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歷二十一年、朝鮮宣祖二十六年(公元1593年)三月間,正在王京附近抗擊日軍的朝鮮義軍將領金千鎰接到國王李昖的命令后派部下李盡忠到達王京城下看望被日軍俘虜的朝鮮兩位王子和陪臣們,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等人聽到守城的一名足輕報告說,朝鮮國王派人來看望兩位王子和陪臣們。他們知道朝鮮的這兩位王子是將來和談的重要籌碼,于是宇喜多秀家、石田三成就同意李盡忠進入城內見看望朝鮮的兩位王子和一起被日軍俘虜的黃廷彧等大臣。李盡忠見到朝鮮的兩位王子和黃廷彧等陪臣后,李盡忠就和兩位王子抱在一起,并傷心地痛哭起來,朝鮮的兩位王子也都跟著開始痛哭。他們哭完后,黃廷彧就上前從懷里先后掏出兩封信交給李盡忠。
黃廷彧掏出的第一封信是他在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日本人的逼迫下寫的,而且這還是一封日本想和明朝、朝鮮進行和談的信,也就是說這封信中的所有內容都是按照日軍的要求寫的。他把這封信交給李盡忠后,李盡忠看到黃廷彧的臉上、手上都有鞭子打后留下的傷痕,他馬上明白過來,這封信是日本人命令黃廷彧寫的,而且是逼迫的,黃廷彧不愿意寫這封信,但是日本人用鞭子抽打他,他只好站在日軍的立場上把這封信寫出來。李盡忠想拆開,但是忍住沒有拆開這封信,因為他害怕一旦拆開后,看到了信上寫的內容,日本人會再次打黃廷彧。
把第一封信交給李盡忠后,黃廷彧趁日本人不注意,他指了指懷中,表示懷里還有第二封信,李盡忠看到后他馬上明白了過來,然后李盡忠展開雙手,一把抱住黃廷彧,黃廷彧也馬上明白了過來,于是他悄悄從懷里掏出第二封信,然后迅速放入李盡忠的懷里,并小聲地告訴李盡忠:“李將軍,第二封信是我在當時等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日本人走后悄悄寫的,信中的字用的是我們的諺文(現在的朝鮮文字),并且這封信里寫有日軍在王京的情況、兵力部署等,李將軍回去后一定要給金將軍說,務必叫他派人把這封信交給國王和柳相。”
接下來李盡忠帶上這兩封信離開王京后回來就交給了金千鎰,金千鎰立刻派人把這兩封信一起先送到了朝鮮的領議政柳成龍那里,但是不知道的是送信的人在路上出了什么問題,結果只有第一封信送到了柳成龍的手中,第二封書信則不知所蹤,并且送信的人有可能沒有和柳成龍說有第二封信的事情。于是柳成龍在看到第一封信上寫有“太閣大人”、“爾朝鮮云云”等日本人命令黃廷彧寫的語句時,柳成龍非常憤怒地說道:“黃兄想不到你居然是這種人,竟然敢投靠日本人。”三月七日,柳成龍就派人把第一封信交給了查大受,然后查大受又把這封信交給了李如松。后來柳成龍把這封信的內容說給朝鮮國王李昖和大臣們后,黃廷彧就背上了賣國求榮的罵名,七月間被日軍釋放后黃廷彧一直到去世前都沒有被朝鮮朝廷官復原職。
三月八日,李如松派人到達朝鮮的義州告訴經略宋應昌日軍想要和談。
宋應昌(公元1536~1606年),字思文,號桐岡,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浙江仁和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史料上曾記載宋應昌的長相是“生有異相,方面紫髯,望之如神人、劍客,天生豪杰”。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八月間,萬歷皇帝下旨命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宋應昌趕赴薊州、遼東、保定等地區經略防海御倭軍務之事。明朝萬歷二十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593年1月27日),宋應昌和李如松率領大軍進入朝鮮。
這位長著方臉、紫胡須的美髯公宋應昌雖然官職是兵部右侍郎兼右都御史,是文官正三品,但是萬歷皇帝又給他加了一個“經略”的職務,所以他實際上是李如松的上司、援朝大軍的“總指揮”,所以這時的宋應昌可能身穿武官的二品紅色、上面繡有獅子的官服,頭上戴著仿唐朝的黑色官帽。
宋應昌知道日軍想要和談后,馬上專門起草了一篇宣諭小西行長等日本人的諭文,要求他們送還占領的朝鮮領土、釋放俘虜的兩位朝鮮王子等人,并且要求小西行長等人轉告豐臣秀吉,讓他上表向萬歷皇帝謝罪;并且宋應昌表示,如果日本方面能夠全部做到,他將奏請朝廷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最后,宋應昌話鋒一轉,在諭文中威脅小西行長等人,表示如果日軍一直怙惡不悛,他將集結福建、廣州、浙江、南京、薊州、保定、京師、真定的精銳軍隊,并聯合暹羅、琉球等國,備齊萬億火龍神鴉等火器,直搗日本巢穴,盡行誅滅。三月十五日,宋應昌派沈惟敬帶上這篇諭文,前往王京和小西行長等人展開談判,接下來沈惟敬乘船到達后與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在王京附近的龍山倉正式開始了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