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的中國方案
- 戴穩勝
- 3104字
- 2022-11-17 16:28:39
前言
2020年,一場百年不遇的疫情席卷全球。疫情暴發之初,中國經歷了幾乎全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歧視。中國采取各種措施成功遏制了疫情,海外的疫情卻越來越嚴重。更加令很多中國人錯愕的是西方國家在整個疫情防控期間的各種表現。他們國家領導層抗擊疫情不力不說,反而置種種事實于不顧,不斷將疫情暴發的原因甩鍋中國。其普通百姓也有不小比例絲毫不講科學,連戴口罩都能成為與自由民主對立的問題在全社會討論,暴露出種種匪夷所思的自私、不講科學的面目。他們的種種表現與部分人所謂“西方民眾素質高、講科學”的說辭大相徑庭。因此中國民眾空前團結、取得空前共識,中國的社會制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得到了民眾空前的認同。
但是,今天我們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不應該滿足于講“中國就是能”,也不能滿足于以歷史成就講述“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之類的故事——雖然這是歷史的必然,歷史事實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是我黨歷史上也遭遇過各種挫折,如果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必然優于資本主義制度不是一種邏輯必然,那么在遭遇這種挫折時就難免會有人對黨的領導、對社會主義制度產生動搖。因此,我們需要講清楚:“中國為什么能?”“為什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我們應該基于特定的可接受的理論基礎,以嚴謹的推演講清“中國故事”的內在邏輯。事實也正是如此。筆者認為,抗擊疫情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總體檢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一直堅持的是一條正確的道路。70多年來,中國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對自己的道路充分自信,本質上是認為自己的道路優越于西方道路,只不過基于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暫時對一些話題不加爭論,埋頭發展自己而已。這,才是在2008年世界經濟遭遇國際金融危機、2020年大疫情考驗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能交出滿意答卷的根本原因。
筆者認為,基于歷史發展規律與中國的探索,可以提出以下命題。
第一,人性的根本是追求解放與自由,它既包括人對人的人身依附關系的解放,也包括人對自然力約束的解放。而人類求解放的方法與路徑,只能是發展生產力,即不斷推動與提高人類對自然規律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
既然求解放與自由作為人性的統一,中外就沒有什么不同。中國領導層與歐美領導層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領導層堅持群眾史觀,相信群眾,認為只要條件允許,所有人都有追求解放的內心需求。同時筆者認為,隨著對自然規律把握得越來越嫻熟,知識體系越來越龐大復雜,只有依靠有組織的人民群眾,才有可能基于前人成就推動生產力繼續發展。因此,中國共產黨只將自己定位為人民群眾的先鋒隊,是人民群眾的先進分子組成的隊伍,為人民服務,就是為自己的最終目標服務,為人民服務成為共產黨的最高價值取向,堅持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后數十年取得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成就的內在動因,也是2020年以來取得抗疫戰略性勝利的原因。而西方精英從不相信底層群眾,他們堅持精英史觀,認為求解放是精英才可能具有的人性,普通百姓既無資格也無能力追求這種人的本性。因此在社會發展的數百年間,他們堅持以人的生物本能也就是獸性作為人性的代表,從這個理念出發,發展出一整套基于“理性經濟人假說”的經濟學、一整套個人英雄主義的文化輿論宣傳體系,愚民成為其政策的必然導向,疫情中百姓的表現,只是這些政策的必然結果。
第二,中國近幾十年的發展取得了西方發達國家200年的成就,接受了全面教育的具有主人翁意識的勞動人民、符合工業化發展需要的人的努力奮斗,才是中國成就的根本原因。2020年以來防疫抗疫中中美民眾表現的不同,也是中美不同史觀指導下教育成就長期積累的必然結果。中國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因此必然實行民主化教育,將人民作為人進行培養,激發人的主人翁意識,實施科學精神導向的全民教育。而精英史觀的歐美則不相信人民群眾有人性的追求,因此只將人視為資本獲利的“人力資源”,以人的生物本能為基礎,以理性人經濟假說為導向實施教育,從而大多數民眾作為提供勞動的工具是合格的高素質的,但以全面發展的人的標準衡量則是不合格、不講科學的。這是抗疫過程中中西方不同表現的根源,也是中國以幾十年努力實現歐美數百年成就的原因之一。
第三,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基礎之一就是長期堅持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從來就是以人為本、宏觀視野、發展導向,而不是主流經濟學項目視野、利潤導向的。由此決定了中國數十年來持之以恒的基建過程,以及當前積累下來的發達的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是中國經濟成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基礎設施也有力支持了2020年以來抗疫期間的物資調配,保障了抗疫物資與隔離期間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供應,支持了抗疫勝利。
第四,中國因為相信人民群眾的人性,相信發展才是實現解放的唯一途徑、發展才是硬道理,因此生產不僅僅是為探索無窮自然未知奠定物質基礎,更是為高素質人才提供培訓的基礎,所以金融必須服務于實體。實體經濟發展是科技發展、人性實現的有形推動力,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不動搖是中國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政策因素。實體經濟也是中國抗疫勝利的最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實體經濟與完善的產業鏈之下,中國不僅為自己生產了充足的抗疫物資,還成為全球抗疫物資的生產基地。相反,歐美經濟體高大上的經濟結構在疫情考驗之下漏洞百出,抗疫的手段也只能是財政與金融“放水”,但這種措施于抗疫絲毫無益。實體為本,金融服務實體是中國近年來發展的根本,是中國堅持不變的發展核心理念,金融為實體服務是自上而下不變的原則。這是以人為本而非以利潤為本的必然結論。
歐美因為不相信群眾能追求人性,認為人只是求利潤的工具,利潤與增殖才是硬道理。所以,生產只能被資本看成是為了利潤不得不為之的骯臟而辛苦的活,能不生產就不生產,所以最高形態就是金融資本。這是兩種金融與實體經濟定位差異的根本原因。
第五,發展才是硬道理,因此中國堅持市場經濟是為了實現發展與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以利稅形式集中剩余價值,去投入研發,提高人們認識、掌握、利用自然規律的能力的機制。政府則是制定政策、調控資源、保障發展方向不偏邪的實體。1949年以來中國政府因應時事環境不同,以生產力發展為目標,不斷摸索調整政府與市場的定位,實現了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結合。中國的經濟成就,以及2020年以來的抗疫成果正是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得益彰的結果。而歐美抗疫失敗則是過度自由的市場經濟帶來的市場失靈,以及政府無能的雙重打擊結果。
第六,全球化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過去以歐美為旗手的全球化,實際是國際資本基于冷酷的利益邏輯進行全球產業布局的結果,當全球化不利于其賺取利潤時,國際資本就會開全球化的倒車即逆全球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則是繼續推動全球化的最佳理論支持,因為只有全球化才能實現全球生產資源的高效配置,能以最低的成本實現對科技的探索,實現對自然規律的進一步探索、理解、掌握與運用,才能最終實現全人類的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在國內建設中的成功實踐經驗,可以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其他國家發展的借鑒。
以上六點,不僅是從根本上理解中國道路、理解中國共產黨執政以及執政中各種政策的基礎,也是解釋為什么中國能,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為什么中國、中國共產黨不僅過去能,而且將來仍然能,即便經受暫時的挫折,在根本方向上也無法逆轉以上結果。而且以中國實踐為指南推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的全球化,必將給世界帶來一種真正以人為本而非以資為本的,人類成為自己的主人努力追求人性的解放,而非人作為資本雇傭,成為資本增殖的工具的全新的全球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