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黃帝內經大全集
  • 黃帝 岐伯等
  • 3801字
  • 2022-10-27 17:11:19

金匱真言論[1]第四

【原文】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2]?,經有五風[3]?,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4]?,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5]?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7]?,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8]?。故冬不按蹺[9]?,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10]?,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11]?。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

岐伯曰:有。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12]?,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13]?,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谿[14]?,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注釋】

[1] 金匱真言:本篇所論述的內容至真至要,應藏于金匱以流傳于世,所以篇名叫做金匱真言論。

[2] 八風: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八方之風。

[3] 五風:指五臟之風,即肝風、心風、脾風、肺風、腎風。馬蒔注曰:“五風者,即八風之所傷也,特所傷藏異,而名亦殊耳?!?/p>

[4]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秋勝春:春、夏、長夏、秋、冬分別屬木、火、土、金、水五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以說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勝:克制。這里說到四季的相克關系,是為了說明八風的邪氣只有在遇到其所勝的季節才能傷人。王冰:“言五時之相勝者,不謂八風中人則病,各謂隨其不勝而發病也?!?/p>

[5] 俞:通“腧”,腧穴。是經氣輸注的場所,同時也是邪氣入侵的門戶。

[6] 中央:既指方位,也指長夏季節。長夏為夏秋之間,在四季中處于中央。

[7] 鼽(qiú)衄:鼻塞為鼽,鼻出血謂之衄。

[8] 痹厥:手足麻木發冷。

[9] 冬不按蹺:按蹺,按摩導引,此處泛指各種擾動陽氣的活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故冬季宜養藏,不可擾動陽氣。

[10] 冬病在陰……秋病在陽:張志聰注曰:“冬病在腎,腎為陰中之陰,故冬病在陰;夏病在心,心為陽中之陽,故夏病在陽;春病在肝,肝為陰中之陽,故春病在陰;秋病在肺,肺為陽中之陰,故秋病在陽?!?/p>

[11] 故背為陽……陰中之至陰,脾也:人體按部位分陰陽的話,則背為陽,腹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心肺位于膈上,位置靠近后背,所以為陽臟。肝脾腎位于膈下,藏在腹中,所以為陰臟。

[12] 上為歲星:歲星以及下文的熒惑星、鎮星、太白星、辰星,分別指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五臟分別與五大行星相應,這在《氣交變大論》中有詳細論述。為何古人將行星的運行與人體聯系起來呢?因為五大行星的運行,反映了天體的運行規律,而天體運行規律又決定了四時氣候的變化,四時氣候的變化直接關系到德化政令以及疾病的發生與流行。

[13] 其數八:八,以及下文的七、五、九、六都是成數。古人用數字一、二、三、四、五分別表示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生數,土能生萬物,因此在各數上加上土數五,即得五行的成數。

[14] 谿:指小肌肉。張志聰注:“谿乃小分肉之間,連于筋骨之間,是腎主骨,而谿乃骨氣所生之分肉也?!?/p>

【譯文】

黃帝問道:自然界有八風的異常變化,而人體的經脈有五風的病變,這是怎么回事呢?岐伯回答說:八風發生異常時,就會變成邪氣,入侵人體,沿著經脈侵害五臟,導致五臟發生病變。八風邪氣只有遇到所勝的季節才能傷人,四季的相克關系為: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就是所謂的四季相克關系。

東風生于春季,它造成的病變多發生在肝經,其腧穴在頭頸部;南風生于夏季,它引起的病變發生在心經,其腧穴在胸脅部;西風生于秋季,它引起的病變多發生在肺經,腧穴在肩背部;北風生于冬季,它引起的病變多發生在腎經,其腧穴在腰部及大腿部;長夏季節,在五行中屬土,它引起的病變多發于脾經,腧穴位于脊部。因此春季疾病多發生在頭部,夏季疾病多發生在心臟,秋季疾病多發生肩背部,冬季疾病多發生四肢部位。春季容易發生鼻塞、流鼻血,夏季容易患胸脅疾病,長夏容易患泄瀉及里寒癥,秋天容易發生瘧疾,冬季容易發生痹癥厥癥。因此,如果人在冬天不擾動筋骨,到了春季就不會發生鼻塞、流鼻血或頸項病變,夏天不會發生胸脅疾病,長夏不會患里寒泄瀉,秋天也不會患瘧疾,冬天也不會發生痹癥、厥癥、泄瀉或者汗出等癥。精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因此,保持陰精內藏,春季就不會患溫病。夏季陽氣盛,應該排汗散熱,否則,秋季就會發展成瘧疾。這是四季發病的一般規律。

