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大全集
- 黃帝 岐伯等
- 5072字
- 2022-10-27 17:11:19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原文】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1]?之內,其氣九州、九竅[2]?、五藏、十二節[3]?,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4]?,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6]?,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7]?。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8]?。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9]?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因于氣[10]?,為腫,四維[11]?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12]?,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13]?。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14]?,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15]?。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16]?,汗出偏沮,使人偏枯[17]?。汗出見濕,乃生痤疿[18]?。高粱[19]?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20]?。勞汗當風,寒薄為皶[21]?,郁乃痤。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22]?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23]?。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24]?,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25]?,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
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26]?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27]?。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28]?,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29]?,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30]?,腸澼[31]?為痔。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注釋】
[1] 六合:指東西南北上下六個方向,此處指宇宙。
[2] 九竅:指人的頭部七竅及前陰、后陰。
[3] 十二節:指人體雙側肩、肘、腕、髖、膝、踝十二個關節。
[4] 其生五,其氣三:自然界陰陽之氣化生木火土金水五行,分為三陰三陽之氣。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三,指三陰三陽,三陰,寒、燥、濕;三陽,風、火、暑。王冰認為三是指天氣,地氣,運氣。
[5] 因時之序:依照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來養生。
[6] 傳精神:精神專一。傳,通“摶”,聚也。
[7] 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骸端貑枀亲ⅰ穼⑦@三句移至“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句下,文理通順,可從。意思為,衛表的陽氣像戶樞一樣運轉不休,但如果人起居作息沒有規律,陽氣就會外浮而耗散。運,運轉;樞,戶樞,衛氣護衛體表、主管氣孔開合,如同戶樞一樣;驚,紛亂;起居如驚,即生活作息沒有規律。
