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稀缺(新版)
- (美)塞德希爾·穆來納森等
- 2282字
- 2022-10-19 14:55:51


SENDHIL MULLAINATHAN
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出生于印度的一個小村莊,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他獲得了康奈爾大學計算機科學、數學和經濟學三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從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穆來納森來到麻省理工學院,開始了他的行為經濟學探索之旅。在麻省理工學院,穆來納森與經濟學教授、《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Abhijit V. Banerjee)等人聯合創立了麻省理工學院貧困行動實驗室(Poverty Action Lab),通過隨機控制實驗,研究世界上的重大問題并取得了豐碩成果。2002年,由于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卓越貢獻,穆來納森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
2004年,穆來納森被哈佛大學聘為終身教授,成為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重要領頭人。
2008年,知名網站Edge主辦了“行為經濟學”大師班(Edge Master Class 2008),穆來納森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理查德·塞勒一同擔任主講人,由此可見穆來納森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地位。

《外交政策》雜志“全球100位思想家”之一
《連線》雜志“50位改變未來世界的人”之一
2018年,穆來納森從哈佛大學來到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擔任計算機與行為科學教授。同年,因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印孚瑟斯獎,這是印度表彰卓越科學和研究的最高獎之一。
目前,穆來納森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使用機器學習來理解人類的行為以及社會政策。
穆來納森獲獎無數。除了麥克阿瑟天才獎,他還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歐林基金會、斯隆基金會和塞奇基金會等組織的獎勵。
穆來納森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副研究員,取得過很多可喜的成績。他還與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合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圈可點。
2012年,穆來納森被英國《連線》雜志評選為“50位改變未來世界的人”之一。
2013年,入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Young Global Leader)和《外交政策》雜志“全球100位思想家”之一。

行為經濟學家
研究“稀缺”的世界權威
2013年,穆來納森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貧困阻礙認知功能》(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的論文,這是他關于“貧窮影響智力”的重要研究成果。
穆來納森對印度的農民進行了實驗研究,試圖探究貧窮僅僅是“缺錢”的問題,還是影響人們智力的大問題。他細心地選擇了甘蔗農作為研究對象,盡可能剔除了其他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同樣一群農民,收割前承受“缺錢”壓力的日子和收割后賣掉農產品的富足時段,在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方面表現出了明顯的差別。貧窮帶來的壓力,會影響他們在其他行為上的表現,他們的“心智帶寬”(Mental Bandwidth)明顯不夠用了,心智能力也出現了全面降低。
他在《忙碌之人所犯的錯誤》(The Mistake Busy People Make)一文中給出了自己對“時間稀缺”的研究結論:人們以為只要學會“時間管理”就夠了,但實際上,我們還需要管理好我們的“心智帶寬”。時間可以分解,但“帶寬”卻無法分解。分心加劇了焦慮,進而導致無法專心處理重要任務。
穆來納森在研究貧窮和忙碌等問題上所取得的成就,讓他成為“稀缺”領域當之無愧的世界權威。



ELDAR SHAFIR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外交政策》雜志“全球100位杰出思想家”之一
1988年,埃爾德·沙菲爾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他不僅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還是哈佛大學社會科學定量研究院的研究員、判斷與決策學會前會長、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沙菲爾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行為經濟學,主要探索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決策的以及社會、認知和情感因素對經濟決策的影響。
沙菲爾是判斷與決策學會希勒爾·艾因霍恩新研究者獎(Hill Einhor NewInvestigator Award)獲得者。2012年,沙菲爾榮獲古根海姆獎,他將獎金繼續用于研究稀缺心理。2013年,沙菲爾被《外交政策》雜志評選為“全球100位杰出思想家”之一。


阿莫斯·特沃斯基的學術搭檔
我們都或多或少聽說過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合作與友誼,實際上,沙菲爾和特沃斯基也有多年的合作經歷。在工作上,除了卡尼曼,沙菲爾也是特沃斯基的學術搭檔。
早在1992年,沙菲爾和特沃斯基就在《認知心理學》雜志上聯合發表了論文。后來,沙菲爾又與特沃斯基、彼得·戴蒙德一起開始研究貨幣幻覺(Money Illusion)。
貨幣幻覺是這樣一種心理錯覺:人們傾向于按名義價值而不是實際價值來看待貨幣。如果人們經常把貨幣的面值誤認為它的購買力(實際價值),他們就不會做出理性的財務決定,這對經濟理論和公共政策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沙菲爾堅信,貨幣幻覺是存在的,并與戴蒙德、特沃斯基一起通過實驗證明:認知偏差等許多因素確實會影響決策。此外,他們在現實世界中也收集了許多證明貨幣幻覺存在的證據。
1997年,沙菲爾與戴蒙德、特沃斯基關于貨幣幻覺的研究論文在《經濟學季刊》上正式發表。

行為經濟學家
研究“稀缺”的世界權威
沙菲爾的研究重點是貧窮對決策的影響,也就是稀缺心理學。
關于貧窮,曾經存在兩個思想學派。一個學派認為,窮人在行為上也是理性的,不過,過度的貧窮導致了“窮人文化”。另一個學派認為,由于錯誤態度和心理問題,窮人做出了糟糕的選擇。
沙菲爾和穆來納森提出了第三種觀點:在計算決策的后果方面,窮人與常人并沒什么差別。跟其他人一樣,窮人在決策時也會犯錯。不過,窮人的錯誤決定會導致非常糟糕的后果。
沙菲爾的研究表明,窮人的心理跟那些因其他原因而承受壓力的人的心理是類似的,比如說工作忙碌的人、缺少朋友的孤獨者或者因過度節食而缺少營養的人。沙菲爾說:“我們認為,是稀缺心理讓人們過度專注于自己。這導致人們除了自己專注的事情之外,對其他事情完全視而不見。人們傾向于過度借用和缺乏計劃。
2008年,沙菲爾與穆來納森等人聯合創立了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于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
沙菲爾在研究貧窮和忙碌等問題上所取得的成就,讓他成為“稀缺”領域當之無愧的世界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