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養,在生活的細節里
- 不打罵、不寵溺,剛剛好的教養力
- 鄭多多
- 8823字
- 2022-10-20 14:31:18
不同的教育細節的取舍,體現的是不同的教育邏輯和內涵,可以教育出截然不同的孩子。再好的教育理念,沒有日常的具體行為細節配套,最終都是沒有意義的。
孩子的個性,取決于家庭環境
社會上的一切都可以在家庭中以各種方式反映出來,而這種反映又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家庭環境對于孩子的影響,就像雞蛋與溫度。沒有合適的溫度,雞蛋永遠也變不成小雞。
有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想象力十分豐富,文字表達能力很強。但是,他的作文總給人一種滿篇牢騷、怒火燃燒的感覺。寫作的題材基本上都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樣的孩子將來能理性處事嗎?——孩子的班主任想。
這個孩子對班主任是十分尊敬的,當班主任提及他的心中怒火時,這個孩子發怒了:“你問這個干什么?”說完扭頭就走,喊都喊不回來。
一個星期天,他媽媽來找班主任。班主任給她講了實話。沒想到這位母親竟和她的兒子說出同樣的話:“你問這個干什么?”并流露出一種強烈的憤怒。
這位班主任慢慢地給她講了一些培養孩子心理智慧和情感智慧的知識,講了一些全面塑造孩子心靈的道理,這位母親才平息了心中的憤怒。這位母親是一個直性子人,憤怒平息后,她的態度很快就變得友好起來,并毫不隱瞞地講了實話。
原來,在家里,孩子的父母幾乎沒有一天不吵架。他們之間沒有情感的隔閡,但是,性格都十分火爆,幾乎連一句平和的話都很少說,一開口就帶有火藥味。孩子小的時候,他們一吵架,孩子嚇得瞪著大眼睛發呆。孩子大一點的時候,他們一吵架,孩子就咬著嘴唇憤怒地盯著他們,不說一句話。再大一點的時候,就干脆跑出屋子,幾個小時不回家。
這位班主任語重心長地告訴她:“為了孩子,要熄滅家庭戰火。”過了幾天,這個孩子的母親帶著父親來了,非要班主任把給她講過的話再講給她的丈夫聽。經過幾次接觸,這位孩子父母的性格有了很大的變化,孩子也似乎變了一個人。
家庭是第一個有面對面交流的初級群體,孩子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情感模式,是對峙還是容納、是指責還是諒解、是互敬還是打擊,以及父母怎么處理分歧,怎么溝通互動等方式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孩子以后怎樣和他人相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用心經營家庭環境更是每位父母最神圣的義務和責任。
家里硝煙不斷,孩子心理凌亂
在孩子心理發育的過程中,如果夫妻關系不好,父母不良的情緒就會投射到孩子身上,產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在日后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孩子就會無法面對某些情緒,出現緊張、害怕,孩子也因此會變得喜怒無常。
調查顯示,一個家庭如果父母經常吵架,那么這個家庭中的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比離異家庭中的孩子還要多。專家告誡,讓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為人父母最起碼的責任。大人不要認為感情是兩個人的事,便相互攻擊、謾罵,這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將終生難以彌補。君君的父母關系非常不好,經常在飯桌上當著君君的面吵得面紅耳赤,嚇得君君吃不下飯。有時候睡到半夜就聽到隔壁媽媽在罵爸爸:“我瞎了眼了我,當初怎么就看上你這么個渾蛋,要不是為了君君,姑奶奶早就跟你這個不要臉的離婚了!”隨即就是砸東西的聲音。每當這個時候,君君總是把頭蒙在被子里,枕頭都不知道被淚水打濕了多少次。
就這樣,君君吃不好,睡不好,白天總是無精打采的,上課犯困,放學嚇得不敢回家,他非常不想聽到爸爸媽媽吵架的聲音。終于有一天,君君實在受不了了,只好離家出走。
父母關系不和諧,實際是家長對孩子實施的第一種精神虐待。由于孩子年齡小,不了解導致父母吵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只能從自我的角度認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從而形成一種深重的罪孽感和內疚感。同時,他們又擔心父母大吵大鬧的結果是拋棄自己,因而產生強烈的、難以名狀的恐懼感。這種負面情感,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精神創傷,嚴重的還會造成心理障礙。
