員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貢獻其才能、興趣和資源,否則所有社群都不能持久……社群主義既承認個人的尊嚴,又承認人類存在的社會性。”社群主義的自由觀念是有組織的自由觀念,以社群為核心,并將其作為分析和解釋的出發點和核心,他們把社會發展的動力、政治經濟基礎歸結為諸如國家、階級、民族等社群,同時強調普遍的善和公共利益。

毫無疑問,近似于集體主義的社群主義自由觀念與中國人民理解的自由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西方國家,社群主義絕非占據政治和文化觀念上的主流,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融合更貼切地體現了大部分西方國家人民的觀念,但這種自由觀念并不等于自由放任的觀念,其對個人權利的強調同樣具有其內涵。面對這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發現這種自由觀念極其受制于媒體和互聯網等信息傳播平臺,并導致了西方國家在疫情初期面對混亂局勢的無組織和無序狀態。而一種社群主義的自由觀念由于其自身對集體力量的強調,對生產力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郴州市| 扎鲁特旗| 柳林县| 两当县| 莫力| 育儿| 商水县| 台前县| 祁东县| 邹城市| 丹阳市| 西盟| 会宁县| 西畴县| 莱芜市| 永清县| 贵州省| 金阳县| 中牟县| 乳源| 铜川市| 白沙| 郎溪县| 建水县| 永靖县| 桑日县| 芜湖市| 龙门县| 凤庆县| 和政县| 台北市| 乐清市| 天峨县| 南投市| 大兴区| 庆安县| 木里| 乌拉特后旗| 荔波县| 阿坝| 衡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