[8] 體若燔炭,汗出而散:身體高燒如同火炭,發汗之后,熱就會隨汗出而散。得了暑病的人本來就多汗,不宜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因此這兩句放在“因于暑”句下并不合適;而《素問吳注》認為,當人受了風寒時就會發熱,此時適宜用發汗來治療,因此將這兩句移至“因于寒”句下,與臨床相符,從之。
[9] (ruǎn):收縮。
[10] 氣:一說指氣虛,一說指風邪。腫病多由氣虛引起,因此作氣虛解。
[11] 四維:四肢。
[12] 煩勞則張:過度勞累就會使陽氣亢盛。煩,通“繁”,煩勞即勞累過度;張,亢盛。
[13] 煎厥:指陽氣亢盛,煎熬陰精而導致的暈厥癥。
[14] 形氣絕:臟腑經絡之氣被隔絕。形氣,指臟腑經絡之氣。絕,隔絕不通。
[15] 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液郁積在上焦心胸,使人昏厥。菀,音“yùn”,通“蘊”,積聚,郁結;上,指心胸;薄厥:病名,指因大怒迫使氣血上沖而導致的昏厥癥。王冰注:“大怒則氣逆而陽不下行,陽逆故血積于心胸之內矣。上,謂心胸也。然陰陽相薄,氣血奔并,因薄厥生,故名薄厥。”
[16] 縱,其若不容:筋脈松弛,導致肢體不能隨意活動。縱,松弛;不容,肢體不能隨意活動。
[17]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指人半身出汗,造成半身不遂。沮,因出汗而濕潤;偏枯,半身不遂。
[18] 痤疿:痤,小癤;疿,暑疹,俗稱痱子。
[19] 高粱:即膏粱,膏是脂膏,粱指細糧。泛指肥甘厚味之品。
[20] 受如持虛:指身體被病邪侵入就像用空容器盛東西一樣容易。
[21] 皶:音“zhā”,粉刺。
[22] 開闔:指毛孔的開合。
[23] 大僂(lóu):背部躬曲不能伸直。
[24] 俞氣化薄:指寒氣經由腧穴迫近五臟。俞,腧穴,為經氣出入之處,內連臟腑;薄,迫近。
[25] 魄汗未盡:汗出未止。古人認為汗出與肺有關,因為肺司皮毛,而肺藏魄,所以稱汗為魄汗。
[26] 亟(qì):屢次。
[27] 并乃狂:意為陽邪入于陽分,陽熱過盛,于是發生狂癥。
[28] 陳陰陽:使陰陽平衡,各無偏勝。
[29] 風客淫氣:風入侵人體而成為淫亂之氣。客,外來之物入侵人體。淫氣,淫亂之氣。又有言淫氣指因風邪入侵而引起的臟腑之氣逆亂。
[30] 橫解:橫,放縱;解,通“懈”,松弛。
[31] 腸澼(pì):下痢膿血的痢疾。
【譯文】
黃帝說:自古以來,都把人體與自然界的相通稱為生命之根本,而根本中的根本則是陰陽。天地之間,宇宙之內,地上的九州,人體的九竅、五臟、十二節均與天氣相通。陰陽之氣化生為木、火、土、金、水五行,又可分為三陰三陽。如果人經常違背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就會被邪氣所傷,這是關乎人壽命的根本法則。
如果自然界的陰陽之氣清凈平和,那么人的精神活動就能保持正常。順從陰陽的變化,人體的陽氣就能充實,即使有外邪侵襲,身體也不會受到傷害,這就是順應春夏秋冬四時次序變化的養生之道。所以圣人總是能讓自己保持精神專一,順從自然規律,從而與自然保持協調統一。如果不能遵循這些道理,內部的九竅就會被邪氣阻塞,外部的肌肉也會被邪氣壅塞,衛氣不能固守體表而耗散。這就是人不遵守自然規律而給自己招致的傷害,人體的正氣就會被削弱。
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就像太陽對于天一樣至關重要。如果陽氣的運行失常,人就會折壽而不能成長,因此天地的運行是依賴太陽的光明,人體的生命活動也是依賴陽氣的運行。人體的陽氣向上向外布散,起著護衛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衛表的陽氣像戶樞一樣運行不息,但如果人作息不規律,陽氣就會外浮而耗散,失去衛表的作用。當人被寒邪侵犯時,身體高燒如同火炭,發汗之后,熱就會隨汗出而散去。當人被暑邪侵犯時,會出汗、煩躁、喘氣有聲,若邪氣深入,侵擾神智,人雖不再煩躁,但會變得話多。當人被濕邪侵犯時,頭就像被包裹著一樣沉重,濕熱邪氣不除,人體的大小筋脈就會或收縮拘攣,或松弛痿軟。當人體氣虛時,會發生浮腫,四肢相繼腫脹,最終導致陽氣耗竭。
如果人過度勞累,陽氣就會過度亢盛而煎熬陰精,這種情況在夏季持續累積的話,最終會導致氣逆昏厥,眼睛昏蒙看不清東西,耳朵閉塞聽不清聲音。而且病勢會像決堤江水一般兇猛,如湍流奔瀉一般不可遏止。人體的陽氣,在人大怒時會上逆而阻絕臟腑經脈之氣,血也會隨著氣向上郁積在心胸,造成昏厥。因為血郁積在心胸,不能濡養筋脈,導致筋脈松弛,肢體不能隨意活動。還會使人半身出汗,發生半身不遂。如果汗出時受到濕邪侵襲,就容易長小癤和痱子。嗜食肥甘厚味的食物,人會很容易生出疔瘡,邪氣入侵時,就會像拿著空容器去盛東西一般,很容易生病。如果人在活動后出汗時如果受了風,寒邪就會積聚在皮膚內而形成粉刺,如果長時間郁積則會發展成為疔瘡。