據《工人日報》報道,在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31.68%,離婚家庭的為30.30%,和睦家庭為18.88%。“有些家長口口聲聲說為了孩子才不離婚,卻終日‘硝煙’不斷,殊不知這種行為帶給孩子的傷害更難消除。”主持此項調查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王麗敏說,經常面對家庭“戰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際交往障礙,焦慮,多疑,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對婚姻產生恐懼感。
另外,父母關系不和諧,還會造成孩子厭惡自己的家,覺得家庭并不是他們避風的港灣,所以也不愿意回家。嚴重一些的會有早戀的不良現象發生,因為他們在家找不到安全感和愛,所以他們就到其他人身上去找,一旦遇到一個關心他們的人,他們就會很快墜入情網,就算他們不懂得愛情,但是他們喜歡接近對他們好的人,而不是整天不顧他們的感受吵吵嚷嚷的人。
很多家長可能都沒有意識到,孩子不僅僅需要父母的愛,也需要父母相愛以及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因此,父母保持家庭穩定,減少沖突,不要大吵大鬧,是保證孩子心理健康所必須做到的,也是培養孩子的情感專注力所必不可少的。
1.夫妻之間要相敬相愛
夫妻應該相敬互愛,而且要公開地讓孩子看到這種深厚的感情。比如,父親在生活中多照顧妻子,逢年過節向他們的母親贈送禮物,出門時給她寫信等。如果孩子了解他的父母是相親相愛的話,父母就無須更多地向她解釋什么是友愛和親善了。父母的真實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從而有益于他在將來的各種關系中發現真摯的感情。
2.夫妻雙方都要懂得忍讓
夫妻間如果有矛盾需要解決,應該考慮孩子的心理感受,盡量控制情緒,不要隨意發泄。退一步講,如果非吵不可,也應避開孩子換個環境,或讓孩子暫時離開。
3.心平氣和地討論雙方之間的矛盾
父母可以讓孩子知道你們之間的矛盾,甚至還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討論,聽聽他是怎么說的,不管孩子說得對與錯,都不要爭得面紅耳赤。
4.不要拿孩子說事
有的父母喜歡在爭吵時說:“要不是為了孩子,早就跟你離婚了。”這話如果讓孩子聽到了,她就會誤認為父母的爭吵是因為自己引起的,會因此產生內疚。父母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把孩子扯進來。
父母應盡量達成同步的教養認知
在許多家庭里,夫妻之間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產生矛盾。夫妻雙方對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現象。如同對一個事情,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樣,不足為怪。因此夫妻雙方發生分歧時,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過討論、協商達成共識。但是,在爸爸和媽媽有了分歧之后,有一點值得特別注意的,那就是這種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事實上,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正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犯了錯誤。譬如,媽媽在教育或責備時,爸爸站出來替兒子說話;或者是在爸爸責備兒子時,媽媽站出來替兒子鳴不平。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
孩子吃了晚飯坐在電視機前不肯起身,媽媽便催促孩子去做功課:“不要再看電視了,該去做功課了。做完了好睡覺。”孩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媽媽堅持說:“看完這個節目,就很晚了,還能做什么功課!快去,聽話!”兒子正在猶豫,這時,爸爸卻在一旁攪和:
“讓他看完算了!”兒子當然也就不起身了。結果功課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錢上也常出現這種不一致的現象。孩子跟媽媽要錢買新運動鞋,媽媽認為舊的沒有破,可以穿,不必買,因而不給錢。孩子又去找爸爸,爸爸經不起他的糾纏便給了。這是兩個常見的例子,夫妻雖然沒有爭吵,但是給孩子的不良影響卻是一樣的。這使爸爸(或媽媽)在孩子的心目中沒有了威信,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聽爸爸(或媽媽)的話,助長了孩子的任性和嬌氣。而且,這樣會使得孩子無所適從,更重要地是助長了孩子不聽話的表現。因為既然爸爸認為媽媽責備得不對,或者反過來,媽媽認為爸爸的責備是不對的,那么孩子當然可以不必聽了,因而孩子的錯誤或不良習慣也就得不到糾正,而且會對父母的意見和責備都置若罔聞。
