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培養自己,和培養孩子一樣重要

我們應該把培養自己看得和培養孩子一樣重要。在期待孩子具備任何能力之前,家長得先深刻體會或學習那種能力,在培養出一個德才兼備的孩子之前,得先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家長。

你給了壞影響,自己卻不知道

孔子曾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把這種觀點應用到兒童教育中就是,要想塑造孩子的人格,父母就先要嚴謹自律,通過自己的良言善行熏陶孩子,這樣父母根本不必對孩子進行說教,孩子自然就品行優良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父親年紀大了,身體極其虛弱,生活難以自理。于是,就搬去與兒子、兒媳及5歲的小孫子同住。由于中風留下的后遺癥,老人的手經常不由自主地顫抖,且步履蹣跚。

剛開始,全家人坐在同一張桌子上用餐。可是很快地,兒子兒媳就發現上了年紀的老父親搖晃著的手與衰弱的視力使他無法順利進餐。比方說,米飯會經常從父親拿著的湯匙上抖落下來;當他握著杯子時,牛奶會潑到桌布上。兒子兒媳終于忍不住了,開始對老人白眼相加,有一天,兒子甚至因為老人弄翻飯碗而呵斥老人。

沒過多久,夫婦倆就在墻角設置了一張小飯桌。在那個角落,父親一人孤獨地吃著飯,家中其他成員則在另一邊享受著美食。再后來,當父親打破了兩個碟子后,他的食物就被盛在一個木碗里面——飯和菜被拌在一起。有時,當家人偶爾朝那邊瞥一眼時,他們會發現,老人的眼里含著淚。他顯得那么孤獨和無奈。然而,這對夫婦所能夠給予老人的唯一話語仍舊是警告他不要弄翻食物。

這一切,5歲的孩子都默默地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一天,晚飯前,孩子在地板上用小刀削小木塊。父親看見了,覺得好奇,就走過去,柔聲問道:“你在做什么呀?”也許是被父親特別的語調所感染,孩子回答道:“哦,我在做木碗,等我長大以后好拿來給你們用。”5歲的孩子說完了,仍舊微笑著削他的小木塊。

父母一下子呆在了那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眼淚大滴大滴地從面頰上滾落。雖然都沒有說什么,他們卻都知道了該怎么做。那晚,丈夫小心地扶著老父親的手,將他帶到飯桌上,從此后,無論是丈夫還是妻子,都沒有再在意諸如菜掉到桌上、牛奶潑出來,或者桌布被弄臟了之類的事了。

父母的所作所為在很多方面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的價值觀和處世原則往往會通過自己的行為根植于孩子的心中,成為孩子將來人生中的一部分。因此家長如果想塑造孩子的人格,就必須先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孩子,讓孩子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獲得好的影響。

要熏陶孩子,家長先要嚴格要求自己。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學習,自己卻不看書,說一套做一套;如果父母教育孩子要愛學習,講道德,守紀律,求上進,自己卻不學無術,成日沉溺于“方城”之中,即使再苦口婆心,孩子也很難接受。

喊破嗓子,不如做個樣子

如果你希望孩子品行優秀,那么就應以身作則,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范。事實證明,以身作則比給孩子講道理要有效得多。因為沒有判斷力的孩子很難理解你的長篇大論,但卻會積極模仿你的行為。

有一天,一個年輕的媽媽去接7歲的兒子放學。在公共汽車上,一個身材魁梧的胡子青年莽撞地擠進了車廂,媽媽他被撞到了一邊。

兒子馬上沖過去拉住媽媽,并關切地問:“媽媽,你沒事吧?”同時,他惱怒地看了那位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你怎么這么無禮?”

