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嫉妒他,就捏造罪名,根據法律用刑挖去了他兩只膝蓋骨并在他臉上刺上字,想使孫臏這輩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后來,齊國的使者偷偷地載著孫臏回到了齊國,把他推薦給了齊國將軍田忌。十三年之后,魏國和趙國聯合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國派田忌帶兵去援救韓國,在孫臏的幫助下,大敗龐涓,最后龐涓自刎。
龐涓因為嫉妒,扭曲了自己的氣場,因此暗害朋友,最終也沒有得到好的下場。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但只宣揚自己的長處,回避自己的短處。在潛意識中超越自我,就會有嫉妒沖動,因而表現出來的就是排斥、挖苦、打擊比自己強的人。這樣的嫉妒扭曲了人格,也扭曲了氣場。
日本學者詫摩武俊在《嫉妒心理學》一書中說:“所謂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了比自己優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所寶貴的東西被別人奪取、或將被奪取的時候所產生的感情。”
嫉妒心過強,妒火中燒喪失理智而毀壞事業的,在今天也不乏其例。這種情況一般是企業領導對有才能之人、有功之臣懷有妒忌之心,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想盡一切辦法對人才進行排擠,最終使企業陷入困境,不但扭曲自己的氣場,也扭曲了企業的氣場。
猜疑讓氣場失去吸引力
在人們的生活中,對氣場有很大負面影響的另一個因素就是猜疑。心中的猜疑就如同鳥中的蝙蝠,生活在陰暗的洞穴里,它可能會摧毀光明的信仰,挫傷美好的感情。
猜疑是各種不確切的信息在特定的背景下聚集而成的疑惑,它有時可以濟事和成事,有時可以誤事和壞事,這種心理短板常常會導致一些誤會、鬧劇的發生,過多的猜疑就會讓氣場失去吸引力。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后,他在上山的時候發現了他的斧子,等到第二天見到鄰居家兒子的時候,就覺得他的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事情,因為猜疑,夫妻離異;因為猜疑,朋友反目;因為猜疑大打出手,導致悲劇。所以我們必須做到:拓寬自己的胸懷,敞開心扉與人溝通,不輕信流言,經常自省,把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
每當我們遇到不確定事情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努力克制無端多疑的短板,把自己從內向的趨勢拉轉到外向的趨勢,面向外部世界,面向他人,以真誠的心去交往、去了解,以獲得對人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和準確判斷,徹底擯棄多疑的缺點,提升我們的氣場的吸引力。
法國短尾沙皮狗,堪稱世界第一疑心狗。它是終生不能換主人、換環境的,一旦發生改變,它便生活在驚恐中,整天膽戰心驚,連覺也不敢睡。它對周圍的一切都會存有戒心,并會因為懷疑而拒食,連水也不喝,直到生命的結束。因此,法國短尾沙皮狗的數量越來越少,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僅存幾十只。它們大多是毀滅在自己的疑心上的,可見猜疑的害處有多大,它不但讓自己本身的氣場失去吸引力,反而會因為猜疑而丟掉性命。
我國歷史上因為猜疑而發生的慘劇數不勝數,其中被大家熟知的是發生在“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一代奸雄曹操身上的。曹操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每個人他都不相信,因為很多能人都離他遠去,因為猜疑讓氣場失去了吸引力。
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曹操與陳宮逃難到呂伯奢家,呂家人款待他二人。忽然聽見莊院后面有磨刀的聲音,曹操說:呂伯奢不是我的至親,此番前去打酒可疑,應該去偷聽一下后面的聲音.于是兩人潛行輕步到的草堂后面,但聽見人說話聲,說:綁起來殺了,怎么樣?
曹操說:“果然!現在如果不先下手的話,必定遭到擒獲。”于是和陳宮拔劍闖了進去,不分男女都殺了他們,一下殺死八個人。當搜索到廚房時,卻看見綁著一口豬,呂家人要殺它。
陳宮說:“孟德想多了,誤殺了好人!”兩人急忙出了莊院,上馬就走,走了不到兩里,只見呂伯奢的驢鞍前鞒懸掛二瓶酒,手中攜帶水果蔬菜回來。他說:賢侄與使君為什么要離去?
曹操說:“獲罪的我不敢久呆。”
呂伯奢說:“我已經叫家人殺一口豬款待你們,賢侄,使君何必在乎這一宿?請掉轉,馬頭回去吧!”