所以在教育孩子時,爸爸一定要與媽媽達成一致,任何一方在教育孩子時,另一方都不應該出面袒護,即使爸爸或媽媽責備得不對,也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糾正,甚至是爭吵。這樣既會損害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對方日后無法再對孩子進行教育,也會傷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那么在具體問題上出現不同的看法,爸爸應該怎樣處理呢?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在媽媽責備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時候,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媽媽討論,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轍。
大人有矛盾,別在孩子面前解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的父母總是嫌棄自己的孩子脾氣很暴躁或者是無法跟同齡的孩子友好相處,而有的孩子從上學開始就不斷地跟其他的小朋友發生矛盾,其實這些都和父母是分不開的。孩子的性格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到了來自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之間總是產生矛盾,而不管孩子在不在場,那么,最終孩子的情緒和性格必然會產生不良的發展趨勢。夫妻吵架過程中,往往會在激烈的爭吵中喪失理智,許多刻薄的話、粗話乃至臟話也難免會脫口而出,有的夫妻甚至還會大打出手。要知道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父母吵架時的神態、姿勢、語氣語調、用語他們都有可能學到,也很可能會予以實踐。日后孩子在參加游戲的時候,很可能會對著小汽車破口大罵,或者是對同齡的小朋友說粗話、臟話。
媽媽們或許會對爸爸們有這樣的抱怨:“你兒子的脾氣怎么跟你一樣啊,都這么暴躁,動不動就發脾氣,跟幼兒園的小朋友也沒法好好相處,動不動就打架,真不知道這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這種性格的。”而爸爸們也會抱怨說道:“你看你兒子怎么動不動就哭,跟小閨女似的,一點男孩的樣子都沒有。”其實,媽媽們抱怨孩子脾氣暴躁的問題,是跟大人們平時的性格有關系的。比如說,在看到大人們吵架之后,孩子就容易形成這種性格。更為重要的是,在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時候,往往會產生一種畏懼和恐懼的感覺,這種感覺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于是,在生活中,孩子在遇到一些具有威脅性的事情時,自然就會哭泣,這完全是因為內心比較恐慌和害怕的結果。
其實,孩子的性格形成與父母自然的行為是分不開的。當孩子看到爸爸總是沖著媽媽大嚷,他們的內心可能會產生恐懼和緊張,在以后看到同樣的事情,比如說看到大街上兩個人大嚷的時候,也會產生恐慌的心情。久而久之,孩子往往會缺乏安全感。因此,父母之間存在的矛盾再尖銳,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鬧,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
蘇亞下班后,匆匆忙忙地去接了兒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順路買了菜,回家之后,趕快放下書包,照顧兒子喝水,然后讓兒子寫作業,自己則開始在房間里忙碌,一會兒要看看兒子的功課,一會兒去廚房看看飯菜。好不容易飯做好了,她還要給兒子洗衣服,忙活了大半天了,還是不見丈夫回家。她打電話給丈夫,但是手機打通了卻沒人接。
丈夫是搞銷售的,平日里要見客戶,她心想丈夫一定又在忙著工作,雖然心里很生氣,但是也沒辦法。已經七點多了,兒子叫嚷著餓,蘇亞便先和兒子一起吃飯了。當兩個人快吃完飯的時候,門鈴響了,打開門是丈夫回來了。他一臉的疲憊,蘇亞還在為剛才沒打通電話的事情不高興,見丈夫回來了,也沒說話,只是開了門,回到座位上繼續陪兒子吃飯。丈夫看到蘇亞沒有等自己,竟然已經開始吃飯了,心里也很不痛快。
此時,他坐下也開始吃飯,兩個人各吃各的,都不說話。蘇亞心想自己忙活了半天,回來之后又要接孩子,又要做飯,為什么丈夫不能夠幫自己做點呢,哪怕按時間回家看著孩子也行啊。而丈夫此時也憋不住了,生氣地說道:“我在外面這么累,你連吃飯也不等著我。”蘇亞聽了心里更是不舒服,說道:“我給你打電話也打不通,你看看你手機我打了幾次。”“你還說打電話呢,當時我正和一個重要的客戶在一起,電話不停地響,差點影響到我談業務。”丈夫顯然生氣了,蘇亞根本不管那么多繼續說道:“我給你打電話還打錯了啊,你想想你一個星期關心過兒子幾次,你接過兒子幾次,你工作忙,難道我閑著了嗎?”