年輕的媽媽連忙喝止兒子,說道:“可不能這么說,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這時,那位青年也不好意思地連連向她道歉。兒子聽到這些,慚愧地低下了頭。

過了幾天,媽媽來到學校,準備接兒子回家,結果發現兒子的走路姿勢很不自然,挽起他的褲子一看,膝蓋破了一塊皮,血還在流呢。媽媽心疼極了,趕快找來一些紗布,將他的傷口包好。然后就去問老師這是怎么回事,老師也很奇怪,因為她既沒有看到他來報告,也沒有聽到他哭過。仔細一問才知道,原來他是課間時被同學碰倒摔傷的。

媽媽不解地問:“為什么不告訴老師呢?”

他笑著說道:“媽媽,小朋友不是有意弄傷我的呀!為這事,他已經深感不安了,如果我再去告訴老師,他會更加自責的。”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她摸著兒子的頭說:“好孩子,你已經學會了諒解別人。”

年幼的孩子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總是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父母是孩子的領路人,父母的言行舉止無論好壞都會被孩子不自覺地效仿。好的行為被效仿,當然很好,但壞的習慣被效仿了,改變起來是很難的。因此,父母的言行舉止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這樣才不至于把孩子引向歧途。

這位年輕的媽媽就給她的兒子做出了一個很好的榜樣,因為她在孩子面前做出了諒解別人的示范,所以當兒子碰到類似的情況時,他也會注意體諒別人,和媽媽一樣明白事理。

因此,生活中我們不妨多運用樣板計來教育孩子,當孩子行為出現偏差時,父母就要給孩子一個好的示范,幫孩子糾正不當行為。

小磊是個8歲的孩子,在家里深得父母的寵愛。不過媽媽雖然寵愛他,卻從不嬌慣他。有一天,媽媽去接小磊時,聽老師說孩子在學校表現得有點自私,總是只顧自己,不管別人,更不喜歡幫助同學。這讓媽媽很是憂慮,她決心好好教育孩子。

小磊家住在一座家屬樓里,同樓層住著好幾戶人家,他們共用著樓道、廁所和廚房,因此打掃這些地方的衛生成了大家共同的事。從那天起媽媽經常主動地打掃樓道、廚房、廁所的衛生,還特意買了刷子、紙簍等東西,毫無怨言。

有一天,小磊又看見媽媽在打掃那些地方的衛生,就對她說:“媽媽,您真傻。自己掏錢買刷子、紙簍,讓大家公用,還經常倒紙簍、掃樓道。這些別人都沒干,您為什么那么積極呢?”媽媽趁機教育兒子說:“為大家服務是應該的!”小磊沒再說話,可表情還是有些不服氣。

有一天晚上,小磊待在家里寫作業,寫著寫著鋼筆沒有墨水了。他在家里找了一會兒,發現墨水已經用完了。此時天色已晚,商店早就關門了,怎么辦呢?作業還沒寫完呢!小磊焦急地望著媽媽,媽媽也感到無可奈何。正好住在隔壁的許阿姨來串門,知道小磊要用墨水,就立刻說:“墨水用完了嗎?哦,不要著急,我家有。”說完,她趕忙走了出去,不一會兒,她拿來了一瓶墨水,笑著對他們說:“這墨水你們先用著,等我們要用的時候再來拿。”于是,她放下那瓶墨水就走了。媽媽和小磊連忙道謝。

媽媽認為這是教育小磊的好機會,于是她故意對小磊說:“這個許阿姨真是太傻了,將墨水送給了別人,她能夠得到什么好處呢?”聽了媽媽的話,小磊愣住了,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忙說:“媽媽,阿姨是好人,這叫互相幫助。”

媽媽見小磊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非常高興,又乘機說:“小磊,你說得對,許阿姨身體不是很好,而且工作忙,每天早出晚歸,非常辛苦;李阿姨家有個3歲的孩子,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趙奶奶年紀大了,兒女都在外地,沒人照顧。遠親不如近鄰,誰家有難處,我們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盡量幫助他,而不能在一些小事上計較太多。”

聽了媽媽的話,小磊慚愧地低下了頭,紅著臉說:“媽媽,我錯了,我以前太自私了,請您原諒。我以后一定要多幫助同學,決不讓您失望。”

