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討論,闖軍上下感覺自己似乎是被崇禎給利用了,覺得崇禎是以京師為代價,好讓他們幫助大明抵擋建虜的威脅,讓他們和建虜相爭,崇禎自己則帶著殘明勢力逃到南方去積蓄實力。
而他們基于此判斷的主要依據是崇禎明明有那么多太陽燈,還有至少兩輛非常厲害的鋼鐵戰車,卻一直忍到了破城前的一刻才拿出部分來使用,這太不符合常理了。
如果明軍早些使用這些神奇之物,怎么會敗得這么快?
可他們又哪里知道,這不過是巧合而已,崇禎如果真的有這些東西,他怎么可能寧愿放棄京師而不拿出來使用呢?
還以京師為代價,引他們鷸蚌相爭,他崇禎真有這么大的魄力也不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場了。
還不是因為高升這個救星出場太晚了,不然的話,這些東西早爆出來了,而高升自己也不用這么累。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就連多爾袞這么精明的人,也因為崇禎按照高升的建議,提前放出來的一個消息,就讓建虜上下認為他們當中出了內鬼,搞得緊張兮兮的。
漢臣好不容易通過幾十年當奴才的努力才積攢起來的信任,瞬間遭遇了重創。
除了孔有德、耿仲明這些手上沾滿明軍鮮血的叛將,其他人都被監視了起來,不讓他們有任何機會與外界接觸。
而這些人不去恨直接施加這一切的建虜,反而將所有怒火撒在了洪承疇身上,認為是洪承疇的背叛才連累了自己。
可洪承疇也是有苦說不出,這件事真的不是他做的,和他沒有任何關系,在決定歸順皇太極時,他就想當一個忠心耿耿的奴才了。
無奈皇太極不信任他,還將他軟禁了一年半,直到皇太極死了,多爾袞上位,他才重見天日,獲得信任。
他感恩戴德還來不及,怎么可能會為了已經日薄西山的大明斷送自己的前程?
可現在所有人都認為他的嫌疑最大,他也是百口莫辯,惶惶不可終日。
與此同時,無意中制造了這一切高升和崇禎一行總算擺脫了危機,并于四月二十三日與趕來勤王的黃得功在徐州匯合。
黃得功俗稱黃闖子,人如其名,高升看到他,仿佛看到了大傻哥,真的長得蠻像,只是多了些胡子。
雖然他外表看起來不像是什么好人,但在忠誠方面,不少“謙謙君子”都根本無法與其相提并論,他連弘光帝那個膿包都愿意拼死效忠,何況是崇禎?
因為他率領的勇衛營可是崇禎的親軍,也被崇禎寄予厚望,是京營最能打的一支,建立了不少功勛,兩年前差點直接活捉張獻忠。
而勇衛營也名符其實,先后出了孫應元、周遇吉和黃得功三位名將,且都非常忠誠。
不過,孫應元和周遇吉都已經戰死,現在只剩下黃得功這一支約四萬人的兵馬了。
如果黃得功在京師駐守,闖軍肯定沒有那么容易破城,只可惜闖軍進展太快,兵臨京師時,他還在南直隸剿滅叛將劉超。
等他接到崇禎勤王的詔令時,已經三月下旬,黃花菜都涼了。
他本以為崇禎已經死于京師,為此嚎哭不已,直到聽說崇禎已經逃了出來,便四處打探,直到確認崇禎已經行至山東后,連忙率領麾下北上。
此刻,終于見到了心心念念的陛下,魁梧大漢哭得像個孩子一般,一再為自己沒有及時趕到京師救駕而自責。
而通過對正史的了解,崇禎知道黃得功不是在演戲,心中頗為感動。
特別是看過不少史料的他很清楚,如今還能真心忠于他,愿意為他賣命的高級將領真的屈指可數。
楊御蕃算一個,水師的黃蜚算一個,再就是眼前的黃得功,除此之外,就連高升一時也想不起還有誰了,真是悲哀。
雙方人馬匯合后,有八萬人左右,其他人再也不敢輕易打主意了。
五月初二,大軍浩浩蕩蕩的抵達南京,在黃蜚的護送下,已于八天前就趕到南京的太子朱慈烺立即率領百官勛貴出城迎接。
一時間,哭聲震天,為大明的劫難而悲,為陛下的遭遇而悲,為自己沒能及時勤王而悲。
可崇禎卻有些哭不出來,因為他很清楚,這些人當中,又有幾個忠臣良將呢?
正史中,建虜幾乎是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南京,沒幾個反抗的,更沒幾個殉國的。
帶著復雜的心情,在百官的擁護下,崇禎終于踏入了大明開國之初的故都,似乎又回到了起點。
南京的皇宮依然在,但長時間沒有精心打理,大多殿宇已經塌毀無存,太廟也早已被焚毀。
無奈之下,崇禎只能將相對完好的武英殿作為居所。
當務之急,肯定是要盡快重建南都,以定人心。
雖然手頭上有很多事情等著要處理,但經過艱難險阻才來到這里的崇禎,真的一點朝議的心情都沒有,直接打發掉了百官。
空曠的武英殿,只有他和高升、王承恩三人。
作為貼身太監,王承恩似乎能夠理解崇禎此刻的心情,他沒有出聲安慰,只是默默的陪在一側。
而高升卻沒有閑著,將從京師皇宮中帶出來的龍椅、匾額、桌案等物件一一拿出來,以替換掉武英殿中的那些陳設。
隨后,他讓人找來一架長梯,親自將“敬天法祖”的匾額掛在了入門丹陛的上方。
至此,武英殿的布局已經與京師乾清宮有七八分相似了。
看著這熟悉的一切,崇禎的心情瞬間好了不少,看向高升感激的道:“高卿,你為朕做的一切,朕感激不盡。你但有所求,只要朕能做到的,無不應允。”
高升認真的道:“謝陛下,不過我們眼下要做的,是重振大明。不然的話,陛下賜予我再多,也是過眼云煙。”
這不是高升清高,而是大實話,因為他的命運是和大明直接掛鉤的,大明一旦沒了,他自己也要瞬間掛掉。
在進入南京后他就看了一眼胸口的黑烏,雖然淺了一點,但并沒有顯著改善,說明危機還在。
這樣即便得到再多,沒命花又有什么用?
崇禎鄭重的點了點頭,在高升的開導下,終于重振信心,不然何苦逃到南京來呢?