顯然兩個人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丈夫不甘示弱:“我這么忙是為了什么啊,難道我是為了讓別人好過點啊,我還不是為了多賺點錢,讓你們母子好過點啊。”蘇亞更是生氣,說道:
“那你賺到錢了嗎?工資不還是那么多,天天就知道見客戶、喝酒吃飯……”
蘇亞和丈夫開始了吵架,在一旁的兒子嚇得連飯都不敢再吃了。第二天蘇亞送孩子去學校,晚上接孩子的時候,老師告訴蘇亞說:“你兒子今天一天心不在焉,中午午睡的時候還做夢嚇哭了,問他怎么了,他就是不說。你們家是不是發生了什么事情影響到孩子了。”當老師說了這些之后,蘇亞才回想起來,可能是昨天和丈夫吵架的事情嚇到了孩子。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的內心要比大人的內心脆弱得多。父母可能在吵完架兩個小時的時間內就能穩定自己的情緒,但是孩子的內心十分敏感和脆弱,或許父母的吵架會給孩子造成長時間的心理陰影和障礙。爭吵會在無意間傷害到孩子的內心,就如同蘇亞和丈夫因為一點小事情吵架之后,直接影響的是孩子的情緒,孩子在上學的時候表現出恐懼,內心容易受到驚嚇,這無疑就是父母吵架的后遺癥。作為父母,應該時刻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孩子的內心,如果是已經產生了不良影響,那么就應該及時地去彌補和想出對策,緩解孩子的恐慌和緊張。心理學研究者認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天生具有模仿力。家庭中,夫妻意見不統一,甚至發生爭吵都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切忌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吵。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不僅會對孩子的情緒和個性產生危害性的影響,更會讓孩子產生模仿的心態,這對孩子以后的人生觀會產生很不利的影響。總之,父母應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執,如果偶爾出現了爭執,那么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情緒,給予及時的安慰和開解。
謹防“隔代嬌慣”把孩子寵壞
有一幅漫畫:孩子做了壞事,爸爸拿著鞋底子追著,要教訓孩子;爺爺亦拿著鞋底子緊跟其后,要教訓孩子的爸爸。漫畫刻畫得入木三分,叫人看后拍案叫絕。
還有這樣幾個實例:
其一,小姨子家的孩子愛吃零食,因而不好好吃飯,飯菜都端上桌子了還在那兒磨磨蹭蹭東游西逛,妹夫決定治一治孩子的這個毛病,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限制他吃零食。這時孩子爺爺說話了:“別人家孩子都吃,為啥不讓我大孫子吃?你爸舍不得給你花錢,爺爺這兒有。”
當孩子吵著要吃零食時,爺爺二話不說就去給買了一大堆。妹夫在說這件事時,一臉的無奈之色。
其二,弟弟讓看了兩個多小時電視的孩子關上電視寫作業,孩子沖著他沒好氣地罵了一句,弟弟嚴厲批評孩子沒教養,我們家老太太卻在一旁說話了:“別說了,他比你小時候聰明,你這么大時還不會罵人呢!”