從那以后,小磊真的變了,經常幫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磊的媽媽教育孩子就很有一套,當她意識到孩子的行為偏差后,并沒有嚴詞責怪,也沒有簡單地教訓孩子,而是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教育孩子,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這樣既簡單又有效地糾正了孩子的錯誤。

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個樣子。”這完全可以用來比喻父母對孩子的身教。在這個世界上,孩子通過模仿而學習,他們的第一個模仿對象正是父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每位父母都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因此,家長要求孩子相信的,自己必須相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全面發展,自己先要活到老、學到老;要求孩子少年早立志,自己的人生不能沒有奮斗目標。我們很難想象,一位終日喝酒、打牌、“筑長城”的父親,或一位每天把大量時間花在穿戴打扮、逛商場上的母親能給孩子做出勤奮學習的榜樣;我們也很難想象,一對連自己父母都不愿贍養的爹媽能教會孩子關心和愛;我們同樣很難想象,整天琢磨怎樣占人便宜的父母能培養出孩子健全的社會屬性……為了孩子檢點自己的言行,為了孩子提高自身的修養,為了孩子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為了孩子努力去拓展自己有價值的人生,讓孩子在自己身邊學會做人,父母必須先修正自身,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榜樣。

注意!孩子一直在看著你

孩子往往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他們總是在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孩子正看著你呢。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那就為他做出一個表率吧!

秋收的時候,一個心術不正的人,打算悄悄跑到別人家的田地中偷一些豆子。“如果我從每塊田中偷一點兒,誰也不會察覺到的。”他心想,“但是如果是這樣的話,加起來數目可就非常可觀了。”于是,一天晚上,他就帶著6歲的兒子去偷豆子。

到了田里后,他壓低聲音說道:“孩子,你得給爸爸站崗,如果有人來就趕快告訴我。”

然后這人就手腳麻利地開始偷豆子。不一會兒,就聽到兒子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這人一聽,嚇了一大跳,馬上緊張地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個人也沒有看到,于是他把偷來的豆子放進袋子里,走進了第二塊豆地。

沒想到剛偷了一會兒,兒子又大聲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這人又一次停下手中的活兒,向四周望了一下,但還是什么人也沒有看到。于是他又低頭干了起來。

“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兒子又叫了起來。

這人停止收割,向四下看去,可是仍然連一個人影都沒有看到。他十分生氣,責問兒子道:

“你為什么總是說有人看到我了?你太調皮了,不幫忙還搗亂。”

“爸爸,”那孩子委屈地說,“我不是人嗎?我看到你了呀!”

不要認為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其實,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實施家庭教育的同時,家長要讓孩子自信樂觀,自己就要自信樂觀,父母要讓孩子誠實,自己就要誠實,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則。

家長們往往很難意識到自己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一項針對幼兒的心理調查顯示,53%的孩子有自己認同的對象,而其中78%的孩子以自己父母為認同的對象。看到這里,不知各位家長心里有什么感受呢?請記住,如果你希望孩子具備為人稱道的品質,那么就要先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可資仿效的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對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父母那里學會的行為習慣和處世態度,對其一生的發展將產生極大的影響。父母的品質、人格,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會影響孩子今后的成長。如果父母的行為榜樣出現了偏差,孩子的思想行為就會出現偏差。而這種偏差將會使孩子養成壞習慣,從而也使他失去社會性人格的發展機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孩子行為的參考和示范。因此家長們要規范自己的言行,不斷提醒自己:孩子正看著我呢!