曹操不理會,駕馬仍前行.走了不幾步,忽然拔出劍回來,對著呂伯奢說:來此者是什么人?呂伯奢回頭看的時候,曹操揮動劍把呂伯奢砍倒在驢下。
陳宮吃了一大驚,說:“剛才是因為誤會而殺人,現在為什么又殺人呢?”
曹操說:“呂伯奢回到家,看見被我們殺死的家人怎么可能善罷甘休?如果率領眾人追來,我們必遭到他的災禍。”
陳宮說:“明知道還要殺,這是大不義啊!”
曹操說:寧可我辜負天下的人,不可以天下的人辜負我。
陳宮不說話了。
人與人之間最可貴的是信任,最有害的東西是猜疑。也許是因為可貴,信任似乎很難做到,而猜疑的心理不僅容易產生,而且殺傷力也非常大。因為猜疑,呂伯奢一家九口死在了曹操的刀下。因為猜疑,曹操的氣場失去了吸引力,讓陳宮絕塵而去。
一旦遇到某種事情,人總是往壞處想,這種人疑心重、心胸狹隘,辦事優柔寡斷。人有疑心,無可厚非,只要有根據,自是可以理解的。如若無端地生疑,那大可不必。弄不好,有時既傷人又害己。
世界上既然有好事,就必然會有不如意的事,既然有好人,就有一些害群之馬,但好人還是多數。因此,我們要正確地看待別人,看待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
多疑者不論大事小情都時常猶豫不決,辦事缺乏果斷,瞻前顧后,結果往往會錯失良機,甚至做出錯誤抉擇,猜疑者不但不能提升氣場的吸引力,反而會讓氣場失去吸引力。
多疑的人一旦產生懷疑,就會進行自我暗示,為自己的懷疑自圓其說,結果本來并不存在的東西也會被想得跟真的一樣,從而越陷越深。不要總用陰暗的眼光去看待別人。
因此,猜疑是心靈的障礙之一,是害人害己的禍根。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神經過敏,對他人的一言一行心生疑竇,損害人際關系。
有的人,對人總存在一種提防心理,對他們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處處神經過敏,疑神疑鬼,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結果呢?誰都不愿意與他打交道,人際關系搞得很糟,弄得他沒有一個知心朋友,自身非常苦惱,卻找不出原因來。
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猜疑,讓你的氣場失去了吸引力,所以你不會再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和注意。沒有人愿意與一個好猜疑的人交往,害怕引出一些無端的麻煩,大多對你避而遠之。時間一長就成為孤獨者,得不到別人的幫助,處處行路難,智力和才華無法展開,事業也就很難有成。
悲觀讓氣場失去積極的動力
悲觀讓人有很大的消極情緒,做什么事情都沒有精神,悲觀者凡事習慣往壞處想,并且會用鉆牛角尖的方式,將這些焦慮擴大化,在工作上碰到小挫折,就把它全面化、永久化、自責化,這么一來,焦慮無限膨脹,意志消沉絕望,因此就讓氣場失去了積極的動力。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悲觀和樂觀的人做認知測試。先是讓他們做測試的時候眼睛向下看,然后再將眼睛稍向上看。結果發現,當悲觀者眼睛向下看時,他們在測試中表現得最好,而樂觀者則在向上看時表現最佳。由此看來,悲觀者和樂觀者的成功,似乎自有其特殊的模式。悲觀者并非不能成功,只是,你要找到開啟成功大門的那把鑰匙。
要知道悲觀不是天生的。就像人類的其他的心理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通過努力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樂觀。悲觀會讓氣場失去積極的動力,樂觀會提升氣場積極的動力。
從前有一戶人家的菜園里一直擺著一顆大石頭,寬度大約有五十公分,高度有十多公分。到菜園的人,不小心就會踢到那一顆大石頭,不是跌倒就是摔傷。
兒子問:“爸爸,那顆石頭經常弄傷我,我們想想辦法把石頭挪走吧?”
爸爸這么回答:“你說那顆石頭啊?從你爺爺的爺爺的時代就一直放到現在了,它的體積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時候,我們沒有時間去挪那個石頭,以后走路小心一點就是了,還可以訓練你的反應能力。”
過了幾年,這顆大石頭一直留到下一代,當時的兒子娶了媳婦,當了爸爸。有一天媳婦氣憤地說:“老公,菜園那顆大石頭,我越看越不順眼,改天請人搬走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