人體陽氣的強健之性,具有養神的作用;其柔和之性,則具有滋養筋脈的作用。如果人體的肌膚腠理開合失常,寒氣就會隨之入侵,使筋脈拘急,身體躬曲而不能伸直。若寒邪向內深陷于經脈,就會導致氣血不通,久郁成為瘡瘺。如果寒邪滯留在肌肉腠理之間,并經由腧穴內迫臟腑,傷及臟氣,就會使人變得畏懼和驚恐。如果因寒邪擾亂而致使營氣運行不暢,壅滯于肌肉腠理,就會發生癰腫。在人汗出未止的時候,身體會很虛弱,陽氣也被耗損了,若此時風寒入侵,就會使腧穴閉塞、邪氣留滯而發生瘧疾。
所以說,風邪是引起各種疾病的原因。人能保持內心清靜,肌膚腠理就會致密,足以抵擋外邪,即使有大風苛毒侵襲,也不能傷害人體,這是順從季節變化的規律而養生的結果?;疾r間長久,病邪就會繼續傳化,導致陰陽之氣不能交通,即使遇到良醫也是束手無策。所以陽氣蓄積,也會導致死亡,陽氣阻隔不通時應該及時瀉去邪熱,若不迅速給予正確的治療,而被庸醫所誤,病情就會惡化。
人體的陽氣白晝在體表循行,清晨陽氣開始活躍,中午陽氣隆盛,日暮時分,體表陽氣減少,汗孔閉合以防外邪侵襲。因此,到了晚上,人就應收斂陽氣以拒邪氣,不要擾動筋骨,避免接近霧露。如果違反了這三個陽氣活動的時間規律,人體就會被病邪所困。
岐伯說:陰氣儲藏人體精微,并不斷化生陽氣,陽氣在外護衛使陰精不外泄。如果陽盛陰衰,陽氣就會過度亢盛而迫使經脈中的氣血流動疾速,陽邪入于陽分,在內擾亂神明而發生狂亂之癥。若陰盛陽衰,五臟之氣就會發生混亂,導致九竅功能喪失。所以圣人注重平衡陰陽,使筋脈調和,骨髓堅固,氣血順暢。這樣一來,內外調和,邪氣不能侵害,并且耳聰目明,正氣也能正常運行。
風邪侵襲人體,耗散陰精,損傷肝氣。如果飲食過飽,筋脈就會變得松弛,不能起到束縛作用,從而發生痢疾和痔瘡。如果飲酒過量,則會造成氣機上逆;如果房事過度,則會損傷腎氣,腰間高骨也會受到損害。
人體陰陽調和的關鍵是,陽氣在外護衛,陰精才能固守于內。如果二者不和,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沒有秋天,只有冬天沒有夏天,所以使陰陽協調配合,才是圣人養生的法則。所以說,如果陽氣過盛而浮散,陰氣就會外泄以至竭絕。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衡,人才能精神健旺。如果陰陽之氣分離竭絕,人體精氣就會喪失殆盡。
當人體受到風霜雨露的侵襲時,就會發生寒熱病變。春天被風邪所傷,邪氣滯留不去,就會發生泄瀉。夏天被暑邪所傷,到了秋天就會得瘧疾。秋天被濕邪所傷,氣機就會上逆而咳嗽,進而導致痿癥。冬天為寒邪所傷,到了春天必定會得溫病。四時的邪氣會交替傷害人的五臟。
陰精的產生來源于飲食中的五味,儲藏陰精的五臟,也會被五味所傷。過多食用酸味食物,會使肝氣過盛而克害脾土,導致脾氣衰竭。過多食用咸味食物,會使骨氣勞傷,肌肉短縮,心氣抑郁。過多食用甜味食物,會使人心跳急促,面色發黑,腎氣失調。過多食用苦味食物,會導致脾氣過燥而不濡潤,從而使胃氣壅滯。過多食用辛辣食物,會造成筋脈松弛損壞,精神受損。因此要謹慎地搭配飲食中的五味,才能使筋骨強健柔韌,氣血運行舒暢,肌膚腠理致密。謹遵這些道理并依法實行,就能夠健康長壽,盡享天年。
【解說】
1.陽氣起著護衛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若陽氣失常,人體就會輕易被外邪入侵,損壽折命。
如何保持陽氣正常運行呢?首先,不要過度勞累,使陽氣過度亢盛;其次,保持心情舒暢,切忌動怒;第三,活動出汗之后要避風,避免濕氣;第四,不要單食肥甘厚味之品,多食果蔬和五谷雜糧。
2.為了保持身體健康,人們應該順應陽氣的活動規律。清晨開始活動,夜晚要讓身體和精神都保持安靜,盡量不要熬夜,需要做的事情留到第二天再做。另外,由于晚上護衛體表的陽氣已經進入體內陰分,失去了陽氣的保護,人體很容易被邪氣侵入而得病,所以盡量不要在晚上運動,這樣會使肌膚氣孔張開,寒邪很容易進入。
3.五臟的精氣都是由飲食五味所化生的,飲食中的酸,咸,苦,甘,辛五味分別入肝,腎,心,脾,肺,進而滋養五臟。然而過量食用又會對五臟造成損傷,往往首先傷本臟,導致本臟功能失調,繼而根據臟腑間的乘、侮關系,引起其他臟腑病變。
注:五臟與五行關系: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生克關系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乘:過克;侮:反克。
因此,飲食不可偏嗜,要合理搭配,五味均衡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