做孩子心中值得驕傲的父母

在一個家庭之中,如果說男孩的成長是從模仿父親開始的話,那么,女孩最容易模仿的對象就是母親。父母的人生觀、價值觀,待人接物的方式,舉止風度,都將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當他們成年以后,父母的影響就會在他們身上開花結果。

趙小蘭隨同家人來到美國一年后,入境隨俗,也想舉辦一次自己的生日派對。她跟媽媽講了這個愿望。媽媽表示完全贊成,并親手做了奶油蛋糕,準備了生日蠟燭和晚會帽子,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同美國的孩子一樣,熱熱鬧鬧地做一次接受別人祝賀的小女主人公。

許多邀請請柬發出去了,期盼著客人們的到來。不料,生日派對那天晚上,望眼欲穿,只有兩個同學來了,趙小蘭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媽媽的心靈感受到了女兒的失落,卻不動聲色,照樣舉辦生日派對,照樣切蛋糕,照樣唱生日快樂歌。母愛并不是一個模式的,趙小蘭的母親愛女兒,用自己的言行,向沒有成熟的孩子灌輸了處變不驚、不卑不亢、自尊自重的生活方式。母親讓孩子愛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嚴。讓孩子保持自己的價值觀。知道要為更美好的事物奮斗。因此,面對其他人時,孩子不會示弱,會自重、言行得體,不做讓自己感到難堪的事情。好的父母會讓孩子清楚地懂得,我們來自一個有教養的家庭,要儀態端莊,舉止正確。

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為榮,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夠的精神營養供孩子汲取,這些都是重要問題。那些以父母為榮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起較高水平的自尊,并對自己產生較高的自我預期。對于家長來說,教養兒女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孩子模仿父母,我們不能禁止孩子們模仿;相反,我們應該讓自己值得模仿,哪怕是我們行為中最微不足道的細節。小吳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女性,在一家廣告公司做文案工作,她有一個5歲的小女兒,一家三口,生活得很幸福。大學時代的自由生活,使她養成了不拘小節的習慣。說話直接尖刻,從不顧及別人的面子,在日常生活中,不按時吃飯、通宵熬夜的事兒也時常發生。老公提醒過她多次,可小吳當時答應得挺好,一轉身就又忘記了,繼續我行我素。

在女兒上幼兒園大班時發生的一件小事,使小吳徹底改變了自己。

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告訴小吳:“你的女兒很可愛,非常聰明,老師教什么東西她差不多都是第一個學會。但是她和小朋友們相處時不太合群,昨天一個小朋友要和她一起玩拼圖,她竟然說‘這不是笨人玩的游戲,你醒醒吧’。”小吳驚出了一身冷汗,天啊,這不是自己的口頭禪嗎?先生提醒過多次,可就是改不了。女兒這么小就目中無人,長大后不在社會上碰壁才怪,等她性格定型之后,再矯正肯定是事倍功半,看來從現在開始,就應該注意要在對女兒的教育上下功夫了。

小吳知道女兒的一些小毛病,都是從自己身上學來的,要教導女兒,首先自己要改過。否則,不光影響自己的個人形象,還將影響到女兒的一生。

從此以后,只要女兒在身邊,小吳就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說話輕聲細語,對先生和女兒堅持“多稱贊,不挖苦”,每天吃過晚飯后,一家人在小區周圍散會兒步,回家看看電視,看看書,安排女兒睡覺后,自己也按時休息。一開始時,小吳總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但時間長了,自然形成了新的習慣,不僅僅是做給女兒看了。單位里新來的大學生,還總是贊嘆“吳姐做人寬容體貼”呢!更重要的是,女兒在上小學的時候,不知不覺地,已經變成了一個文靜可愛,樂于助人的小姑娘,有規律的作息生活,更給了她一個健康的身體。

孩子模仿父母,最初并不會鑒別分辨。父母希望孩子學的,他會模仿;不希望他學的,他照樣會模仿。這時候,父母僅僅是在口頭上禁止是沒有效果的,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如何還能要求孩子做到?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朱慶瀾先生曾經明確指出:“無論是什么教育,教育人要將自身做個樣子給孩子看,不能以為只憑一張口,隨便說個道理,孩子就會相信。”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學兼優,首先,爸爸媽媽要做出表率來。

用真實的自己與孩子坦誠交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不過,父母卻常抱怨自己很難和孩子溝通,其實不是孩子難溝通,而是父母的要求是不公平的:他們要求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但卻不愿意向孩子敞開自己的心扉。教育學家認為,如果父母能夠多向孩子袒露真實的自己,那么孩子一定會被父母打動,實現良好的親子溝通。