所以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白天為陽,清晨到中午,是陽中之陽;中午到日落,是陽中之陰。黑夜為陰,日落到雞鳴為陰中之陰,雞鳴到天明為陰中之陽。人也是如此對應。以人體分陰陽,則體表為陽,體內為陰。按部位劃分的話,背部為陽,腹部為陰。以臟腑分陰陽,則臟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那么了解陰中之陰、陽中之陽的意義在什么地方呢?因為冬天患病多在屬陰的部位,夏季患病多在屬陽的部位,春季患病多在屬陰的部位,秋季患病多在屬陽的部位,需要根據疾病所在部位而選擇不同的針刺或砭石來進行治療。因此,背為陽,陽中之陽為心,陽中之陰為肺;腹為陰,陰中之陰為腎,陰中之陽為肝,陰中之至陰為脾。這些都說明人體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因此與自然界的陰陽是相應的。

黃帝說:五臟除和四時相應外,還有其他類似的事物可以歸納起來嗎?

岐伯回答說:有。

東方青色,與肝相應,肝開竅于目,精氣內藏于肝,發病多為驚駭。在五味為酸,其屬性類似草木,在五畜為雞,在五谷為麥;與四時的春季相應,在天體為歲星,春氣生發,所以其氣在頭;在五音為角,其成數為八,肝主筋,因此疾病常常發生在筋,在氣味為臊。

南方赤色,與心相應,心開竅于耳,精氣內藏于心,發病多在五臟。在五味為苦味,其屬性與火相似,在五畜為羊,在五谷為黍;與四時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熒惑,心主血脈,因此疾病多發生在脈;在五音中為徵,其五行成數為七,在氣味為焦。

中央黃色,與脾相應,脾開竅于口,精氣內藏于脾,發病多在舌根。在五味為甘,其屬性與土類似,在五畜為牛,在五谷為稷,與四時的長夏相應,在天體為鎮星,因此疾病多發生在肌肉;在五音為宮,其五行成數為五,在氣味為香。

西方白色,與肺相應,肺開竅于鼻,精氣內藏于肺,疾病多發生于背部。在五味為辛,其屬性與金相似,在五畜為馬,在五谷為稻;與四時的秋季相應,在天體為太白星,病多發在皮膚毛發;在五音為商,其五行成數為九,在氣味為腥。

北方黑色,與腎相應,腎開竅于前后二陰,精氣內藏于腎,疾病多發于谿。在五味為咸,其屬性與水類似,在五畜為豬,在五谷為豆;與四時的冬季相應,在天體為辰星,疾病多發生在骨;在五音為羽,其五行成數為六,在氣味為腐。

所以善于診脈的人,能夠仔細審察五臟六腑的逆順變化,分析其陰陽表里雌雄的規則,并將之牢記于心。對于那些不是真心實意學習的人,切勿傳授,不是真正的學問也不要傳授給別人,這才是對待這門學問的正確態度。

【解說】

1.本篇將人體五臟六腑,五官九竅,皮毛筋骨等與自然界萬物聯系起來,并按五行屬性將其分類總結,形成了完整的理論系統,現總結如下:

五行歸類表

2.五臟與五色關系。

中醫診斷時,可以根據人面部五色變化來診察疾病,稱“五色主病”。病色可分為青、赤、黃、白、黑五色。如面色青黃可見于肝郁脾虛病人;面色萎黃者,多屬脾胃氣虛;面黃虛浮者,多屬脾虛濕蘊;面黑黯淡者,多屬腎陽虛;面黑干焦者,多屬腎陰虛;眼眶周圍發黑者,提示腎虛或有水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化县| 内江市| 东光县| 衡东县| 陆丰市| 开阳县| 平罗县| 玉门市| 宜宾市| 汝州市| 辉县市| 定兴县| 株洲县| 吉隆县| 聂拉木县| 凯里市| 云梦县| 泾源县| 通城县| 沈阳市| 隆尧县| 城步| 保山市| 黄平县| 东乡县| 龙山县| 于田县| 西平县| 两当县| 定远县| 灵川县| 闻喜县| 新邵县| 凤冈县| 九龙坡区| 平安县| 西丰县| 青浦区| 永嘉县| 河东区| 海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