有個朋友,孩子剛上幼兒園,死活不愿意去,每天早上真是能拖就拖啊,送他去上學真要費好大的力氣。爺爺奶奶心疼孫子,就不讓孩子去,說自己看孩子,比幼兒園還周到呢。朋友責問父母:“你能教他知識嗎?你懂得拼音嗎?”結果惹得倆老人非常不高興。但最后,無論孩子怎么哭鬧,不管他耍什么伎倆一拖再拖,爸媽還是堅持把孩子送到了幼兒園。而有些父母,因為孩子哭鬧,爺爺奶奶反對,就沒有送孩子上幼兒園,乃至學前班都沒有上。結果,上了一年級之后,孩子不會學習,不知道團結,沒有跟小朋友的交往能力。到這時,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傻眼了。
諸如此類,屢見不鮮。在當今家庭,有不少兒童從小是被寄養在長輩家中的,因此與祖父母、外祖父母關系密切,而與父母相對要疏遠一些,甚至有些祖輩與孫子們,在某種程度上還成了互相間的精神寄托。這種祖輩對孫輩超乎對子輩的感情,俗稱“隔代親”。老人對孫輩的疼愛,大大超過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僅用血緣關系解釋還不夠,其中還有心理上的原因。孫輩猶如日之東升,祖輩恰如夕陽的余暉,他們之間有相同性,更有互補性。俗話說“老小孩”、“小大人”,就是說這隔代人相同之處;祖孫在一起,幼者受到愛撫,長者得到歡樂,他們之間互相補充了中間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務繁忙而留下的時間空間的空白及遺缺,這就是形成隔代親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年齡的關系,父子輩在生活觀念等問題上更多地具有自己的主張而易產生隔閡、矛盾,甚至沖突;而祖孫輩之間則互不設防,所以更易親近,這無疑也是形成隔代親的重要因素。
有人認為,“隔代親”有三大優點:一是對孫輩的發育成長有利,很多“神童”就是得到了知識經驗豐富的祖輩的超前引導才脫穎而出的;二是對子輩有利,子輩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輩接去教養,得以解除后顧之憂,專心于事業;三是對祖輩有利,不僅可以解除孤寂,從孩子的成長中獲得生命活力,還可為老有所為、發揮余熱提供機會。這種與孫輩玩耍游戲的天倫之樂對幫助老人保持健康和積極向上的心態大有裨益,“隔代親”的優越性盡管不少,但也帶來了很多不利于兒童健康與成才的“隱患”。
其中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教育觀念的不統一,彼此間溝通配合較少,導致在教育孩子方面形成漏洞,其后果是孩子很容易鉆管理和教育的空子。因此兩代人育兒應該統一要求,不能各行其是。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而爺爺奶奶放縱,孩子會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地耍小聰明,無法形成規律的習慣。
事實上,只有全體家庭成員堅持一致的標準要求,日積月累透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行為意識才能“定型”。那時孩子會認為他做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會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反之,如果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之間的教育存在分歧,一方面孩子會感到無所適從;一方面他們會覺得自己有所依仗,因而隨性而為不肯按爸爸媽媽的要求做事,當爸爸媽媽的態度嚴厲時,他們又會感到被壓制、強迫,更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難形成積極主動的習慣。
理解并傾聽孩子,跨越親子代溝
父母和子女最常出現的問題便是“代溝”。由于父母和子女所生長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盡相同,因此,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為何不去適應彼此的差距,喜歡這樣的差距,然后接納差距呢?