一些父母在與孩子交流時會說:“你到底怎么想的?你為什么要這樣做?”或者干脆說,“不要那樣做,聽我的不會錯!”事實上,父母們這類的說教往往不能讓孩子接受,他們會想:“你們高高在上,只懂得對我說教,你根本就不理解我!”父母們應該明白,這種單向的交流,單向的溝通是不夠的,父母們也應當向孩子敞開心扉,讓孩子知道你的所想所感,只有這些真摯的東西才能教育孩子,讓孩子樂于接受。

想要感化孩子,就要讓孩子看到你真實的一面,因此父母們不妨試試以下兩招:

1.把你的喜怒哀樂表現出來

一些父母總是習慣在孩子面前藏起自己的情緒,其實這樣做反而會和孩子產生距離感,如果父母能把真實的自己呈現給孩子,那么,孩子一定會更愿意接受你的教導。

孩子遇到煩惱、失敗與挫折,或者與父母發生矛盾時,父母不妨利用這個機會,坦誠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傾訴出來。

有一個孩子讀書不用功,甚至連作業也不愿做,媽媽無論責備或鼓勵,都是徒勞。孩子總是將媽媽的話當作耳邊風,每日放學回家,不是躺在床上睡覺,便是玩游戲機。

一天,媽媽又是苦口婆心地勸孩子專心做作業,孩子仍然是一邊做,一邊玩。媽媽看見孩子愛理不理的態度,愈勸愈氣憤,愈想愈傷心,不禁掉下眼淚,無奈地對孩子說:“是媽媽不好,媽媽沒有用,媽媽以后不會再對你嘮嘮叨叨了。”然后她默默地返回自己的房間。

想不到孩子聽到媽媽這番發自內心的話后,反而感動了,走到媽媽的房間,搖著媽媽的手說:

“媽媽不要再哭了,我錯了,我以后會很用功地讀書,不會再讓媽媽傷心了。”

有時用這種表現內心難過的真摯態度教育孩子,比說教或責罵會來得更有效。

和孩子交心,就得讓他知道,孩子的喜怒哀樂也就是媽媽的喜怒哀樂,這一點在親子溝通中是不容忽視的。

2.跟孩子談談自己的經歷

父母不必刻意呈現出最好的一面,也可以將自己失敗和挫折的經歷向孩子坦言相告:自己曾有過什么抱負、夢想與目標,曾經因為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付出過多少代價,怎樣由許多失敗、痛苦,而累積到經驗,終于走向成功的道路,等等,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向孩子盡情傾訴。

有一位父親,幼年時代家境清貧,最后憑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大學課程,成為一個出色的醫生,他這樣對孩子講述自己的奮斗史:

“爸爸中學畢業后沒有機會再繼續讀高中,只有一邊工作,一邊自學,有時假日和晚上的睡眠時間也要用來溫習功課。爸爸還要儲備一筆生活費給家里人,然后辭去工作,專心應付考試,最后才讀上了大學。”

孩子很專注地聽了父親的經歷,并從中受到了深深的觸動。

總之,溝通應該是相互的,不要以為把自己的見解和要求說給孩子就是溝通,你還應該讓孩子更多地了解你。

向孩子敞開心扉,多談談自己的夢想、成功和失敗,這樣做不會降低你身為父母的威嚴,只會讓孩子更尊敬你,更愛戴你。

孩子犯錯時,試試反省你自己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了差錯時,父母們最常做的是責備孩子,嚴厲地管教孩子。然而事實證明,這樣做的教育效果并不好,有的孩子被父母責罵過后,能在短時間內收斂一下自己的行為,而一些孩子根本就不在乎父母的責罵,把父母的說教都當成了耳邊風。因此父母們不妨換個教育方法,對孩子動之以情,不要一味指責孩子,也要反省反省自己,這樣反而會打動孩子。小東又挨罵了,因為他考試不及格,不敢讓爸爸簽名,于是就自己模仿爸爸的筆跡,偽造了簽名,不過沒有瞞過老師,被發現了。爸爸氣極了,足足罵了小東半個多小時,小東垂著頭一言不發地聽著,最后連連向爸爸保證:“爸爸,我錯了!我一定改。”看著小東一臉的悔悟,爸爸嘆了口氣,這孩子已經不是第一次這樣向他保證了。

