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缺(新版)
- (美)塞德希爾·穆來納森等
- 1751字
- 2022-10-19 14:55:52
贊譽
《稀缺》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一部了不起的著作。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重新解讀了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發現貧窮和忙碌并不是簡單的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一本《稀缺》,會讓忙碌的人警醒,讓貧窮的人振作。物隨心轉,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把“稀缺”界定為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資源問題,這真是一個奇妙且深刻的視角。正如本書的兩位作者所說,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使他過于關注稀缺的對象從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恰恰會導致稀缺狀態進一步惡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資源的稀缺,而是俘獲我們大腦的稀缺心態。我想,這個結論對所有讀者都將是一個終身受用的告誡。
葉 航
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什么就嚷嚷什么,越沒有就越嚷嚷,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的現象。兩位作者提出的稀缺會導致認知障礙的觀點,將我們的直觀感受上升到了理論高度。他們的研究給我們帶來的啟發是:如果你想要什么,不要等急需的時候才去要,要提前積累。
李 淼
物理學家,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教授
為什么窮人會更窮、富人會更富,而拖延癥患者永遠沒時間?針對這一現象,社會學家稱之為“馬太效應”,經濟學家稱之為“稀缺現象”,但是所有這些說法都不如心理學的解釋來得更妙趣橫生又直抵人心,讓人時常產生“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
周 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為什么稀缺心態會讓我們無法擺脫稀缺?因為處于稀缺中的人,其心智容量和認知能力會受到很大限制,從而導致其習慣于應付匱乏的行為模式。個人如何才能擺脫財務困境,組織如何才能重獲時間,而社會又如何才能幫助窮人?《稀缺》一書以獨特的行為經濟學視角,不僅從理論上進行了開創性的分析,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學與社會學實驗,為擺脫稀缺提供了有力支撐。
周健工
未盡研究創始人
天底下只有四種事:重要且急迫的、不重要且不急迫的、不重要但急迫的、重要但不急迫的。人們不大會在前兩者上犯錯誤,但經常會在后兩者上犯錯誤:被不重要但急迫的事情占去有限的注意力帶寬,而忽視了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讀完《稀缺》后,就可以避免這個錯誤。
王 爍
財新傳媒總編
我們的肉身剛剛步入富足時代,但我們的精神還滯留在稀缺的恐懼之中。窮人思維植根于人類的基因,率先用理性擊碎它的人,也將率先獲得身與靈的富足。
羅振宇
得到App創始人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是著名經濟學家,埃爾德·沙菲爾是著名心理學家,而《稀缺》就是他們強強聯手的佳作。他們將科學的嚴謹和人文的獨到巧妙地融為一體。在《稀缺》一書里,直覺與理性實現了完美契合,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丹尼爾·卡尼曼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暢銷書《思考,快與慢》《噪聲》作者
這是一個必勝組合:一位行為經濟學家,一位認知心理學家,他們都是各自領域著名的領導者。讓他們富有創意的頭腦相互碰撞,得到的就是一本充滿原創思想和精彩觀點、具有高度可讀性的著作。一位想要在大型律師事務所升遷為合伙人的單身母親,與一位用一半收入支付利息的農民有何共同之處?答案就是稀缺。讀一讀這本書,你將能驚奇地了解到稀缺是如何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
理查德·塞勒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行為決策研究中心主任
《稀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充滿了新思想、精彩的故事和深入淺出的道理,很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史蒂芬·列維特
暢銷書《魔鬼經濟學》作者
《稀缺》一書將故事與研究成果自然而然地合為一體。它告訴我們:感覺自己擁有的比需要的少,這種情況會縮小我們的視野,扭曲我們的判斷力。這本著作對個人發展和公共政策制定都有著極大的參考意義。
丹尼爾·平克
暢銷書《驅動力》《全新思維》《時機管理》作者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告訴我們,稀缺的邏輯,無論貧富、受教育程度高低,亞洲文化、歐美文化、拉美文化還是非洲文化,都同樣適用。兩位作者的獨到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個體行為,同時也能為公共政策的制定開拓出一片新視野。真是令人振奮的成就啊!
安妮-瑪麗·斯勞特
普林斯頓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新美國基金會總裁兼CEO
《稀缺》一書思想深刻,原創且內容獨特,令人手不釋卷。本書是那些沒有太多時間讀書人士的必讀之作。
丹尼爾·吉爾伯特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暢銷書《哈佛幸福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