所以,當父母與孩子出現代溝時,應具備如下的看法:
1.代溝不是壞事,反而代表一種進步,只有在進步的社會中才會有這種現象。
2.青少年在這段時期應完成的使命便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所以,當子女和父母意見不同,表示他開始有一套自我的想法,只要有道理,父母都應該幫助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3.或許子女現在的意見與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遠不相同,等到他成熟起來,或為人父母時,就會體會到你的苦心。
如果我們把“代溝”看成是一種良性的沖突,有助于親子之間的了解,則不失為增進彼此關系的妙方。
我們接觸過一些美國教師的家庭,他們父母子女間善于交流思想,討論問題。這一點很值得國人學習。同時,我們深感父母應該多學會一些說理工作。
我們認為爭執的原因就在于兩代人之間缺少溝通,所以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是對孩子發揮影響的首要條件。
一些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自己生,自己養,每天生活在一起,還用了解嗎?其實不然,孩子身上尤其是心理上每天悄悄發生的變化,如果不精心對待的話,父母并不能了解。
這是父母與孩子的天然差距所決定的。
父母與孩子的差距首先是由心理發展水平引起的。由于兒童的感覺、知覺、思維等尚未發展成熟,他們對外界的感覺與成人是不同的。比如同樣是看電視劇《魯西西的故事》,當魯西西趴在床上哭時,成人看到“魯西西受了委屈,很難過”,但一個4歲孩子“看到”的卻是“魯西西不是好孩子,她穿鞋上床”。
有關兒童心理學的書籍里有充分的理論根據說明,成人與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有多大的差距。
其次,兩代人的知識差距、生活經驗的差距以及對新技術適應能力的差距等都有可能造成代際隔閡。
作為父母,你也許會無奈地發現,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性下降了,孩子“人不大,心不小”,樣子還挺張狂。這是今天許多父母都曾碰到的難題。退回幾十年前,父母對孩子幾乎有絕對的權威性。他們喜歡說:“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
在今天,你敢說你比孩子知道得多嗎?信息化社會動搖了長輩的權威地位。情況不僅僅如此,計算機時代是成人與孩子同步進入的,而孩子往往比大人掌握得更快,知道得更多,至少在這個領域父母開始失去自己的權威。
至于說到孩子的張狂,假如你的孩子在10至20歲之間,完全是正常現象。10至20歲是國際學術界認定的青春期。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1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崇拜期,20歲之前是對父母的輕視期,30歲之前又變為對父母的理解期,40歲之前則是對父母的深愛期,直到50歲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因此,10至20歲之間是代際沖突最為激烈的時期。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少年階段,孩子最重要的心理現象是“自我意識”的強化。他們渴望獨立又屢屢失敗,常以苛刻甚至挑釁的目光審視父母和社會。但是,代際沖突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它是社會前進的基本形式之一。
當然,父母的權威主要來自人格的魅力,而不是知識。不過,如何對待新知識和新信息,尤其是如何對待走向新世紀的下一代,往往成為兩代人能否和諧相處的關鍵。當你不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的關系極容易雪上加霜,而當你接納下一代時,兩代人都會生機勃勃、富有活力。
總之,作為成熟的父母,應當是善于與孩子溝通的,即善于發現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當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難以理解的事情時,父母不應當即質問或訓斥,而應平心靜氣地思考一下:
孩子的行為是否有合理性?如果缺乏合理性,又是為什么?經過這樣的思考,父母就更容易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恰恰是教育的成功之道。
不少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與孩子溝通為什么那樣難呢?
兒童教育專家為父母提出以下方法:
1.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這是父母與孩子良好溝通的第一步
父母也是人,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希望別人能夠明白我們內心的感受,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呢?
孩子也是人,他們也同樣希望別人明白自己內心的感受,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
2.傾聽是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最佳策略
如果父母愿意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意見或情緒,這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尊重。父母要做到真正傾聽孩子的心聲,應該注意:
(1)和孩子交談的時候要暫時放下手上的事情,專心地交談。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愛心。
(2)父母要清楚傾聽的目的。傾聽就是要真正了解孩子的思想和感受,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把自己的心事說出來。對此,父母應該表示理解而不是要批評。
(3)父母要認真體會是不是聽到了孩子的心聲,孩子對自己是不是沒有保留了。
(4)父母要幫助孩子更深入、更具體地去面對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