生活中,有許多父母為糾正孩子的缺點,總是先情緒激昂沒完沒了地責備孩子。有的父母最初怕“不罵就不知悔改”而責備,后來因“打不聽,罵不靈”而苦惱,最后又認為“不可救藥”而放棄不管了。

有的父母認為:處于逆反期的孩子,難以對付。其實人本來就沒有什么逆反期,但因孩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若不給予正確的引導,就會以“逆反”的形式表現出來。因此說,“逆反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父母培植起來的。

如果父母總責罵孩子,任何孩子都會產生反抗心理。正如能力法則所認為的那樣,若給孩子以反復的刺激,就會使孩子逐漸形成“逆反”的能力。這就像是常用一種藥物,人體就會迅速產生抗藥性,不久這種藥就會對病毒完全不起作用。同樣,對孩子越是一味地責備,其反抗心理就越強,最終父母還是以屈服于孩子而告終。

既然如此,何不換一種方法教育孩子呢?教育學家建議父母嘗試一下“感化計”,以情動之。比如,在孩子犯錯誤時,不要只責備孩子,而是多反省一下自己,這樣才能讓孩子自我醒悟,達到教育的目的。

克里斯18歲了,剛拿到駕照。

一天早上,父親要克里斯開車送他到離家較遠的市區去辦事。克里斯非常高興地答應了,因為他不但可以開車,正好還可以轉一圈。

他開車把父親送到目的地,約定下午2點30分再來接他,然后就去看搖滾演唱會了,等最后一首歌唱完的時候,已經是下午4點了。這時,他才想起與父親的約定!

當克里斯把車開到預先約定的地點時,看見父親正孤獨地站在路口。克里斯心里暗想,如果父親知道自己因為看演唱會而不守信用,一定會非常生氣。

克里斯低著頭走了過去,先是向父親道歉,然后撒謊說,他也想早點過來,但是車的引擎出了一點兒毛病,需要修理,維修站的工人們花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修好。

聽完兒子的話,父親看了他一眼,說:“克里斯,你覺得有必要對我撒謊嗎?”

“什么?不!我說的都是實話。”克里斯爭辯道。

父親再一次看了看兒子,“當你在約定的時間沒有到來時,我就給維修站打了電話,他們告訴我你沒有去。所以,你的車子根本就沒有出毛病。”聽了父親的話,克里斯羞得滿臉通紅,他低著頭向父親承認了看演唱會的事實。父親認真地聽著,臉色變得更加難看。“我現在不是生你的氣,而是生我自己的氣。我覺得自己很失敗,因為我養了一個說謊的兒子。我現在要從這里走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這些年來做的錯事。”

克里斯的道歉并沒有使父親改變主意。

父親開始沿著塵土飛揚的道路行走,克里斯迅速地跳上車跟在父親后面。克里斯一路上都在懺悔,告訴父親他是多么難過和抱歉,但父親只顧著走路,根本就不理他。

17英里的路程,克里斯以每小時3英里的速度一直跟著父親。

17英里的路程,看著父親遭受肉體和情感上的雙重折磨,這是克里斯生命中最難忘的一次經歷。然而,這同樣是生命中最成功的一次教育。自此以后,克里斯再也沒有對父親說過謊。

克里斯對父親撒了謊,父親是完全有理由狠狠地責罵他一頓的,可父親卻沒有那樣做,但他反省自己的行為,要比一萬句責罵更有效。克里斯被感化了,因為這次經歷,他一輩子都不會再想對父親撒謊。

在勸導孩子時,我們常用的方法就是曉之以理,那么何不試試動之以情呢?冗長的說教只會讓孩子產生“聽覺疲勞”,不如以真情實感打動孩子、感化孩子,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痛改前非。

當孩子做錯事時,心里會有歉疚感,如果父母這時不責怪孩子而是反省自己,那么孩子一定會真正認識到錯誤,并改掉自己的壞習慣。

小心!你對孩子無意間的心理污染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或其中一方有心理不健康問題,就容易構成不健康的家庭氛圍,形成特定的心理環境,并對其子女產生影響,從而對子女的心理造成污染。

1.父母對孩子心理污染的主要表現

①認知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心理不健康往往表現為認識混亂。比如歪曲現實,看法過于偏激,秉持錯誤的價值觀、消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父母這種不健康的思想觀念和認知方式很容易對其子女的認識過程和思想觀念產生污染。比如,有的父母“金錢萬能”“利益至上”的錯誤思想對子女產生“污染”后,導致孩子在學校有不合理的行為。

②情緒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心理不健康表現為對人對事不正常的態度和情感,甚至產生過度焦慮、敏感、多疑、擔驚受怕、煩躁不安等情緒。這些不健康的情緒常常影響其子女的思想感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子女在處理事情時就會不知不覺地與其父母具有“同感”或抱有同樣的態度。

③性格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心理不健康在性格上表現為對人粗暴,遇事愛發脾氣,或表現出畏怯退縮、抑郁、孤獨和過分軟弱、怕事等。這種性格如果在家庭中經常處于主導地位,就會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④社會品德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心理不健康更多地反映在社會品德方面,表現為不誠實、造謠、偷竊、做事不擇手段等。這些品德極易被那些缺乏辨別能力和難以抵擋誘惑的孩子所接受。例如,有的父母常從單位拿東西回家,還洋洋得意,結果成了子女撿到東西不還或進行偷竊活動的根源;有的父母在同事或領導面前說謊話,還自以為高明,而子女又模仿其辦法欺騙父母和老師。

⑤生活習慣方面的“心理污染”

父母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同時,要形成良好的心境,心理上有輕松感和快樂感,從而減少心理沖突,避免各種“心理病變”。這樣,就可以消除和避免對子女的“心理污染”。

2.保證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好的教育方法、良好和諧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①1~2周歲的幼兒沒有辨別事物對錯的能力,因此父母要逐一地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鼓勵孩子去探索,做對的要給予言語的鼓勵,做錯的要講明道理,讓孩子知道錯在哪里,從頭再來,直到把事情做好為止。

②對孩子合理的要求要盡量去滿足,對不合理的要求要講明道理,堅決拒絕。一切順從孩子的意愿、溺愛或粗暴苛求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發育產生不良影響。對幼兒耐心地講道理是件十分有意義的事,幼兒雖然對父母講的道理可能不甚明了,但長此以往,孩子就會逐步明白這些道理。遇事給孩子講道理對培養孩子平和的心態很有好處,在孩子長大后,他也會以講道理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當然,很多父母一味糾正孩子外在的偏差行為,那只會導致與青少年子女的疏離。因此,當孩子們需要理解時,尤其在他們鬧情緒時,父母更要理解他們、同情他們,真心誠意地去幫助他們,這樣才能平息他們的情緒,收到好的效果。當然,施教要因人而異,不可千篇一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州市| 那坡县| 云南省| 航空| 岗巴县| 巴马| 蒙城县| 葫芦岛市| 广西| 尤溪县| 遵化市| 屏南县| 瑞丽市| 绥滨县| 巫山县| 东方市| 建平县| 江门市| 丘北县| 托克逊县| 宁海县| 咸宁市| 石嘴山市| 平陆县| 石家庄市| 宾阳县| 封丘县| 河源市| 九龙坡区| 曲靖市| 鹿泉市| 西盟| 延川县| 泸水县| 信丰县| 监利县| 扎赉特旗| 洞头县| 龙陵县| 岳阳县| 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